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这个学期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的第一个学期。那么,这几个月的效果如何呢?大家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孩子们不用那么早上学了,家庭作业少了,课后服务的种类增加了,在户外活动的时间也多了,培训班上得少了,家长的焦虑也缓解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双减”工作正扎实推动,落实落地。《焦点访谈》记者近日就走进了一所小学,体验了一下“双减”后的变化。
早上7:45左右,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的同学们已经陆续来到学校,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双减”政策已经实施了整整一个学期。过去,8点上课,同学们一到学校,就得翻开书本准备上课。这个学期北京市的小学统一改为8:20上课,同学们早上来到学校,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时值隆冬季节,操场上却很热闹,到处都可以看到同学们活动的身影。早上8:20,欢闹的校园恢复了平静。
“双减”政策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简单说,一是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园内学好该学的知识,在校园内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同样的校园,这个学期,老师们的教学、同学们的学习状态,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数学教师孙晓波说:“以前的授课方式都是老师讲得比较多,学生听得比较多。现在‘双减’下的课堂更高效了,我们为孩子创设核心活动,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的一些原发的想法。出问题的部分往往是孩子们遇到困难的地方,对他来说是解决起来有难度的地方,我们会把这些全都暴露在孩子的面前,让他们通过交流,知道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这样的一个课堂,孩子们掌握知识、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堂是减负增效的“主阵地”。同学们学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题,都要尽可能在课堂上解决。40分钟的一节课,老师们用30分钟进行教学,用10分钟进行巩固练习。
孙晓波说:“通过这10分钟练习,能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有一个很好巩固,对于老师来说,也能够通过这10分钟练习的环节,去了解每个孩子在这节课上掌握得怎么样,方便老师有针对性的辅导。”
“双减”政策实施后,根据教育部要求,学校更加注重强化教学管理、教研备课、教学评价,精准分析学生情况,改进了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双减”政策刚出台的时候,孩子们的学业是家长最担心的。作业不回家,过去的题海战术不见了,孩子们能掌握得了必要的学科知识吗?
孙晓波说:“以前可能是一本练习册,从头做到尾。‘双减’以来,虽然作业数量减少下来了,但是它的质量是提升上来的,每一道作业都是老师们精心研究,才给孩子们进行布置的。”
据教育部统计,落实“双减”的第一个学期,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在更高效的学习环境里,让同学们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能力,学会解决问题和难题,是“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在减法中做的加法。
孙晓波说:“减法中做加法,减少的是孩子的负担,增长的是效率;减少的是数量,增加的是质量;减少的是孩子们学习上的压力,增加的是他们学习上的一些能力。”
过去,写作文对很多同学来说是最不愿意、最难完成的作业,不少同学都有作文拖延症,也有的还得让父母家长帮着构思。
“双减”政策实施后,把最难的教学任务在校园内解决掉,这不仅给家长减负,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语文教师曹居涛说:“比如说高年级的作文,让作文作业不回家确实是有挑战的,所以我们就对教与学的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变。从习作布置的时间上进行了改变,叫任务前置。孩子学习单元之初,要了解这一单元当中的习作主题是什么,让孩子的习作和生活建立联系。”
在校园内,同学们掌握了必要的课业知识,回到家,业余时间也更多了。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引导,不少孩子都开始学着用自己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甚至提出好的建议。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科学教师张涛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是鼓励学生们走进社会大课堂当中,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收集一手资料,去解决科学问题。”
15:30,校园再次欢腾起来,这是全校体育课时间,同学们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游戏中找寻快乐。
“双减”减的是学生们的负担,增加的是高效率、高质量,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实践。过去,下午两节课后,学生们就会放学,有的回家写作业,有的参加社会的学科培训班;现在,根据“双减”政策,学校放学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所以从下午三点半开始的两个小时里,学校就进入了课后服务时间。
16:10,同学们回到教室,根据老师的建议,去适合自己的课业辅导班,可以在老师帮助下查漏补缺,也可以完成还没有写完的作业。学校还安排老师进行一对一答疑解惑。据教育部统计,全国有98.7%的教师在各自的校园内参与辅导答疑,为减负提质付出自己辛勤的汗水。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课程与教科研中心主任富春媛说:“课业辅导时段形成了课上课下的衔接,比如说如果觉得今天在课堂上学的内容学得很好,老师可能建议今天的课业辅导参与到能力提升的班级之中;如果觉得今天的知识点还需要再巩固,老师可能建议今天去参与基础巩固的班级,走班也不是固化的,每天是不一样的。”
16:50是兴趣社团时间,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在专业老师带领下,培养爱好和特长。
和中关村第二小学一样,各地各校根据各自的情况,通过“一校一案”的方式,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据教育部摸底调查,全国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效解决了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双减”政策刚落地实施了一个学期,很多工作还要进一步去完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曲一帆说:“国家有中小学和各地的网络云平台。北京前段时间推出了中学教师在线答疑辅导,这都是政府一种有益的探索,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来建各种不同的教育应用,真正拓展学生课外发展的空间,实现辅优补差,去焦虑化、去泡沫化。第二个方面,我想是如何回归育人初心,比如拿课后服务来说,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试验田,课后服务可以发生在校园、博物馆、科普基地、田间地头、企业工厂等等。我们要以五育并举的项目制为目标,重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经压减90%以上,“双减”成效有目共睹,来之不易。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成果还是初步的,还需要持续巩固、提高水平。比如,需要防范一些学科类培训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在学校里,还要强化校内减负、提质增效,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均衡发展等方面更上一层楼。2022年是“双减”推动落地的关键期,校内校外持续双向发力,凝聚各方共识,才能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校回归育人,也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2年01月16日 20:0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这个学期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的第一个学期,那么这几个月的效果如何呢?大家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孩子们不用再那么早上学了,家庭作业少了,课后服务的种类增加了,在户外活动的时间也多了,培训班上的少了,家长的焦虑也缓解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双减”工作正扎实推动、落实落地。(《焦点访谈》 20220116 “双减”一学期 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