CCTV节目官网-CCTV-2 央视财经评论

[今日观察]应对干旱(20110601)

来源:CCTV-今日观察2011年06月01日 22:49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主持人:我们很欣慰听到了“降水”这两个字,虽然可能是过程性的降水,但是我们也希望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一下干旱,其实面对干旱我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能够把这样的损失降低到最少,稍候继续我们的评论。
   
    长江中下游大旱提出新课题,怎样给旱区人民最直接帮助,如何才能从被动应付,变为科学应对?《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回到现场,继续来关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旱情,面对旱情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已经采取了相应的一些措施,我们在下面这个短片当中一块来了解一下。
   
    面对旱情多地全力组织抗旱灌溉保农业生产,安徽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增加受旱地区沟渠塘坝的蓄水量,最大限度地补充灌溉水源。1969年建成的驷马山引江工程还在发挥作用,灌区乌江提水站,6台大功率水泵不间断抽水,把江水引到灌区,临近安徽在江苏省西南部的溧水县持续干旱导致历史悠久的石臼湖已经干涸见底,从28号开始南京启动抗旱调水方案,通过秦淮西河泵站将长江水提入秦淮新河送水到石臼湖。

    俞少华(南京台记者):几天前,石臼湖还干涸见底,现在我们来到湖边看到,石臼湖更像是一个密布的河网,在湖底的主航道上蓄满了水。

    此外,国家防总加强了对三峡水库的科学调度,加大下泻流量,保障沿江地区生活生产用水,资金方面财政部、民政部表示,已先期安排5500万元专项救灾资金,帮助湖南湖北解决受灾群众粮食和饮水等基本生活困难。

    有关旱情报道媒体也在聚焦,《经济参考报》文章指出,气象干旱之所以能在我国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既是受极端天气影响,也是农田水利建设长期滞后造成的,此外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南方丰水区也要重新认识自身水资源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变旱为利,当务之急是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变对水资源粗放利用的现状,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
   
    主持人:我们不敢说人定胜天,但是面对极端的天气状况,其实从人的角度而言,我们的确可以采取很多做法,像刚才短片当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有益的尝试,在你们两位的眼中怎么样做才可以把现在旱情给我们造成的影响降低,再降低?

    刘戈:的确天灾是一码事,就是老天爷干旱没有办法,但是干旱是不是一定会造成旱灾就不一定,那么现在就看有一些地方现在就形成了比较大的灾,而有一些地方通过比如说他原来的基础设施比较好,然后未雨绸缪有一些应对的措施,这个时候它就不会形成灾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谈水利建设,但是确实是一直以来,可能有一种观念,一说水利建设就是说要建大水库,要建大坝,但是现在事实证明大坝大水库未必能解决干旱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可能就是原来的这种由各种湿地、湖泊和纵横交的这样的一个田野的沟渠,最后所组成这样一个体系,它本身是可以涵养水分,那么洪水来了的话更多的可以把水存住,当洪水没有的时候,你很容易也从里面获得这样的一种交换的条件,所以还是我觉得就是如何让这个旱不要变成旱灾,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很多的可做的东西。

    主持人:其实还是咱们老祖宗反复强调的四个字“未雨绸缪”,你之前做了多少准备,你就可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去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状况。

    马光远:对,这次我们看到,这次旱情的确非常严重,60年也好,100年也好,总之不是一个很轻松的可以应对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出现这样旱灾的时候,我们的基础设施,我们的应对的举措,我们所做的准备,都远远不能满足用水的一些需要。

    刘戈:可能南方也形成这种习惯了,平时主要是抗洪抗的。

    主持人:从来没想到说有这么严重的旱情。

    马光远:我觉得出现这种旱情以后,倒不是说我们是不是有没有说,对南方来讲,对北方来讲是不是应对的举措不一样,我觉得对于农业生产来讲的话,基本的水利设施,基本的灌溉设备它都是一样的,不管有没有旱灾,有没有水灾,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就是说这些现在旱灾比较严重的省份,那么从他的本身的基础设施来看的话,无论是大的旱灾也好,小的旱灾也好,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现在我们看到一旦出现旱灾以后,有些地方就开始自保了,比如前一段时间媒体报道,说江西准备在鄱阳湖也建一个水坝,那么这个水坝可以把水留下来,来满足本地的需要,那么这样意味着你如果建了水坝以后,那么下游的怎么办,所以说我觉得现在遇到这样情况,那么一方面我们要在以前我们历史的欠帐上下工夫,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是有它的原因的,而且我们看到我们整个气候变化非常异常,你保不准哪一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所以现在反常已经变成了正常,所以你要做的这个你要下的功夫,你要做的准备会非常得多,而且应该全国一盘棋的,你不能说跟以前一样,大家两个村子为了争水,你把水拦到你的地盘去,不让别的地方来,那么这种应对本身来看的话并不能够去解决根本的一些问题。
    主持人:我们也特别采访了一位专家,我们听听他的说法。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最大的问题就是像长江中下游这些地区,过去基本上特别注重“排”,而忽略了储水,再加上围湖造田,现在短期的不下雨,就造成这么大的问题,说明过去的治水策略,纯粹以“排”为主,应该要改变为“排储”相结合;第二点可能农村基本上各种小农水都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基本上现在没法发挥功能了,或者一些水坝也都是病坝,也不敢去拦水;第三个就是农民抗旱,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特别弱,现在出去他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可能比在家种地一年的收入还多,这样他认为抗旱不值,真正解决干旱问题核心是小农水。我的建议就是中央应该趁这次干旱之机,拿出一笔钱来让农民打井,把水给灌上,那么长期来说,应该国家投更多的钱,让这些农村的沟塘渠堰建起来储水于民,这样才能够排储相结合。
   
    主持人:其实正像郑风田先生刚才所说的,与其当这个干旱到来的时候我们来被动地应对,还不如我们更多的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来科学应对,不过对于旱区而言,我觉得现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当地的农民或者说渔民,他们的生活陷入到了困难的境地当中,如何能够及时地给他们以更多的帮助两位有什么建议吗?

    刘戈:其实水利设施建设是一方面,另外就是对于气候长期变化的这种判断也非常的重要,那么我们的国家来说对这方面的判断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更深入这样的研究,这样来说的话对于那些种地的农民,如果就是他以前一直已经习惯于,几辈人都习惯于抗涝、抗洪,那么现在的话如果干旱变成了一种常态的情况,那么可能对于他的投资的思路,对于他自己建设,他的品种的选择来说都会有发生一个变化。

    马光远:我看到这个国外媒体,这一次对中国的旱灾非常关注,那么他们的关注点可能跟我们目前怎么去应对的关注点有点不一样,你比如说《英国金融时报》他说这么一句话,他说长江本身面临干旱无疑给我们敲响一剂警钟,长江流域供养着4亿人口,它是中国最重要的流域,这是从它长江本身不应该出现干旱,还有美联社说尽管……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1年06月01日 22:49

视频简介: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