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黄河来到下游,因为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悬河。黄河河槽和堤坝之间的区域就是滩区。在山东,有60万群众生活在黄河滩区之内,仅菏泽一市就有近15万人。大水一来,墙倒屋塌。恶劣的生存环境,造成了闭塞和贫穷,也形成了沿黄贫困带。脱贫攻坚,山东“紧盯黄河滩”,帮助滩区的居民盖了新房,也带来了谋生的手段。脱贫之后,那里的老百姓又过得怎么样?
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王庄村的葛玉珍今年48岁,2014年葛玉珍的丈夫出了车祸,一家人陷入贫困。她一边需要照顾家人,一边还得想办法赚钱。
葛玉珍打听到,临近的董口镇有不少人都在编头发,这些做假发的发制品销路还不错。除了在厂里打工,还能把活拿回家里干。
一趟董口走下来,葛玉珍不仅学会了编头发的手艺,也找到和滩里乡亲们一块脱贫的门路,将这种模式和手艺传到了王庄村。
与此同时,这种学起来简单、干起来灵活,还能解决大量农民闲散劳动力就业的手工业模式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从最初农家院里的小窝棚,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个扶贫车间。
一时间,滩区内外,扶贫车间开始遍地开花。家门口就能干活,多干还能多得,加上政策的托底保障,葛玉珍的日子逐步有了起色,跟着她干活的乡亲们也是越干越起劲。
依靠这一份编头发的工钱和各种托底扶贫政策,再加上自家土地流转的分红,葛玉珍一家在2018年脱了贫。鄄城县黄河滩区的五个乡镇的人均收入也达到了15000元左右,基本告别了贫困。可是对于这些滩区百姓来说,还是面临着因洪水而返贫的风险。
滩区的百姓们世世代代拉土、垫台、盖房,就是为了能把自家房子垫得高一点,防止黄河上水时淹了房子。千里滩区、万亩平原,这一座座房台独悬,生生能被外地人误认成是“山区”。
可是,孤悬的房台,终究抵不住洪水滔滔。在滩区,粮食种了淹、淹了种,房子塌了盖、盖了塌是很常见的事情,能够有一片大规模的村台把大家连接在一起,是当地人多年来的愿望。
为了彻底解决滩区百姓的居住问题,山东省在2017年就全面启动了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其中包括外迁、就地就近建村台等五种方式,目前正在陆续完成。 “大村台”也终于成为了现实,一家一户的“小船板”变成了“大航母”,抵抗水患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新年伊始,鄄城县旧城镇22个滩区村的近2万名村民,迎来了搬入新家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告别土台子、水洼子,来到5米多高的新村台,住上联排带院的两层小楼。
葛玉珍一家也搬进了“大村台”上的新家,可是有件事情却让她有些高兴不起来。搬到了新社区之后,之前的扶贫车间所在地就变成了复垦区,需要拆除。新社区里倒是建有新的创业车间,可每年五六万的租金让葛玉珍犯了难。
没有场地干活,葛玉珍和几十个乡亲们就要面临失业。想来想去,葛玉珍找到了老支书郭志荣,请老支书出面帮忙。
考虑到很多刚刚脱贫的村民确实面临着租金的压力,郭志荣跑遍了整个社区,最终找到了一个目前闲置的小卖部,帮助葛玉珍以一年六千元的价格租了下来。
菏泽地区的农村群众一直有着从事手工业加工的传统,除了像葛玉珍她们从事的这种利用闲余时间松散组织的发制品加工,藤编、服装加工等等也是菏泽扶贫车间的主打产业,而这些逐步规模化的产业,为当地带来的是更多更稳定的就业。这天,销售藤编制品的赵希贵给这个藤编车间送来了年货。
早在十几年前,赵希贵干的也是给人编藤条的活。他年少时就离开家到江浙一带打工,接触到了藤编这个行业。经年打拼,赵希贵把藤编行业上上下下的门道都摸了个清。
长期以来,老百姓们干得都是加工活,赚的是个手工费。赵希贵觉得,要想带动老乡们致富,必须在当地培育特色产业。赵希贵拉着自己的老板一趟趟地来老家考察,硬是把藤编这个产业落户到了鄄城。
产业引来了,可规模却一直上不去。直到2017年,诞生于黄河滩区的扶贫车间模式得到国家认可,开始大面积复制推广,当地政府也给这些希望做产业的人提供了优惠条件,赵希贵的事业随之迎来了大踏步发展。
2017年,赵希贵注册了公司。他给公司起名叫金手指,寓意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老赵给扶贫车间提供编藤椅的材料、工具,编出来的藤椅再由他来回收销售。
扶贫车间里大多数都是50岁以上的妇女。这些脱贫之后的农村妇女,靠着自己灵巧的双手,在老赵的带领下涌向了市场的大潮。
赵希贵的藤编产业链,从零零散散、小打小闹,到现在开始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仅仅用了四年多时间。
目前,鄄城县藤编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超过了10亿元,辐射人群超过10万人。当地还计划着以藤编产业为基础,打造户外休闲用品科技园。
而在整个菏泽,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扶贫车间开始转型为小微企业,朝着更加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迈进。
手工业给菏泽带来了脱贫的契机,而为了拓宽致富的道路,发展种植业也成为了当地的新目标。
滩区迁建不仅仅改善了百姓的居住环境,还为当地增加了耕地面积。以鄄城县为例,下辖的五个乡镇迁建之后,复垦增加耕地面积1.5万亩,实现流转0.78万亩。
陈佰光是鄄城县旧城镇的种植大户,他不到20岁就到河南跑运输,掌握了果树种植的技术和销售渠道之后,便开始返乡创业,这十年来一直扎根滩区做农业。春天是种果树的最佳时期,为了争取到因滩区迁建而复垦的土地,陈佰光把乡镇干部邀请到了自家的果园。
黄桃是这两年陈佰光看上的新品种。滩区的土壤和气候都非常适合黄桃生长,陈佰光与几家黄桃的加工厂签订了供货合同。到了盛果期,一亩桃树就能给陈佰光带来五六千元的收入。
一直以来,滩区零星布局的小房台让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难以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眼下,灌溉条件、农业用电、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正在快速改善,这也让陈佰光这样的种植大户们信心更足了。
春天将至,陈佰光的黄桃树期待发芽,滩内村台上的新社区也洋溢着欢快的气息。学校、卫生室、操场、文化馆一应俱全;超市、酒店、加工点、创业车间配备完善;结婚的新人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笑脸更为灿烂。黄河岸边,这片自古贫困的滩区,旧貌换新颜。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1年02月22日 20:18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黄河来到下游,因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悬河。黄河河槽和堤坝之间的区域就是滩区。在山东,有60万群众生活在黄河滩区,仅菏泽一市就有近15万人。大水一来,墙倒屋塌。恶劣的生存环境,造成了闭塞和贫穷,也形成了沿黄贫困带。脱贫攻坚,山东“紧盯黄河滩”,帮助滩区的居民盖了新房,也带来了谋生的手段。(《焦点访谈》 20210222 脱贫之后 春到黄河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