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
(第二季)
2月19日 CCTV-1
20:00档播出第二集:
胜寸心者胜苍穹
习近平总书记几乎在所有提及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时,都要谈到共产党人的信仰、共产党人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集节目从三个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仰”的论述: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总书记引用了一句古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话是哪位古人说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又会有着怎样的启迪和教益呢?本期经典释义人——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进行了解读。
△本期经典释义人——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
王立群教授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话出自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王阳明认为,天下第一等要紧的事是做圣贤。所以王阳明从12岁就立下做圣贤的壮志,他一生无论是在困境或者是在顺境之中,他始终坚守这个理想、坚守这个信念、坚守这个志向。
△本期思想解读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黄一兵
本期思想解读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黄一兵在这里讲述了一个留学生的故事。这个人家乡的老百姓称他为“菩萨”、毛泽东同志称他为“农民运动大王”。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著名革命家彭湃同志。大革命失败以后,彭湃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但是他坚贞不屈,最后他为了信仰而从容就义。牺牲的那一年,他仅33岁。彭湃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完美阐释了什么叫作信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古文。
王立群教授解读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诸葛亮的这个话,表达了一代贤相为了国家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而为了国家利益英勇献身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一。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的献身精神。同时还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汲取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正能量。
△本期经典释义人——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
黄一兵研究员说,古往今来,在关于信仰的追问中,“为什么要有信仰”总是躲不过去的问题。为什么要有信仰?说白了,就是在问“信仰‘看不见’、‘摸不着’有什么用?”实际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东西,信仰就是滋养人生的阳光和空气。
为什么要有信仰?因为信仰是安身立命之本;信仰是经受考验的精神支柱;信仰是夺取胜利的动力源泉。
△本期思想解读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黄一兵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古文。
王立群教授说,“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出自龚自珍的《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寸心”是指心之小,“苍穹”的本义是指天空,是指天之大。那么大的一个客观世界,靠什么去战胜它?去掌握它?靠心。只有能够战胜自己心中的欲望,只有能够正心养性,才能够战胜客观世界。只有你的心正了,百毒才不会侵身附体。
△本期思想解读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黄一兵
黄一兵研究员说如何才能坚守信仰?首先,坚守信仰离不开理论武装和理论坚定。从青年时代起,习近平总书记就酷爱读书,特别是马列经典著作以及各个时期、各个种类国内外名著。不管是在怎样的境遇下,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岗位上,习近平同志始终把读书学习作为了解中国社会,培养理想信念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坚守信仰还要做到忠于信仰,矢志不渝。追求信仰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艰难困苦,越能够检验信仰的韧性和纯度。100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行的足迹,构成了我们这个国家为强大而探索的心灵史,也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为复兴而奋斗的信仰史。100年来,真理之光和信仰的光芒交相辉映,让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群星璀璨,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天空,也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
(第二季)
2月19日
CCTV-1 20:00档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