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一辈子做隐姓埋名的人吗?”
这是电影《横空出世》在开篇提出的问题。随着一声声的“愿意”,一群优秀的年轻人从他们至亲至爱的人身边消失,挺进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的新疆罗布泊。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道前所未有的强光在这里迸发。伴随雄伟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了自己的核盾牌。
今晚八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七期。伴随电影《横空出世》的经典片段,本期节目将和观众一起回眸那段刻在民族丰碑上的光荣岁月。
图:《故事里的中国》第七期节目海报
《故事里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很多故事的再次演绎都催人泪下,本期节目更是让台前幕后的每一个人为之流泪。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88岁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仁宇院士、“核司令”张蕴钰将军的儿子张旅天、电影《横空出世》的主创代表陈国星和彭继超,还有邓稼先院士曾经的警卫员游泽华……无不在讲述中眼眶湿润。围读会上,一向冷静的戏剧总导演田沁鑫几度哽咽。面对访谈嘉宾的讲述,主持人董卿努力克制着泪水,双眼通红。
“干惊天动地事的隐姓埋名人,收藏起耀眼的光芒,隐忍着俗世的情感。” 戏剧总导演田沁鑫说道:“这些科技工作者放弃了在国外比较优厚的科研条件,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就是为了强国梦,为了中国不受欺负,就此一点,我就觉得特别的感动。这些‘理工男’他们不太会说,不太会炫耀,他们就是真正做实事的人。我们所有的主创人员将用作品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拼了去把它干好!”
图:由演员郑恺饰演的科学家陆光达带领科研工作者们隐姓埋名投身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理工男”不会说的,艺术工作者有责任代代“讲”下去
由李雪健、李幼斌领衔主演的电影《横空出世》,全景式致敬了为新中国国防事业献出智慧和艰辛劳动的无名英雄。导演陈国星介绍称,这部作品一比一模拟核试验过程,搭建了铁搭、战壕,调来了坦克、飞机,还一度惊动了外国卫星。
图:《横空出世》电影导演陈国星 讲述拍摄电影的创作故事
本期《故事里的中国》将会截取电影《横空出世》的经典片段进行演绎,其中一幕感人至深的“相遇”,源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再现了一对各自领受核试验任务、扎根不同团队的夫妻,偶然在做测试的时候发现了彼此,此前,他们根本不知双方竟在同一个基地工作。相遇的时候,旁边正好有一棵大榆树。从此,这棵树也被马兰当地人称为“夫妻树”。
此次,演员郑恺将饰演科学家陆光达,这一角色全然不同于他过去的荧屏形象。郑恺用心揣摩人物的精神和内心,恰到好处地诠释意志坚定、身先士卒、严谨求实、克难奋进的朴实气质。他说:“他们不是喊口号,而是真实地用自己的学识和自己的知识在改变着中国的命运。之前,我也做了一些资料的调查,包括在戏里提到用算盘来计算这件事情,它也是真实的,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体现。”在郑恺看来,真正的英雄不光是科学家,还有军人,还有群众,“正是因为当年有了这些伟大的人们默默无闻的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和平的生活。”
图:演员郑恺饰演《横空出世》中的科学家陆光达
冯石将军将由演员张桐饰演,他认为《横空出世》之所以撼动人心,就在于展示了“脊梁”的精神力量,“可能是由于我长大了的原因,我终于体会到了到底是因为什么感动,答案是两个字:脊梁,那是一股精神的力量。老一代的李雪健老师、李幼斌老师已经慢慢地老去了,这种脊梁的精神是应该由我们当代的青年演员去传承的,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演员的责任,也是义务。”
图:演员张桐饰演《横空出世》中的冯石将军
他们像马兰草一样扎根荒漠,绽放出美丽的马兰花
1999年上映的电影《横空出世》,讲述了将军冯石和科学家陆光达带着科研部队在西北荒漠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故事。
陆光达的其中一位原型,就是我国核事业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的邓稼先院士;冯石将军的原型之一,则是我国的第一位核司令张蕴钰将军。《故事里的中国》特别邀请张蕴钰将军的儿子张旅天,以及陪伴邓稼先最后生命里程的警卫员游泽华,追忆英雄往事。
图:张蕴钰将军之子张旅天追忆父亲往事
当年,张蕴钰将军坚决反对苏联专家将核试验场设在敦煌附近的提议,他带着勘察队历经寒冷、风暴、干旱、缺水和迷路,最终在罗布泊西北地区找到了理想场所,并将生长在当地严酷条件下的马兰,作为了生活区的名字。
从在茫茫无际的戈壁滩上战斗了几十年的工程兵,到夜以继日攻克技术难关累到浮肿的科学家……当年,数十万各行各业的相关人员远离家乡。《横空出世》电影编剧之一、一级作家彭继超先生曾在核试验基地生活三十个年头,见证过无数难忘的人和事,他最难忘怀的,是一个十二岁小孩的葬礼。
图:《横空出世》编剧之一彭继超 讲述马兰基地的真实故事
马兰的孩子从小跟随父母在戈壁滩上长大,这里除了几棵树、一片花,什么都没有。那年夏天,团队修建了一个养鱼池,一为名叫小明的孩子在水池里游泳,不幸溺亡。孩子下葬那天,彭继超先生觉得那是马兰最为隆重的一场葬礼,“孩子的妈妈已经哭得没有眼泪了,戈壁滩上聚集了成百上千的人。当天,马兰的饼干卖光了,所有孩子能玩的东西卖光了,马兰人都觉得,我们怎么都那么对不住我们的孩子呢?”
那里留下了太多血泪交加的故事。有一家人刚到基地一下车,遇到沙尘暴,孩子被刮走了,战士追了两里地才追回来;有的孩子想去动物园,第二天被父亲带到连队的猪圈玩了半天……孩子们有过不解,妻子们有过抱怨,但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天,所有人都明白了那份牺牲和付出的意义。
张蕴钰将军的儿子张旅天说,他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了一名军人,并共同参与过核试验任务,“他对事业的执着,深深印到我心里了。”
“争气弹”背后的信念与风骨
那时的中国,基本没有现代工业,科学技术十分薄弱,学原子核物理的专家屈指可数。很多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二十年都造不出原子弹”,却没想到,中国人几乎没走弯路,搞出了“争气弹”。
《故事里的中国》特别邀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仁宇院士做客节目。身为我国第一批核武科学家之一,他曾为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设计了核心部件,并且先后参与过十多次大型核试验,刚刚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图:88岁核物理科学家胡仁宇 讲述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故事
回顾起自己走上核武研究道路的这些年,胡仁宇院士十分怀念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所有参与工作的人没有一个为名利、为自己。他说:“外国人不是瞎说的,但是他不知道中国解放以后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集全国的力量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外国人更看不到研究原子弹的知识分子、工人,是以什么态度去研究的。”
“您会怎么样来总结自己这一辈子?”面对主持人董卿的问题,88岁的胡老谦逊道,“我不敢说我做得最好,但是我尽力而为了,所以,现在的想法是悄然离去。我到这个岁数,我不离去干什么?”
“功成不必在我”是境界,“功成必定有我”是担当。多年过去,无数名字依然闪亮,铮铮誓言犹在回响。王淦昌先生从苏联回国说:“我愿以身许国”;钱三强先生曾说:“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会洒下热泪”……回忆起邓稼先院士最后的日子,他曾经的警卫员游泽华最难忘的是邓老在临走前的一个月对爱人许鹿希说的一句话:“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
图:《故事里的中国》重演《横空出世》 致敬“两弹一星”功勋
今晚8点档央视综合频道,在《故事里的中国》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峥嵘历史,感受“两弹一星”精神的巍峨丰碑,向“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先辈们致以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