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牧民的草场既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农牧民生计所系。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面对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步步进逼、上千万亩草场的沙化,几代治沙人不懈努力,植树治沙,保护了生态环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现在,新一代的农牧民接续奋斗,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治沙之路。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靠近毛乌素沙漠,是个干旱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多年来人为的影响,使得1500多万亩草场出现了大片退化。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林草原局局长李月生说:“过去生活条件比较恶劣,人的温饱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对草场保护利用不太到位,所以造成整个草原退化。”
草场退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沙化,但要防止草场沙化在当地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李月生说:“我们这个地方的年降雨量非常低,年降雨量可能就是五六十毫米,十年九旱,个别年景才能达到一二百毫米。”
降雨量少,蒸发量大,草场复绿难度就大,这是多年来摆在鄂尔多斯市环境治理面前的一道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鄂尔多斯市把草原治沙当作重要的大事来抓,对主动参与治沙的牧民给予了许多政策扶持。
正是在这样的新政策支持下,牧民们种草治沙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牧民斯日古林就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他主要是通过多种柠条来为沙化的草场复绿。柠条是生长在干旱沙地上的一种植物,别看它长得不起眼,可在牧民眼里是个宝,退化的草场固沙和养羊都得靠它。
利用大小羊给柠条平茬,在保持柠条固沙功能的同时,又能当饲料,让牧民有一定的收入,解决他们治沙的后顾之忧,无疑是符合当下治沙实际的选择。对此,管理部门也有相应的规范。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草原工作站站长阿拉腾布拉格告诉记者,草原5亩放1只羊,这样既可以保证柠条固土固沙,又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新政策的支持下,斯日古林在原来承包2000多亩退化草场的基础上,近日又承包了800多亩沙地。现在,通过治沙的各种补贴和适量养羊、卖饲料,他一年可以收入二三十万,他的家庭草场还带动了附近五六户牧民一起干。
大力发展像斯日古林这样的家庭治沙户,支持农牧民多种经济类林草是鄂尔多斯市近年来推出的治沙新举措,它改变了过去要求农牧民只种公益林的传统思路,力争在治沙的同时让农牧民也能有收入,解决治沙可持续的问题。在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另一位家庭林场户裴飞也给记者讲了他离开家乡后又被好政策吸引回来的经历。2010年,因为整体搬迁,裴飞离开村子。可人们没想到的是,2017年,离乡几年的裴飞又回到了,还一口气包了4000亩沙地种沙柳。这又是为什么呢?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林草局副局长郭建忠说:“从2017年开始,有新的政策是灌木平茬给钱,国家公益林补贴也提高了,国家重点工程的补贴标准也提高了,家庭林场户还可以当护林员,发展林下经济。”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裴飞说:“这些补贴都下来了,我又回来开始经营沙地。”
原来,是新出台的鼓励政策促使裴飞回乡治沙了。
郭建忠说:“过去沙柳不值钱,老百姓都是砍回去以后就烧火了,现在沙柳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做种条,再一个是在沙漠里头造林需要做防风固沙沙障,还有一项用途就是咱们这里有沙柳刨花板厂,做了刨花板原料。”
家庭林场的建立不但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也不错,裴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裴飞说:“这些公益林补贴、平茬、种苗的收入总共是二十大几万,再有就是养的羊能收入十大几万。”
为了证明他所说的不虚,他请记者去他家看看。记者看到他过去的老房子里面干净整齐,已经看不到沙子了。裴飞的妻子告诉记者,以前刚回来那几年,整个门跟前都是沙子。出了房门,裴飞又告诉记者,他又盖了新房。
除了政策的扶持和补贴之外,鄂尔多斯市林草局还帮助农牧民运用新的技术提高治沙复绿的效益,在这方面,草场大面积滴灌新技术的采用,给尽快恢复植被提供了一条新路。
据鄂尔多斯市林草局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市有200多户农牧民、60万亩草场采用了滴灌技术,由政府部门负责施工铺设和技术指导都取得了成功,与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相比,成本并不高。
据了解,仅鄂尔多斯市目前还有2700万多亩退化的草场等待治理,滴灌无疑可以改变退化草场靠天降雨的局面。
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生态修复处处长王卓然说:“第一,它能够大量节约生态用水的量,它能够节约用水量到90%以上;第二,它能够提高生态修复的成活率,可以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种植柠条这种半灌木,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所以在一些有水源保障的地区,在一些半干旱地区,利用滴灌技术种植柠条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技术。”
在帮助农牧民开辟治沙新路子的同时,鄂尔多斯市的国有林场也发挥了治沙主力军的作用。1979年成立的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是市里最大的国有林场,承担着126.6万亩治沙绿化任务。
虽说是国有林场,他们也没有仅仅靠国家拨款,也在努力探索,在造林治沙的同时,带动当地百姓致富的新路。比如说,林场有一大批老杨树亟待更新,但目前国家还没有拨款,他们不等不靠,用改革的思路来找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林草局局长刘锦旺说:“种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说沙棘,在经济林底下种一些中药材,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吸收了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和国有林场进行合作。合作以后生态效益也有了,生态功能也提升了,经济效益也有了,所以社会力量进入合作的时候,也有了积极性,也给老百姓拓宽了增收的渠道。”
在达拉特旗白土梁林场,记者看到了沙棘大丰收的景象,前来务工摘果的村民们喜气洋洋。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局长韩玉飞说:“全市有25个国有林场,至少还有100多万亩待更新的土地。另外,国有林场以外的土地完全也可以借鉴这个模式给国家搞生态,企业有收益,老百姓也增收,对整个国家西部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依靠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的推动,鄂尔多斯市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仅2018年到2020年这两年就完成了林业生态建设460多万亩,其中新造林面积达到了188万多亩,退化林修复面积近100万亩,森林抚育面积173万亩,草场修复改良37万多亩,库布其、毛乌素两大沙漠的治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7.03%,植被的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与此同时,还探索实行了以家庭林场和草场为主体的多种林草资源保护利用模式,引导更多的农牧民参与到治沙和林草建设当中,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0年11月29日 20:0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牧民的草场既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农牧民生计所系。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面对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步步进逼、上千万亩草场的沙化,几代治沙人不懈努力,植树治沙,保护了生态环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现在,新一代的农牧民接续奋斗,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治沙之路。(《焦点访谈》 20201129 治沙新路 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