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200719 “中国饭碗”里的小康味道

来源:央视网2020年07月19日 23:41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对发展智慧农业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予以肯定,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要求。又一个丰收季节即将到来,记者再次来到建三江,用镜头全面呈现这个大粮仓里的小康生活奋斗史。

在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下辖的大兴农场,胡春光是个出了名的“装备控”,所有和种地相关的黑科技他都忍不住要去认真了解一番,一旦看准,便会果断入手。

最新款的变量施肥插秧机不仅能实现无人驾驶,还能自动测量土壤中的养分,从而使得水稻的长势趋于一致,不仅节约肥料,还能最大程度提高产量。为了应用这项设备,老胡此前还花了20多万元,对自家的农田进行了改造,从而满足新型机械的作业条件。

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服务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从而也让57岁的种植户胡春光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在50多年前,对第一批建三江的开拓者而言,是生活选择了他们。

1966年,当26岁的转业军人李怀存来到这里时,地图上还没有建三江这个名字,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的建三江位于黑龙江北部三江平原腹地,是人们俗称的“北大荒”的一部分。取名“建三江”还寄托着开拓者们要将它改造成江南鱼米之乡的美好愿景。新中国建立后,这里便承担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人吃饱饭的历史重任。不怕苦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第一代开荒者身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7月的建三江正处于一年中的田间管理季节,各种机械化自动化设备在1200万亩的稻田间进行施肥、控水、喷药等作业,等待着丰收季的到来。第一代开荒者李怀存和他的战友们也曾在多年前一次次守望过粮食的丰收季,因为农机设备匮乏,每一个丰收季的到来,都成为对劳动力的极限考验。

据李怀存回忆,当初建三江七星农场3000多职工日夜奋战,每年大约能收获粮食1.6亿斤左右。如今七星农场已有职工4800多户,年均粮食总产量达14亿斤,耕地面积也由最初的30万亩扩大至122万亩。当年田间地头依靠人工和牛马抢种抢收的景象已经永远成为了历史。

在建三江,水稻种植面积最大、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当属七星农场。这里既是连年丰收的大粮仓,更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转型的样板。

通过数字平台对土壤数据实时分析,从而实现精准施肥;通过智能诊断系统对水稻叶子进行数字化监测,并将信息推送给种植户,种植户通过手机就能对稻田实现一站式管理。科技化、智能化的产品和应用在这个科技园区实验室诞生后,可以很快推广至田间地头。5G、人工智能甚至卫星遥感等前沿科技应用已经在这里大显身手,并塑造着农业的未来。

数代人用汗水接力,让曾经一片荒芜的沼泽地变成了今天的大粮仓。自开发建设以来,建三江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1.08亿吨,新一代建三江人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的不仅仅是生产生活方式,作为现代化大农业的一片热土,建三江依然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他们身上依然能看到第一代开拓者们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基因。除此之外,还有着一颗用现代科学武装起来的大脑。38岁的赵光明每天穿梭于实验室和田间地头,他是建三江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农民。

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土壤肥料专业硕士研究生赵光明被导师派到建三江管理局的七星农场,在田间地头开始了他的硕士生涯。

下管理区,入田间,与种植户同吃同住,赵光明就这样完成了3年的硕士生涯,他所研究的水稻种植技术更是直接帮助到了当地的农户。刘庆江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对水稻田进行科学有效的排水和施肥,产量明显提高。

2009年,赵光明放弃了出国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留在了七星农场,并随后在农场的支持下,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与此同时,赵光明自己也承包了一块土地,在攻关科研时做起了种植户,成为名副其实的博士农民。

结合农场生产实际和课题研究结果,赵光明科研团队摸索形成了一套寒地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模式,可为种植户每亩增加水稻产量50公斤以上,应用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

博士毕业后的5年间,赵光明和他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团队走遍了七星农场的122万亩土地,培训农民超过5万人次。而放眼整个建三江,如今已经有1000多名科研工作者和大学生分布在15个农场的研发中心和田间地头。建三江也不再只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大粮仓,更是绿色农业和优质大米的重要基地。

2015年,“博士农民”赵光明牵头组建了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种植户中发展社员52人,入社土地面积2.4万亩,并注册了两个大米商标,把建三江绿色安全的大米推广到更大的市场,让农户们的收入进一步增长。赵光明希望加入合作社的种植户们不仅“种得好”,也能“卖得好”。

不过,对于赵光明和社员们来说,农业品牌建设之路还刚刚起步,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手段他们也需要从头学习。而放眼整个建三江,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从当年满足温饱到今天利用科技赋能并顺应消费升级的转型之路已经在徐徐展开。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建三江1.24万平方公里的画卷上也将增添更多的亮色。那是更加智慧和集约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更绿色更优质的农产品,还有内涵越来越丰富、让人倍感珍惜的小康生活。

建三江管理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由于农时抓得紧,农户之间团结互助,再加上智慧化信息化的成功应用,建三江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受到损失,预计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增长都能如期达到年度目标。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如今现代智慧农业的示范区,建三江的发展史是全面小康从理念到现实的生动演绎。它的成功让人欣慰,而它的明天值得期待。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0年07月19日 23:4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对发展智慧农业,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予以肯定,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要求。又一个丰收季节即将到来,记者再次来到建三江,用镜头全面呈现这个大粮仓里的小康生活奋斗史。(《焦点访谈》 20200719 “中国饭碗”里的小康味道)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