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中国影像方志》紫云篇:紫气东来 苗族史诗世代传唱,秘境田园 燕子洞地质奇观

CCTV节目官网-CCTV-10 中国影像方志 来源:央视网2020年08月13日 16:01 A-A+

中国影像方志贵州卷 紫云

紫云之名,源于归化厅八景之一的“洞绕紫云”,这处胜景,就位于县城西面的山中。紫云洞宽达数丈,如山门中开,远望云蒸霞蔚,似紫气东来。

苗族文化与汉族屯堡文化相互融合

紫云有一座明代留存至今的苗王古城遗址——“东拜王城”,当地传唱的苗族古歌中,亚鲁王之子欧地聂的后裔筑造了它。作为进入麻山的重要门户,“东拜王城”曾经长久地守护着亚鲁王的子民们。

在“亚鲁文化”核心区之一的宗地镇,人们发现了苗族农耕文化的实物佐证。这是一种底部架空的圆形粮仓,特殊的造型,既可防范鼠患,又能避风不倒。

宗地镇的羊寨屯堡遗址,是安顺保留的数百座屯堡之一;屯堡坐落在山坡的制高点上,易守难攻。石头垒成的城墙上还留有射击孔。

燕子洞 深藏地质奇观

格凸河,紫云一个神秘的地方。河流两岸分布着数个原生态的苗族村寨。1989年,一支中法联合探险队偶然来到这里,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地质现象。

探险队乘船沿河流前行,在拐过一座山峰后,河道突然变窄,他们面前出现了一座大约40层楼高的巨型洞口。让考察队震惊的是,蜿蜒穿行的河流,在通过这个洞口后,突然从地表上消失不见了。

格凸河消失处的巨洞名叫燕子洞,因有大量燕子筑巢而得名。传说亚鲁王曾经在此居住。

格凸河暗流处存在着一个复杂的洞穴系统。顺着崎岖的山路一路攀爬,探险队果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

这个洞厅容积巨大,甚至可容纳波音747飞机在内飞行,面积比十个标准足球场还大,世界罕见。为了致敬格凸河流域的苗族文化,人们把它命名为“苗厅”。

苗族史诗世代传唱

麻山腹地,格凸河畔,是中国古老的苗族聚居地之一。2009年的春天,紫云苗族学者杨正江发现,麻山地区的苗族世代传唱的古歌,叙述了祖先创世、征战与迁徙的恢弘历史。

紫云能够唱诵《亚鲁王》史诗的歌师达到一千七百余人,数量冠绝全国,他们被称为“东郎”。

史诗中传唱的亚鲁王,是苗族人的首领,大约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这位文武双全的苗王不仅骁勇善战,更重视百姓的民生,将王国治理得繁荣昌盛。当战乱席卷家乡时,亚鲁王不愿手足相残,便带领族人开始了漫长的迁徙。

当亚鲁王的部落来到麻山腹地,格凸河流域时,珍贵的水源滋养了族群,奇异的穿洞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居所。他们最终定居于此。

《亚鲁王》史诗包含了苗族上千年的历史,在仪式中完整唱诵,需要七天七夜。

紫云成立了研究亚鲁文化的相关机构,在冯骥才等著名专家的帮助下,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2012年2月,《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出版成果发布会。

这部汉苗对照版的《亚鲁王》史诗,共一万余行,是该史诗的第一部,涵盖了开天辟地、万物起源、宗教风俗和历史神话等诸多元素,是一部展现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旅游文化与生态农业的融合之路

20世纪80年代,紫云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山里的苗族同胞利用山间作物,发展起了独特的蜡染技艺。

来自安顺的陆莹在紫云开办了一间文创染织坊,带动了当地村民创收。文创染织坊还将紫云蜡染和亚鲁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近年来,紫云人借助得天独厚的地质遗产和苗族风情,把格凸河打造成了一个享誉全国的旅游胜地,高难度的“蜘蛛人”绝技表演,是这里广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也为紫云的旅游脱贫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

紫云还举办了多场国际攀岩挑战赛,一些小学还设立了攀岩墙,增加了攀岩体育课,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传播紫云文化。

紫云的红芯红薯以白石岩乡为种植核心区,逐渐发展为紫云绿色农产品的支柱产业。如今,紫云红芯红薯成了各大电商平台的网红产品。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同胞身着盛装,唱起山歌,跳起舞蹈,从四面八方涌入活动现场。祭天地、祭祖先、祭英雄,还摆起长桌宴,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共享节日的欢乐。

布依族同胞的节日是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布依族同胞不仅要祭神、祭祖,还要集会议事,游乐社交,精彩的歌舞表演陶醉了十里八乡的村民们,也吸引了八方游客的驻足。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