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近日,中宣部授予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等10个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群体“时代楷模”称号,称赞他们是“抗疫英雄”,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在这10个受表彰的群体当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他们是军人,也是科学家、工程师、研究员。疫情来袭,这些军人闻令而动、冲锋在前,他们的敌人是病毒,他们的武器是科技。从病毒溯源到病理解剖,从核酸检测到疫苗研发,他们争分夺秒,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防控实践协同进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他们。
今年春节前夕,为加强武汉抗疫力量,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奉命组成专家组,担负应急检测和科研攻关,由陈薇、曹务春两位研究员分别担任正副组长。这支专家队伍长期从事病原研究、疫苗和卫勤装备研发等工作,从抗击非典、禽流感再到埃博拉,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一次,这些身经百战的科研战士再一次临危受命。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此次赶赴武汉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追根溯源,对新冠病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曹务春是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生物安全专家,1月26日,他接到上级通知,作为军事医学专家组副组长前往武汉。
曹务春和团队成员抵达武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了解疫情态势。他们通过现场采样、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随后立即开展了新冠肺炎时空传播分析、预测及应急防控方案研究,为科学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曹务春说:“任何一次疫情的发生都没有脚本,任何一次疫情发生都和以往发生的疫情完全不同,我们也意识到这次疫情不是这么简单,新冠病毒是非常狡猾的。”
虽然疫情没有脚本,但是曹务春团队却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演出了疫情发展的趋势,这些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接下来,曹务春团队的重要任务就是对新冠病毒追根溯源,最终要靠科学、靠事实来说话。
病毒溯源是非常严谨的科学问题,目前曹务春团队仍在探索之中。除了对病毒溯源以外,方舱医院的空气中是否有新冠病毒也是曹务春团队的研究课题。曹务春带队多次深入军运会体育馆、方舱医院,进行气溶胶监测,从病人床头到厕所,展开了全方位采样调研,每次时间都长达6小时以上。
曹务春说:“采集了几百份的样本,马上回来进行检测,全部阴性,我们写报告就有科学证据了,说方舱医院是安全的。因为医院的防控措施到位,没有新冠病毒阳性的标本,这就很放心。”
最终,凭借科学的手段、扎实的调研,曹务春团队获得了多项有关病毒传播、流行规律的一手数据,随后提出了流行态势分析等6条建议,都得到了采纳应用。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里还有一支特殊的小分队,他们是专门为科研力量提供装备保障的。移动帐篷实验室是陈薇院士团队在武汉开展工作的地点,它是由军事科学院下属的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搭建的。在疫情初期,全武汉25%的核酸检测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祁建城说:“陈薇院士当时没有独立的工作平台,帐篷实验室恰恰为陈薇院士提供了技术平台。”
祁建城所长当时在武汉主要负责为军队科研人员提供设备保障,帐篷实验室虽然简易,但却是按照生物安全三级标准设计而成,它机动灵活,展开后核心工作间能达到25平方米,能有效保证实验需求。
祁建城说:“它是由技术保障方舱和帐篷实验室组合而成,在结构上做到刚柔并济。技术保障方舱有三个功能,一个是为帐篷实验室提供全新风空调保障,另外技术保障方舱也可以作为帐篷运载方舱,还可以作为中控舱和会议舱。”
1月29日,陈薇院士团队顺利进驻帐篷实验室,第二天便开始开展工作。2月中旬的武汉雨雪交加、寒风刺骨,实验室里面科研人员却在不停忙碌着,这一幕宁静而又紧张。
移动帐篷实验室搭建完成后,祁建城团队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当时疫情严峻,人们对新冠病毒的毒性、病理几乎一无所知,陆军军医大学的卞修武院士急需进行病理解剖,但是这会让工作人员暴露于病原微生物环境中,风险极大。
祁建城说:“卞院士说,上级机关给他批了一台负压救护车作为平台,我跟卞院士说,负压救护车主要是运送病人的,空间很小,根本就不能满足要求,我说最理想的条件下应该由手术方舱改建成病理学研究平台。我们在双扩型的手术方舱基础上增加了三样东西,一个是形成负压的高效过滤排风装置,第二个是给病理学研究员提供全身防护的正压防护服,第三样东西,我们在手术方舱的位置设置了去除正压防护服表面污染的化学淋浴消毒装置。”
把手术方舱改建为病理学研究平台不容易,因为在生物安全性上要求很高,以前从来没人做过。祁建城提出改建的基本思路后,召集张宗兴等人商议,反复修改图纸,最终用一天时间拿出了具体实施方案。但是要实施又遇到了困难,因为设备的调运、组装和使用在三个不同的地方。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工程师张宗兴说:“最主要外面是双扩方舱,这个当时在苏州,里面排风的过滤单元在天津我们所里面,另外还有一些防护服、还有化学淋浴也在我们所里面。2月28日确定方案以后,这边的人员随即展开行动,紧接着调运了装备,直接开车运到苏州,去现场组装。”
5天后,一个特殊的手术方舱终于建成,它被安放在火神山医院重症病房外的一块空地上。
祁建城说:“卞院士评价说这套移动式的病理学研究平台填补了国际上的空白,满足了病理学研究防护的需要,为病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生物安全防护条件。”
在独一无二的手术方舱里,卞修武院士团队进行了多次高风险的病理解剖工作,无一人被感染。目前,军事科学院正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对手术方舱以及人员操作流程进行不断完善。
研制新冠疫苗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这项任务交给了组长陈薇院士,因为她长期与非典、埃博拉这些“魔鬼”病毒打交道,因此她被称为“与毒共舞”的科学家。1月26日,陈薇临危受命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赶赴武汉,开展新冠疫苗的研发工作。
当时疫情十分严峻,陈薇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各界和研发团队都对她给予了厚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薇说:“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科技的压力,因为我还带了队伍,心里再大的压力,都要把它稳住、沉住,还要把信心、勇气传递出去。疫情就在眼前,每天都有那么多确诊的人,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核酸检测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抵达武汉后,陈薇带领专家组仅用一天即完成检测平台的搭建工作,他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迅速形成了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陈薇说:“我们不但是做了核酸遗传学的检测,很快又把抗体的免疫学也加了上去,很快推广到临床。”
在对新冠病毒有了深入了解后,陈薇率领团队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争分夺秒研制新冠疫苗,不断取得新进展。
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成为全球首个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4月12日,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共508名志愿者参与,成为当时全球首个进入二期人体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8月11日,陈薇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目前,该疫苗Ⅲ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中。第一批疫苗下线正好赶上陈薇院士的生日,军事医学研究院领导给身在武汉的陈薇院士发去了生日祝福,她的回复只有八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在武汉的113天,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第一批出征,最后一批撤离。他们不惧病毒检测样本,不分昼夜调试装备,争分夺秒研发疫苗,在短时间内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展现了中国战“疫”的硬核实力,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贡献了军队力量。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无论是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还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亦或是开展生物安全科研保障,我们看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把科技的“硬核力量”转化为战斗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大支撑。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他们不仅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更有秉持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的智;不仅能打硬仗,还能打胜仗;不仅来得及时,更能打得漂亮。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0年10月16日 20:2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20年春节前夕,为加强武汉抗疫力量,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担负应急检测和科研攻关,由陈薇、曹务春两位研究员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研制新冠疫苗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在武汉的113天,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第一批出征、最后一批撤离,展现了中国战“疫”的硬核实力。(《焦点访谈》 20201016 能征善战 实力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