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疫情期间,有人担心“粮荒”,他的一番话让所有人吃了定心丸

CCTV节目官网-CCTV-14 2020六一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 来源:央视网2020年05月27日 15:38 A-A+

央视网消息:亲爱的小伙伴们,你有自己学习的榜样吗?是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模范?是身边优秀的哥哥姐姐,还是班里的学霸?好榜样能够赋予我们无穷的力量。尤其在遇到困难时,看一看榜样所走过的路,我们的步伐会更加坚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成就,成全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标杆,前行的榜样!

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将会有这样几位榜样来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六一”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中。他们将会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讲童年、送祝福、写寄语——鼓舞信心、凝聚力量,帮助孩子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究竟是哪几位榜样呢?接下来的几天里,央视少儿推出的2020年“六一”特别系列《榜样传递力量》将会先带小朋友们了解他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榜样故事吧!

疫情期间,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开始限制本国粮食出口,这引发了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担忧。就在国人纷纷担忧的时候,一位“90后”老人的表态,让大家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表示: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这位底气十足的老人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在三亚南繁基地查看试验田。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图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获得了共和国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在获奖当天,他还忙碌在田间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这位年逾90的老人,他和水稻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孩子们能从他的身上学习到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90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袁隆平高中毕业,即将报考大学。他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

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全家争论的焦点。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袁隆平却有自己的见解,他想到重庆读农学院。为什么想要学农?这要从袁隆平小学一年级的那次郊游说起: “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我们老师带我们到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正好那是六月上旬的时候,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好漂亮啊!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哎呀,我说学农好啊!从那个时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我就觉得学农好!”说服父母,袁隆平义无返顾地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农门”。

袁隆平的大学毕业证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他坐汽车,又换马车,一路颠簸,足足走了四天,才来到距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的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

袁隆平大学毕业前留影

袁隆平到安江农校报到这年,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53年初,全国性的土地改革刚刚完成,农民获得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

1961年7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样,袁隆平行走在稻田里。这时,一株特殊的水稻引起了他的注意。“突然发现有一株鹤立鸡群的稻,长得特别好,穗子很大,很整齐,籽粒很饱满,我很高兴喽。当时估计这个品种可以产一千斤。”

发现了这株水稻,袁隆平兴致勃勃地投入实验生产:“第二年我把它播下去,播了一千株,天天到田里面去观察,望品种成龙。结果一抽穗,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迟的迟,没有一株有它的‘老子’那么好。”

 在湖南安江农校做教师的袁隆平,

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

望着高矮不齐的稻株,袁隆平突然来了灵感:莫非自己找到的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如果真的如此,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利用杂种优势,培养杂交水稻。他从此把自己埋在了稻田里,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终于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

年轻时的袁隆平

此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中等农校的教师,他的研究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因为当时的国际权威科学家普遍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袁隆平顶着压力埋头实验,可结果并不理想,还被人说风凉话。“很多人反对。当时流行的水稻是没有杂种优势的。压力很大。我们就做了一个实验,面积不小呢,有四分田,长得特别好。最后收获、验收时,糟糕,稻谷产量减产,大概减产了3%左右,减产了几十斤。稻草增产了将近70%。后来人家讲风凉话,‘可惜人不吃草啊,人要是吃草,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

 试验失败,但袁隆平没有放弃,

他调整实验,坚持研究杂交稻

遭到质疑,更经历过失败,但袁隆平没有放弃。他不辞辛劳地在湖南、云南、海南、广东等地辗转研究。1970年,他的学生在海南南红农场沼泽中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将它命名为“野败”。杂交水稻研究从此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到1972年,全国十多个省(区、市)的科研人员齐聚海南,袁隆平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形成了一场以“野败”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全国攻关大会战。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经过十年公关,袁隆平于1973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图为袁隆平(左)与湖南省农科院水稻所的科研人员在田间研究杂交水稻

由于人多地少、人口增长以及耕地消耗等原因,在一段较长的时期里,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曾引起国际社会关注,曾有外国经济学家发问:“谁来养活中国?” 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逐步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袁隆平用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2016年,袁隆平又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并在新疆、山东、浙江、黑龙江、陕西等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区域开展测试。实验阶段表现良好的海水稻品种,也将迎来关键之年。
“我们计划发展到一亿亩,每亩按最低的产量300公斤计算,一亿亩就是每年产300亿公斤水稻,300亿公斤可以又多养活一亿人口。”

2019年9月7日,袁隆平90岁生日。一向不服老的他笑称,自己已经从“80后”升级为“90后”。虽早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袁隆平却依然“管不住”他那双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他那颗向着水稻的心,他几乎每天还要去试验田“打卡”,观察杂交水稻长势,“只有下田最快乐。”

 袁隆平在超级稻试验田

袁隆平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超级稻高产;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

几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袁隆平用杂交新技术重新定义了水稻生产,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100公斤以上,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袁隆平总是自称,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他也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劳动者的荣光。
劳动光荣,成就梦想;劳动者伟大,创造历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榜样袁隆平爷爷的身上,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后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用智慧的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相约6月1日晚黄金时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六一”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和孩子一起聆听前辈的寄语,感受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