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210419 昔日“东南飞” 今朝“燕归来”

来源:央视网2021年04月19日 20:07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但是,对很多地方来说,究竟发展什么产业能够富民?人才从哪里来?产业链怎么搭建?是一个个令人困惑的问号。今天我们来看河南两个县的富民之路,他们致富的产业会让你有些意想不到,一个做的是化妆刷,一个做的是提琴,看上去都不是什么大件,对资源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但是靠着这两个产业,鹿邑和确山这两个县却富了起来,回乡发展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当地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河南鹿邑县的这个化妆刷产业园,平均每天都有五六个新产品被研发出来。测试合格后,它们将被推向市场。

鹿邑县有加工羊毛的传统,改革开放之初,大量的鹿邑人就从各地收购羊毛,在家庭作坊或者小企业进行简单加工,然后卖给沿海的外资企业,再由他们加工成品销往全世界。和很多老乡一样,秦应成初中毕业后就开始从事这项工作。

因为门槛和技术含量较低,鹿邑县尾毛加工小作坊发展迅速,最高峰时将近3000家,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不过到了2000年之后,秦应成发现,他们的尾毛越来越难卖。

产业链太短,又不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必然受限。2008年之后,鹿邑有三分之二的尾毛加工作坊亏损倒闭,小老板们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全国各主要羊毛刷制造基地开始活跃着鹿邑人的身影。越来越多的鹿邑人在打工地开厂做起了毛刷成品。

2016年开始,鹿邑县决定把化妆刷作为特色产业打造,鼓励支持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的“能人”返乡创业,在资金、场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秦应成和十几个老乡响应号召,第一批回到鹿邑。当地政府把这些企业集中布局在一个化妆刷产业园,让企业抱团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当地就业。

很快就聚集了上百家化妆刷加工企业,几年的时间,鹿邑化妆刷的产量就达到了全国总产量的60%,其中有40%左右的产品出口。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原本在外制刷打工的鹿邑人返回家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王新芝是一名制造化妆刷的技术能手,原来一直在沿海城市的外企打工,因为常年离家,两口子结了婚一直没敢要孩子。现在回到老家就业,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可是随着鹿邑的制刷产业规模越做越大,一个从前没有遇到的问题出现了。当地企业基本上都是做代工,利润通常在10%-15%左右,产量一大,利润就更低。大伙儿算了笔账,如果能够拥有自己的品牌,直接销售商品,利润可以提升到30%-50%左右。

要实现企业的升级,需要更多懂市场、懂网络的专业人才加入。然而,制刷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鹿邑那些离乡在外接受过更高教育的年轻人来说并无用武之地,回乡就业并不是他们的首选。

秦应成的女儿秦方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郑州工作,鹿邑支持创新带来的蓬勃发展新气象,让这个年轻人感受到了发展的机会。

2018年秦方华回到鹿邑,帮助父亲创办了自主品牌,并开发了电商部,把在郑州合作过的一些小伙伴也请到鹿邑,组成了一个年轻的团队,合力在网上销售自己品牌的羊毛刷。

在政府派驻企业的专家团队帮助下,秦方华和她的小伙伴学会了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市场进行分析,对自己产品的形状、功能、材质等方面都进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消费者需求。

注重创新、注重品牌,借助年轻一代新的经营理念,鹿邑化妆刷产业的筋骨真正强壮了起来,目前鹿邑化妆刷产业园已经有135家相关企业,吸纳就业5万多人。

返乡创业,不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创造就业,还能够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提升乡村风貌,潜移默化之中,也在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

在河南省确山县的竹沟镇,一个由山里孩子组织的弦乐团正在排练,他们是为镇里的元宵节音乐会做准备。在村子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琴二代”。

这边“琴二代”们忙着学琴、练琴,而他们的父辈们则忙着做琴、发货。

确山县是革命老区,提琴这种西洋乐器,为何会出现在一个山区的小县城确山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批确山人到北京打工,从事提琴制作,王金堂就是其中的一员。靠着老区人的吃苦耐劳,学历并不高的确山人在实践和磨砺中逐渐成长为行业工匠。但慢慢地,王金堂却发现,老乡们挣了钱之后喜欢到城里买房,老家变成了“空心村”,发展缓慢。

2016年,确山当地政府开始引导提琴师傅返乡创业。王金堂和几个提琴技师一商量,决定回村发展,各自成立集制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提琴工坊。但让王金堂没想到的是,老乡们嫌做琴太难,怕做不好,不愿意来提琴工坊务工。

有了王金堂这些熟练琴师手把手的传帮带,做琴的技术终于在当地推广了起来。小王庄村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提琴工坊有12家,帮助近百人实现了就业,全村三分之二的人都在农闲时从事手工提琴的制作,月收入凭空增加了三千到七千元不等。目前小王庄村每年可以生产18000把小提琴、2400把大提琴,一些提琴工坊还开通了网上直播教琴、卖琴。

学技术的难题解决了,另一个困扰王金堂的难题又出现了,因为缺乏音乐修养,无论他们这一批技师如何努力,做出的提琴都达不到高端水平。

找到了症结所在,王金堂他们下决心培育下一代的音乐素养,他们成立了提琴协会,请来了音乐教师,免费教孩子们学琴,村里的小学也开起了提琴课。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村里孩子们的音乐素养逐渐提高。

懂琴的“琴二代”,经常把专业知识和演奏心得与做琴的“琴一代”交流,这样一“碰撞”,小王庄提琴的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

“琴一代”做琴,“琴二代”学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小王庄村民的共识。

当地政府的规划也很长远,他们准备依托小王庄村,建设一个生产、制作、加工、演奏、培训、文化为一体的提琴文旅庄园。

2016-2020年,河南返乡创业人数累计新增105.5万人,带动就业806.9万人,为下个阶段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政府的规划引导、推波助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乡村振兴,离不开合适的产业,也离不开人。作为外出务工大省,河南有3000多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到沿海地区或者发达城市打工。他们中的很多人,外出打工不仅挣了钱,实现了“一人打工,致富一家”,还学到了手艺和本领。这些 “能人”返乡创业,又带动了家乡的富民产业,吸引了更多人回乡就业。乡村既有产业,又有人气,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1年04月19日 20:07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但是,对于很多地方来说,究竟发展什么产业能够富民?人才从哪里来?产业链怎么搭建?是一个个令人困惑的问号。本期节目将了解河南两个县的富民之路。(《焦点访谈》 20210419 昔日“东南飞” 今朝“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