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是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自然界中,生命的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从飞禽走兽到花鸟鱼虫,从五颜六色的植物到我们肉眼无法观察的微生物群,它们一同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丰富多彩的美丽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的主题下,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何作为呢?
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不少人来说,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也许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在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600公顷的园区中,形态各异的植物遍布园区、和谐共生,让人们对生物多样性有了难得的亲身感受。
五月中旬,离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已经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尽管因为疫情的原因,园内展览温室等室内展厅不对外开放,游客没法目睹兜兰、千岁兰等近千种珍稀植物的风采。但游客依然可以在国家植物园户外展区看到上百种盛开的花卉和几千种其他植物。目前,芍药、月季等已进入最佳观赏期,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各种花朵相映成趣,犹如一幅幅天然画卷。
据了解,全世界有30多万种高等植物,中国就有3.7万种,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作为一个以开展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等四大功能的综合性机构,国家植物园目前收集了全世界15000多种植物,其中,珍稀濒危植物就有近千种。
据专家介绍,号称世界上最孤单的葡萄——百花山葡萄,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外植株仅存两株,都在北京。这种野生葡萄的叶子是掌状复叶,和其他葡萄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对于这样一种极度濒危的野生葡萄,任其野外生存繁衍可能会灭绝,只能通过科学手段进行人工繁育保护,再通过栽培实验逐步开展野外回归。
梁振昌是国内在葡萄科学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在他的研究基地,就有30多种野生葡萄资源。据他介绍,如今市面上绝大部分葡萄品种都是来自国外,但全世界70多个野生葡萄资源中,有40多个分布在中国,每个资源都有自己的特性,如果能利用好现有野生葡萄资源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就能选育出更多惠及广大民众的好品种。
不仅仅是葡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瓜果蔬菜都跟生物多样性有关,比如超市里经常能见到的新西兰进口猕猴桃,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实是源自中国的野生物种。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学科组组长钟彩虹说:“新西兰是利用我们国家的资源,1904年,他们的植物学家在中国采集各种各样的资源,带回新西兰。早期的苗圃商去培育、育种,真正把它育成结果的品种是上世纪一九二几年。”
经过选育形成的这种水果品种口味独特,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新西兰就开始对外出口,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新西兰水果产业的一张名片。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持续开展猕猴桃种质资源科研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保存了66种(含变种、变型)猕猴桃属植物的1471份资源,培育出了44个猕猴桃新品种。
钟彩虹说:“猕猴桃是土生土长的我们中国的树种,它是以中国为分布中心的。全球75个种类里面,中国就有73个,并且有很多猕猴桃属植物类的种是中国特有的,这也是我们的优势,种质资源丰富。”
现在,武汉植物园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猕猴桃科研和品种选育中心,拥有全球猕猴桃遗传多样性程度最高、基因型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圃。中国的猕猴桃也因此在品种选育、产业规模上成为了世界强国。
武汉植物园自主培育的猕猴桃品种在全国累积种植面积达66.5万亩,在这几年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还作为扶贫产业在湖南、贵州、云南等地都推广种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所长汪小全说:“武汉植物园培育的猕猴桃现在形成非常重要的产业,版纳植物园培育的橡胶,华南园培育的檀香,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对我们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包括葡萄研发,芳香植物,甚至植物所杂交的构树,被列为国务院精准扶贫工程,带动了20多万人脱贫。这是资源植物的利用,利国利民的好事。”
丰富的植物资源不仅直接改变我们的生活,植物的多样性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作为大自然的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从而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食物,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态活动都离不开植物。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约21%的高等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1883年,有一种植物在广东清远被发现,植物学家把它命名为报春苣苔。此后100年左右,人们在自然界都没发现它的踪影。2000年,华南植物园工作人员在野外调研时,在8个地点找到了报春苣苔,而且这几株植物都长在二氧化碳浓度非常高的喀斯特溶洞的洞口。华南植物园将发现的样本带回温室培育研究,这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说:“它为什么适应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生长?我们通过研究以后发现,未来其他植物如果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后,它怎么适应机理,我们就可以用它做模式植物来研究。我们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这种植物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吸附二氧化碳的,有重要价值。”
像报春苣苔、百花山葡萄这样的濒危物种,一旦灭绝,就会导致植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其进行迁地保护,通过科学手段繁育,也为它的种群繁衍提供了一个保障。
其实,不仅仅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和人类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大熊猫、扬子鳄、银杏、珙桐等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都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仅是因为很多物种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也开始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国家植物园(北园)执行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贺然说:“国家植物园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也是主要措施。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二者相辅相成,有机互补,缺一不可。无论是国家公园,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还是这次批准成立的在北京设立的国家植物园,以及下一步还要建立的国家植物园体系,都是体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的一个网络。”
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动植物司副司长周志华说:“中国现在有约200个植物园,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迁地保护收集的植物大约2.4万种,其中,我国本土的植物是1.25万种,但是,因为这些植物园是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体系的,所以在植物保护工作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够体系化,比较零碎,有空缺,有空白的状态。现在就正在建立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期待通过这个体系的建设,能够逐步实现我国越来越多的本土植物、珍稀濒危植物,还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形势向好,大熊猫、亚洲象、藏羚羊、华盖木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而从全球来看,很多威胁野生动植物的因素并没有解除,在栖息地破坏和退化、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等因素影响下,形势并不容乐观。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面对挑战,国际社会只有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2年05月22日 20:0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22年5月22日是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主题下,我国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焦点访谈》 20220522 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