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在一段视频中,设备的科技感十足,它们就是为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的冬奥气象预测系统提供重要观测数据的仪器。另一段视频是7年前,冬奥气象保障团队的工作人员用最原始的方式,完成气象站选址和建设的场景。气象与冬奥会的举办到底有多大关系?气象服务将面临怎样的挑战?这些被称为“算天人”的气象工作者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张曼是延庆区气象服务组的副组长,从2014年开始,每次上海陀山,她都会用手机录段视频,记录一下当天的行程,时间久了,这也慢慢成为了习惯。
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而对于冬奥气象保障团队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接下来将面临无数个第一次,属于他们的冬奥挑战赛开始了。
由于高山滑雪赛道对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不但地理条件要好,而且对海拔、气温、风速、落差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赛场怎么建,气象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参考。
延庆区气象服务组组长闫巍说:“及早获得气象监测资料,对以后赛道的设计,缆车的设计,包括积累预报经验,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既然是为高山滑雪比赛服务,大部分的气象资料就要来源于高山之上,气象观测站的选址、建站是气象保障团队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延庆区气象服务组的副组长张曼说:“当时没有路,没有网,没有电,没有水,这里建站真的是太难了。为了寻找符合标准的站点,在选址这个环节,我们几乎是把整个海陀山爬了个遍。”
就这样,中国气象局组建的冬奥气象探测团队的工作人员,在延庆海陀山、张家口康保架设的2部气象雷达设备和分布在三个赛区的439套立体探测设备,连续5年监测收集山区赛道气象数据,编制相关气象报告、气象风险分析报告,为赛道设计、场馆和缆车建设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赛场一旦建成,也就意味着气象保障工作进入了第二阶段的“挑战赛”:从为赛场建设服务转为为比赛服务。和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季奥运会受天气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项目(气象)负责人陈明轩说:“雪上项目绝大部分项目都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举办,冬季的气象特征非常复杂,天气变化多端,对冬奥会天气预报服务、保障是更重要的。”
以跳台滑雪为例,选手需要先跃入空中,再落在雪上滑行,比赛时风力大小、雪面状态如何,都直接影响比赛成绩乃至选手的生命安全。沿高山赛道进行滑降和快速回转的雪上竞速运动——高山滑雪,赛时仅为1到2分钟,比赛期间运动员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140公里,一旦赛场风速超过18米/秒,则必须立即停止赛事。可以说天气预报和赛场气象实况,才是雪上项目的“发令枪”。
陈明轩说:“在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期间,因为天气因素调整比赛17项,取消比赛1项。今年2月份‘相约北京’系列体育测试活动期间,我们国家举办了76项比赛,55项官方训练,其中因为天气因素调整比赛8项,官方训练4项。精准天气预报和气象保障服务,不仅是对赛事的举办和成绩评测有重要的影响,对于运动员的安全也有重要影响。”
而北京冬奥会是第一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也就是说历届冬奥会气象保障的技术经验和方案,是没有办法在北京冬奥会复制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国家冬奥气象中心首席气象官曲晓波说:“大陆性季风气候就代表着冬奥期间,会出现寒潮、大风、降水偏少、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这种特点对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会有比较大的挑战,这是我们面临的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在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这样的天气会商每天都要进行。
此时,“相约北京”雪车雪橇测试活动正在延庆赛区的“雪游龙”里举行。因为监测到有大风降温的天气情况,为了测试活动的顺利进行,会商结束后,延庆区气象服务组的组长闫巍紧急连线了场馆内的气象服务人员李琛。
冬奥气象保障是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气象监测、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依靠监测数据,中国气象局组建的山地气象预报核心团队,分析整理后制作发布天气预报。李琛则要根据预报,在比赛现场为运动员、竞赛组织者和赛会管理者提供实时的天气咨询。
延庆赛区现场预报服务团队队员李琛说:“车橇这边虽然是半封闭的,但是有时运动员还是在户外,会有感冒的风险。针对这次大风天气过程,场馆在前期接到我们预报信息以后,提前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例如提前加固临时设施、打开遮阳帘等等,现在场馆一切都准备就绪,等待晚上比赛的开始。”
虽然眼下大风和降温带来的影响不大,但发展下去是否会对晚上的比赛造成影响?预报团队的每个人都在盯着气象数据站传回的数据,再通过对这些来自高山之上的实时数据汇总、计算后,系统才能给出一个答案。然而就在此刻,异常情况出现了。
气象监测系统出现数据传输异常,按照预案,备份监测站启动。是造雪把仪器遮盖导致传输异常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仅凭数据无法确定,不搞清楚的话备份站也有可能受影响。简短讨论后,张曼和她的同事们决定上山检查。
车开到一半,高山滑雪山地运行团队的工作人员告知前面在造雪,这和他们预估的情况一样。车不能再往上开了,大家只能带上装备徒步上山,但对故障原因也有了更多把握。
这个站昨天晚上造雪,对仪器设备有一点影响,需要维护一下。
第一个气象监测站维修完毕,张曼团队又向下一个站出发。
张曼说:“现在零下20摄氏度,体感温度应该在零下35摄氏度左右,但是风大感觉很难受,现在的阵风绝对有八九级了。”
2号气象站的海拔在2100米,风吹到脸上被刮的生疼,紧急维修之后,为了测试数据是否能够回传,工作人员拿出电脑开始测试。
因为气温太低,电脑无法开机,大家就轮流把电脑揣在怀里焐热。
数据传输正常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从早晨出发,工作到现在已经下午3点多钟。大家围在一起拿出了背包里的面包和鸡蛋,准备吃饭,而鸡蛋已经冻硬了。
张曼书包后面有一只小熊,是女儿给她买的。
一只可爱的玩偶熊,既是家人的牵挂,也是艰苦工作中最温柔的表达。
北京冬奥会对于气象保障的要求是“一场一策”和“一项一策”,要在时间上精确到“分钟级”,在空间上精准到“百米级”。这份自信不仅来自于从地面到天空都有我们自主可控的探测技术保障,更是无数“气象人”背后无私的奉献。后冬奥时代,这些科技成果,也将在大城市的安全运行、城市防洪排涝、防灾减灾、交通安全等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借用“气象人”常说的一句话:“先有人努力,才有天帮忙。”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1年12月17日 20:18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从2014年开始,每次上海陀山张曼都会用手机录段视频,记录一下当天的行程,时间久了,这也慢慢地成为了习惯。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而对于冬奥气象保障团队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接下来将面临无数个第一次,属于他们的冬奥挑战赛开始了。(《焦点访谈》 20211217 加油!冬奥 追风逐雪“算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