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210803 一辈子的事 守护生命的高原院士

来源:央视网2021年08月03日 20:09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吴天一,塔吉克族,中国工程院院士。因为常年从事高原医学研究,也被称为“马背上的院士”。吴天一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多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诊治藏族群众上万人。现在已经80多岁的吴天一仍然没停下在高原开展科研工作的脚步。被颁授“七一勋章”之后,吴天一说:“我将用我毕生的精力为青藏高原人民生命健康事业奉献终身。”

青海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东侧旧楼里的这间简陋的办公室是吴天一每天待得最久的地方,不到20平方米的地方,到处都堆满了资料。今年是吴天一从事高原医学研究的第55个年头。近期,随着川藏铁路高海拔段的开工,他再次担起重任。

吴天一今年87岁,依然工作在一线,50多年的高原医学科研中数次历险,全身14处骨折,鼓膜被击穿,心脏装上了起搏器,但他从未停止脚步。

1934年11月,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1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参军到朝鲜前线。1958年,他随部队医院到青海,与高原的不解之缘从此开启。当时,大批低海拔地区群众为支援高原建设移民青海。高原的蓝天雪山让人愉悦,但很快,阴霾笼罩,很多初到高原的建设者染上了奇怪的疾病。

当时,国内的高原医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吴天一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积累高原病的数据和资料,寻找有效应对高原病的办法。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青海成立了高原心脏病研究所。吴天一从此扎根于此,开始了在青藏高原数十年如一日的临床观察和人群调查。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对吴天一来说,这是最天然的实验室。生活在这里的藏族同胞是最好的疾病调查对象。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只有对自然人群的普查率达到95%以上,才能准确掌握人群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牧民居住分散,又随季节游牧迁徙,走几十公里才能查到一户是经常的事。不管多远决不漏查一人是吴天一的工作原则。

为搜集到准确的数据,吴天一和他的团队成员必须在极度缺氧的环境下搞科研,他们一进高原就是半年到8个月,这项工作从1979年开始密集地进行,一直持续到1992年。在吴天一的日记本里,对高原科研的日子有着生动记录。13年间,吴天一带着他的团队走遍青藏高原,治疗藏族群众上万名,积累研究数据十几万份。他掌握了青藏高原适应生理最丰富的资料,也成为藏族群众心中的“好曼巴”。而这一路充满荆棘,这些珍贵数据的获取是高原上的无数次历险换来的。

这是吴天一科研路上最严重的一次车祸,全身14处骨折,断裂的肋骨差点插进心脏,他被送到医院紧急抢救。病痛中的他时刻惦记着没有完成的科研项目,仅仅106天后,他又重新出现在阿尼玛卿雪山下的马背上。

高原科研的日子艰苦且危险,吴天一本来有更轻松的选择,但他放弃了。1980年,吴天一发表了一篇名为《高原适应的强者》的科普文章。这篇文章恰巧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里工作的一名华人雇员看到,这个人就是吴天一的妹妹。吴天一在解放前夕与家人离散,此时已经过去30多年。

年迈的父母曾多次向吴天一提出希望他移居美国,这时也恰巧有美国的大学向吴天一发出邀请。事业和亲情该如何选择?

为了实验需要,1991年,吴天一设计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高低压氧舱站,舱体上升可至海拔1.2万米,下降可到水下30米。建成之初,舱体内各项指标没有确定的标准,需要志愿者进舱调试,这个危险的步骤,吴天一主动提出要亲自进舱。测试中,由于舱体压力下降速度没控制好,吴天一耳朵鼓膜被击穿,而这只是第一次。鼓膜长好,又击穿,前后四次,吴天一的听力严重受损。在他的亲力亲为下,氧舱的实验为高原医学研究获得了珍贵的资料,并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派上了大用场。

2001年,青藏铁路破土动工,高海拔作业对施工人员的健康是极大的挑战。吴天一被当时的铁道部聘为铁路一期建设的顾问和二期建设的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其间,大到氧舱建设,小到施工人员起夜,关乎工人们健康的每一个小细节吴天一都没放过。这个《高原保健手册》详细介绍了在高原环境该如何保护自己,它被送到每位建设者的手中,吴天一也走遍高海拔工段,深入到工人当中普及健康知识。

在吴天一的指导下,青藏铁路5年建设期间,14万员工无一人因急性高山病死亡。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群体高强度作业中,这样的成绩堪称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吴天一得知后,立即组织人员准备抢救的药品,并第一时间请战到灾区。

当时天色已晚,吴天一带着同事连夜开车赶到了玉树。那年他已经76岁,是玉树地震(救援人员中)年龄最大的救灾专家。

在地震现场,吴天一为参与救灾的部队、消防官兵、医疗队员讲解高原病预防知识,协助卫生部制定《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高原病综合防治指导方案》,提出劝阻低海拔地区人士盲目急进高原,在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天一忠于自己的事业,对党矢志不渝。1956年递出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其间8次申请,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他家庭的特殊海外关系,直到26年后,吴天一才在1982年被党组织接受。

几十年来,吴天一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个医务工作者和党员的职责。因为高原科研路上的车祸,吴天一的腿里至今还钉着钢板,他的身体多个器官也因多年的高原科研受损严重,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他的工作强度。从事高原医学研究的50多年间,吴天一带着他的团队取得了累累硕果: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历时3年,完成340万字高原医学专著《吴天一高原医学》;先后获得吴阶平医学奖、五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众多奖项。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1年08月03日 20:09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吴天一,塔吉克族,中国工程院院士,因为长年从事高原医学研究,也被称为“马背上的院士”。吴天一投身高原医学研究五十多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诊治藏族群众上万人。现在已经八十多岁的吴天一,仍然没有停下在高原开展科研工作的脚步,被颁授“七一勋章”之后,吴天一说“我将用我毕生的精力为青藏高原人民生命健康事业奉献终身”。(《焦点访谈》 20210803 一辈子的事 守护生命的高原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