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161021 长征足迹:希望的田野

来源:央视网2016年10月21日 20:03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上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他谈到:“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在重走长征道路、学习红军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即使在最坚苦的战争年代,党和红军仍然把发展苏区生产、改善群众生活当成大事来抓。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今天,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得像当年红军的一样,真心实意地把人民的幸福放在心里。”

丁晓红是福建龙岩上杭县通贤镇里乌兔养殖合作社的带头人,她告诉记者:“我们这边是建筑之乡,壮丁基本上都是出门的,有一天我们这个产业能够成功,可以让我们家乡的这些留守的儿童不再留守,留守的老人不再孤独,留守的妇女能够有自己创业的天地。”

这些年,农村种养殖合作社越来越多,大家自发地组织在一起,凭借规模化生产,达到共同致富。其实,合作社并不是今天的新发明,早在80多年前,在福建闽西地区,就率先创办了合作社。福建省龙岩市后田暴动遗址,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最早开展土地革命的发源地之一。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院长蒋伯英介绍:“这是我们党的纲领决定了的,民主革命时期要摧毁地主阶级的基础,就是土地制度,必须要把土地没收,分配给没有土地的农民。”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里90%都是丘陵山地。为数不多的土地,在上世纪20年代,大部分都被少数的地主阶级占有。占人口总数94%的农民,只占有30%的土地,加上各种苛捐杂税,生活十分艰难。当时,贫苦农民用一首歌谣来形容自己的一日三餐:“朝晨野菜昼边糠,夜幕稀粥照月光”。

1928年3月,中共龙岩县委领导后田农民举行武装暴动,邓子恢与张鼎丞领导农民大胆地进行土改分田试验。最初是按人口平均分配,后来发现许多地主、富农保留了好田,把差田分给农民,邓子恢经过调查研究,决定以“抽肥补瘦”的方式分配土地,以达到最大多数的公平,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1930年在南阳会议上,毛泽东称赞“闽西土地解决办法最好”。

蒋伯英介绍,红军最初时期的军饷是靠筹款,向商家或者是富农筹款借款,等苏维埃政府成立,土地分配给农民了,就开始征农业税,农业税交上来以后,就解决了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的给养问题。

土地革命,保障了中央苏区的基本供应,也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经济和物质基础。闽西苏区先后有10多万人加入了红军,在后来参加长征的8万多中央红军中,仍有近3万闽西子弟兵。

男人们踊跃报名参加了红军,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分到手的土地谁来耕作?如何发展生产呢?邓子恢创造性地发动群众,率先建立起一系列的合作社。当时,才溪两个乡各有3头耕牛,分别建起耕牛合作社,帮助全乡春耕生产。劳动合作社解决了家庭缺乏劳动力的问题,粮食合作社起到平抑粮价的作用,消费合作社解决了在敌人经济封锁情况下生活必需品供应问题。毛泽东亲自来到闽西,调研才溪乡群众劳动生活状况,撰写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报告。

毛泽东一贯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时,“左倾”错误思想认为,在战争年代不需要开展经济建设,毛泽东用自己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有力批驳了“左倾”错误思想,为党中央制定正确的政策、促进红军壮大和根据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长汀县观寿公祠前召开誓师大会,告别父老乡亲,率先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红军走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土地革命时期分给农民的20万亩土地,始终保留在了农民手中,创造了全国绝无仅有的奇迹。

当年男人们离开家乡是为了参加红军保卫家园,今天外出务工,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丁晓红希望能创出一份产业,把离乡的人们吸引回来,发展致富。

乌兔是当地一个独特品种,不少农家也会养几只,贴补家用。可要说到规模化养殖,谁也没有经验。怎样建兔舍、如何防疫、怎样添加饲料、科学配比等等,丁晓红和村民们用了5年时间,终于把乌兔养殖发展成初具规模的产业。丁晓红介绍,2008年成立合作社的时候,乌兔价格跟白兔价格差不多,10元钱左右,通过几年的推广宣传,现在乌兔价格在20元以上,而白兔仍然在10元左右。

80年前的合作社,更多是为了互帮互助,渡过难关;今天的乌兔养殖合作社,从最初的9户,发展到近200户成员,大家在互帮互助基础上,技术共享,一起防范风险,慢慢形成了共同致富的产业。王茶玉身患重病,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现在也加入了合作社;回乡大学生阙发洋,不仅加入合作社,还试着把乌兔赶到山里散养。虽然未来创业的路还很长,可是大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在长汀县,勤劳、务实的客家群众在地方党政部门领导下,正在创造着新的奇迹。两张年代相差并不远、在同一地点所拍摄的照片,一张拍摄于2001年,一张拍摄于2013年,相差12年时间,山川巨变。这是怎么回事呢?历史上,长汀县人口密集、人们主要靠伐木砍柴提供燃料,加上旧中国战火不断,山地植被被严重破坏,洪水肆意泛滥、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长汀全县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都存在严重水土流失,上世纪40年代,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曾经在这里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但没有成功。因为是红土,大家把长汀的山川戏称为火焰山。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水保局局长林豫峰说:“特别是到了夏季,太阳照射,石英石一反射,温度可以到达76度,地表温度鸡蛋都可以烤熟。”

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农民们谁也不知道今年种下的农作物会不会有收成,长汀一度成为闽西最穷的地方之一。上世纪80年代,长汀县的干部群众开始有意识地治理荒山,可是难度很大。对待崩岗,首先要用大量人工机械把它推成梯田一样的平地,再开挖沟渠,以尽可能把雨水留住,然后种草、种灌木保住土壤不流失,最后才能种树使它变成绿洲。林豫峰说,比如一个山坡,如果是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最少要三个轮回重复治理。

虽然在地方政府带动下,干部群众投工投劳,付出很大努力,但毕竟人力财力有限,有限的投入在一座座高山丘陵面前,显得微不足道。1999年,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迎来了新的契机。林豫峰介绍,习总书记当时担任福建省长以后,到长汀专题调研水土保持工作,调研以后就提出,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2000年2月,“开展以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被列为福建省全省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连续两年,由省级有关部门每年扶持1000万元资金。林豫峰说:“不到两年,习近平同志又来专题地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组织了全国人大代表到长汀调研水土保持工作,提出再干8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的问题。所以我们长汀水土保持有现在的变化,跟当年他两次来调研是密不可分的。”

连续10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都列入了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有了资金、政策的大力支持,长汀县委县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举措,给农民发放燃料补助,鼓励和引导劳动力就业转移,政府部门投工投劳前提下鼓励群众治理荒山并从中获得收益等等,10年间,一座座荒山变成今天的绿洲。赖金养一家承包这片荒山已经有22年时间,当初刚来的时候,水土流失还没有治理。

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帮助赖金养把荒山坡改造成梯田,赖金养也投入不少钱,种植经济林木,从开始只是试探着投一点钱,种几十棵树,到后来越种越多,十几年过去了,赖金养的板栗园已经有上千亩。

这两年,板栗已经有了稳定收入,赖金养腾出功夫,又开始尝试搞林间种植,地下种灵芝中草药,地上养鸡,有限的空地上种植了百香果,还在树上无土栽培了铁皮石斛。

赖金养家的千亩板栗园还不是最赚钱的,在长汀县中南部,昔日的荒山已经变成了万亩杨梅生产基地,山下还变成了可供人游览的国家湿地公园,3个乡镇12个行政村为此获得收益。长汀县委宣传部部长卓国志表示:“2012年以来,我们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都以13%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光林下(经济)这一块,去年的数字,人均每个农民增收2700元,老百姓从水土流失治理,从生态资源之中获得了很多好处。”

我们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就要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革命老区的发展和变化,再次证明了长征胜利带给我们的启示:只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就能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实现复兴梦想的根本保证。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10月21日 20:0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今天上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他谈到:“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在重走长征道路、学习红军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即使在最坚苦的战争年代,党和红军仍然把发展苏区生产、改善群众生活当成大事来抓。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今天,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得像当年红军的一样,真心实意地把人民的幸福放在心里。” (《焦点访谈》 20161021 长征足迹: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