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阻断新冠病毒最好的办法就是疫苗。从2020年12月15日开始起,我国多地开始对九类重点人群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包括冷链从业人员、海关边检、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以及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物流、水、电、暖、煤、气公共领域相关人员。目前,已经累计接种1200多万剂次。在疫苗接种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比如要不要接种,什么疫苗更好,是不是安全,会不会产生抗体,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实地走访了疫苗接种现场,也采访了相关专家。
早上八点多,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街道接种点已经坐满了等待接种的人。记者看到,接种现场共划分为5大区域,符合条件的接种者可进入等候区。
填写完信息卡,接种者进入登记区。
在医生询问的过程中,不符合条件的接种者会被劝回,或者做进一步检查来确认是否适合接种。对于健康咨询没有问题,医生同意接种,并签署接种知情同意书的,进行身份信息录入。身份信息录入后,就可以进入接种区。接种完成后,进入留观区观察30分钟。留观期间,一旦有接种者出现不良反应,就进入接种点的应急处置区。
接种完成后,接种者可以在北京健康宝里查到自己的疫苗接种信息。近期,我国疫情呈现多地局部暴发和零星散发状态,与之前相比,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可是对于新冠病毒疫苗打还是不打,一些人还心存疑虑。
虽然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整体得到较好控制,但只要局地暴发,就会管控升级,想要尽快让生活恢复常态,就得让大规模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那是否接种了疫苗就意味着100%被保护了呢?
那么一支有效的疫苗能达到什么样的保护程度呢?
与普通药品相比,疫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面对群体的,如果仅仅是个别人接种,作用是有限的。
按照专家的说法,疫苗要想起到真正的病毒阻断作用,不仅要打,而且要应打尽打。因为不同传染病的传染力不一样,阻断传染病流行的人群免疫力也不一样。
50%到70%,意味着人群中50%到70%的人对病毒有免疫力,建立起免疫屏障,才可能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而免疫屏障的建立是有前提的。
因为疫情的原因,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和接种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很多人对疫苗接种后是否产生抗体、抗体持续多久等等问题的关注度持续走高,有的接种者甚至在接种疫苗后到医院检测抗体。究竟该如何正确看待抗体问题,接种疫苗后,抗体是否是唯一的保护因素呢?
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保护性抗体,有的疫苗还会产生细胞免疫,形成相应的免疫记忆。一旦有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疫苗产生的抗体、细胞免疫释放的细胞因子就会识别、中和或杀灭病毒,而免疫记忆也会调动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让病毒无法在体内持续增殖,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就算抗体降低甚至消失,也不能简单地判定疫苗失去保护力。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冠病毒疫苗从研发到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是与很多疫苗不同的地方,因此有些人对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格外关注。
在我国,对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监测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范。在中国疾控中心,设有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报告疑似不良反应发生数、诊断数、诊断分类等。
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到上市的时间虽然短,但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是严格按照程序完成的,专家认为,因为上市快就对疫苗存有疑问,没有任何必要。
目前世界范围内,接种比较多的两种疫苗是灭活疫苗和mRNA疫苗。每个路线的疫苗都各有其特点,无法比较优劣。近期,几款疫苗三期临床数据陆续公布,此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我国一款灭活疫苗的保护效力为79.34%,这些数据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还有人以此作为评判一个疫苗好坏的标准,这样的做法科学吗?
对于人们都很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问题,专家解释相关部门在持续监测,病毒变异程度目前还没有超出疫苗的控制范围。
我们的疫苗是安全有效的,相关准备工作是到位的。从国际上来说,中国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并且已经采购了中国疫苗。节目中专家也说了,疫苗作为目前阻断疫情的最好手段,需要大规模人群接种才能产生效果。所以,应打尽打,才能尽快建立起免疫屏障,尽快恢复我们的正常生活状态。据了解,随着疫苗供应量的不断加大,疫苗接种的目标人群也会逐渐扩大。阻断疫情,需要我们人人贡献力量。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1年01月17日 20:0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从2020年12月15日开始,我国多地开始对九类重点人群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现目前,已经累计接种1200多万剂次。在疫苗接种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比如要不要接种,什么疫苗更好,是不是安全,会不会产生抗体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实地走访了疫苗接种现场,也采访了相关专家。(《焦点访谈》 20210117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