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一次,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大国点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开展的首次人口普查,也是新时代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5月11日,国新办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举行了发布会,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人口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过去十年,中国人口规模、结构以及分布有着怎样的趋势性变化?如何看待人口变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如何应对人口增速放缓特别是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14亿1178万,这是我国最新公布的人口总数,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率为5.38%。从数量上看,我国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过年均增长率已由上一个十年的0.57%小幅下降至0.53%,人口总量增速放缓已经成为趋势。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来看,过去10年,除了人口总量维持低速增长态势,我国人口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从年龄结构看,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这也被概括为“两升一降”。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反映了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面临人口长期持续发展的压力。”
过去十年间,“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政策措施相继落地,促进了出生人口出现回升。最新数据显示,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不过与此同时,我国育龄女性结婚年龄不断推迟,生育意愿持续走低。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也就是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仅为1.3,远低于人口学界认定的2.1的更替水平。“二孩”效应自2018年开始也有所减弱。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许颖说:“由于受到育龄妇女规模的减少,由于婚姻的推迟,由于大家生育观念的转变,还由于一些生育的成本比较高、养育的焦虑等等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对生育的影响是压低生育率。”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都说了,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除了放开生育政策,我们还要降低生育成本,托幼服务上有更好的配套措施。”
数据显示,老年人口比例在过去十年提升也较为明显,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8.70%,人数达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亿,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从挑战上看,老龄化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了家庭养老负担,给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带来一定压力。不过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费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身体状况良好,且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系统施策。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许颖说:“我们有应对老龄化的中长期战略,又有建立老年服务体系,包括医养结合、养老保障三支柱的安排,在‘十四五’规划当中都做了非常清晰的描述,给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少儿以及老龄人口双双提升的同时,劳动力人口却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与2010年相比,我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这也引发了外界对于人口红利消失的担忧。对此,统计专家指出,应该全面客观看待这一问题,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总量优势依旧明显,另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就业压力主要是结构性的。例如,技能岗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工资水平供求脱节等结构性矛盾,而非单纯的劳动者数量不足。
宁吉喆说:“普查的结果还显示,我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资源仍然是充沛的。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通过这次普查了解到是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
普查数据显示,从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看,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亿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万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这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
陆杰华说:“从细分的数据来看,肯定是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在增长、高中人口比例增长,我们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迈进。在这个迈进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优势和机遇,能够结合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来优化产业结构。”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经济社会在过去10年间持续发展,人口流动趋势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超过4.93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陆杰华说:“城市化的发展靠两种机制,第一是自然增长,第二是迁移流动。过去的十年,14%的城镇人口增长绝大多数是靠迁移和流动,我们现在叫做流动的中国。从城到乡、从乡到城、从城到城流动,接近5亿人是在流动中,人户分离、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预示经济发展的一种活力。”
人口流动聚集的同时,我国城镇化发展也在加速。数据显示,从城乡人口比重看,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亿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亿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亿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亿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预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促进城镇化发展各项改革措施的持续推进,城镇化率仍将会保持上升的趋势。
宁吉喆说:“普查结果表明,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0年人口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普查,同时也是历次普查中项目数量最多最细的一次。在普查登记表中增加了诸多新指标,比如,新增居民身份证号码登记,通过身份证号码的比对,能有效提高普查数据的准确性;新增了三至六岁学龄前儿童的受教育情况;新增了60岁以上人员居住状况和健康状况指标;还新增了一批能反映人口迁移特征和经济特征的指标。
更细致的指标设置对人口普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采集首次实现全程电子化。普查员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电子采集设备进行登记,数据实现加密直接上传到国家统计局,既准确快捷又保护了普查对象的隐私和数据安全。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恰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本次普查为方便居民申报普查信息,增加了自主填报方式,普查对象扫描二维码即可填报普查信息。
今年大家对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公布的关注度比以前高了很多,不仅关心总数,还会去关心普查中的一些关系到人口结构变化的具体数字。因为这些变化会影响到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进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次我们也看到,中国人口出现的变化当中有我们高兴看到的进步,比如说文盲率的下降、大学程度人口的上升,说明我们的人口素质在提升,也有我们必须直面的挑战,比如说人口总量增速放缓、老龄化的加剧。这不是简单的好事或坏事,而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大势。摸清家底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清大势,因势利导、科学决策,建立一套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的治理体系,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1年05月12日 20:0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一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开展的首次人口普查,也是新时代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5月11日,国新办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举行了发布会,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人口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焦点访谈》 20210512 摸家底 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