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9日02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此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在这背后有着一位传奇老人的默默付出,他38岁出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65岁出任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75岁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都与他有关,他就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孙家栋。
据统计,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前一百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院士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超过三分之一。
一顿红烧肉改变了他的人生
1950年,孙家栋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预科,元宵节那天下午他原本打算到姐姐家团圆,突然听说食堂晚饭要加餐红烧肉,他临时改了主意,吃晚饭的时候,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大家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人,有意者可以报名。从小就有报国梦的孙家栋当即报名,经过各方面考评,孙家栋因为俄语基础好,被紧急招入了空军,成为空军第四航校急需的俄语翻译。孙家栋进入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第二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被选送到苏联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之后又以所有科目全满分的成绩拿到了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的“斯大林金质奖章”。毕业回国后,因为国家需要,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参与导弹研究。
1967年7月29日,国防科委参谋汪永肃找到孙家栋的时候,他从事导弹研制工作已经九年,任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那一天汪参谋来到孙家栋的办公室,讲明来意传达指示,随后用一辆吉普车把他拉到了北京西郊的友谊宾馆。十七年前,孙家栋因为一顿红烧肉从了军,如今又突然从搞导弹变成造卫星,人生的转折,仿佛就发生在一瞬间。
为什么要建设我们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建设‘北斗’的初衷就是让中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自主可控,我们地面的所有系统安全要保护在我们自己手里,假设你依赖了外国的标准体系,那将来国家所有的经济建设各方面都要跟着它跑。”孙家栋院士说。
“在信息社会,人类的信息一定要带有空间坐标、时间坐标,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作为世界一个大国,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掌握自主可控的权利,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国家发展了自己的北斗系统,来保证我们自己国家的信息安全。”上世纪90年代,在孙家栋院士的带领下中国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中国“北斗”该如何发展
面对当时已经成熟运行的国外卫星定位系统,中国“北斗”该如何发展?孙家栋院士认为“北斗”需要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道路。
孙家栋院士表示这个工程非常大,建设起来非常复杂。第一步,九十年代北斗一号(试验卫星)上天以后起到了队伍培养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北斗”工程走出第二步,建设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系统服务范围可以覆盖整个亚太地区,为“北斗”系统应用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整个工程第三步的战略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家栋院士带领团队相继建成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立项论证和启动前期工程实施,为中国北斗跨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星导航发展道路。
国家需要 我就去做
他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六十多年的岁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他是工程总师。
孙家栋院士说:“北斗全球系统组网是几代“北斗人”努力的结果,是中国人的骄傲,希望北斗全球系统稳定运行,服务中国,服务世界。”
参考资料:《相逢在伟大时代》《百家讲坛》《国家记忆》《新闻直播间》《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