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说出来不容易》第二章 第十二节 杂技世家传人,承包国家马戏团——于金生

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约 央视网2016年04月28日 23:36 A-A+

1

1952年,于金生出生在中国杂技之乡——吴桥县于集镇的一个杂技世家,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十九代了。于金生从4岁起就开始学习杂技艺术。6岁时已学会了《跟头》、《吞剑》、《木砖顶》等祖传绝技。那时因为家境贫寒,小学还没毕业,他便随父母和弟弟妹妹一起走街串巷撂地摊耍杂技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便带领着小他十来岁的弟弟闯关东,在东北农村的屯子里、城市的车站码头,都曾留下他的身影。

在没有电视的年代,他表演的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当然,为了养家糊口,他更加勤奋刻苦,技艺很快增长。但与技艺一起增长的还有他身上的伤痛。

在他的记忆中,6岁时他便受了一次伤。那是一个晚上,在院子里做晃梯的动作,一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腿。从那以后,受伤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在练马术时他的腿被马踢断了两次,一次爬竿时把胸椎、颈椎摔断过。有时在冰天雪地里还要训练,翻跟斗、走钢丝、吞铁球…… 对于受伤,于金生说,选择了杂技,就是选择了高风险,几乎每个杂技艺人都是遍体鳞伤,有时甚至还因此付出了生命。但是因为热爱杂技、热爱舞台,很多人都是带伤表演。一想到观众尤其是小孩子,在观看他的杂技艺术时,既能看到艺术的魅力,又能感受到艺术的感染力,从中领会一些刻苦的精神,于金生脸上露出了自豪而欣慰的笑容。

1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于金生如鱼得水。1979年,于金生组建了以父母兄弟姐妹为主要班底的马戏团,开始了新的表演生涯。当时有25人,大都是他的亲朋好友。虽说开始时实力差,但于金生有胆识,身体力行,多方筹集,借贷人民币4000多元(不到500美元),购置了大棚、马匹、乐器等。在节目创作上融杂技、马术、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台,相映生辉,颇有新意。他将大棚和广场演出的节目搬上舞台,连马术也搬到舞台上演出,效果很好,很快名声大振。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的需要,他们经历了从撂地演出到舞台演出,再到圈棚、灯光球场、体育馆、盖棚(马戏大棚)的过渡,并迅速地发展壮大,到今年,他的马戏团已经由当初的20余人,发展到200多人,节目也由单纯的杂技发展为杂技、马戏并重。

1

长期的“流浪”生活让于金生对迁徙之苦深有感触,为了缓解演员以及动物的疲惫状态,从1995年开始,于金生开始分别在吴桥、济南、杭州等地建立起马戏表演馆。1999年在国家马戏团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他冒着极大的风险毅然承包了中国国家马戏团。虽然两年的时间,他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是,他却把国家马戏团的大部分节目保留了下来。“因为国家马戏团存在人员老化、动物老化、设备老化的情况,一些节目很有可能失传,应该说是这次承包拯救了这些节目。这也是我承包中国国家马戏团最大的收获。”于金生如是说。

1

于金生不但在国内巡回演出,而且还把中国杂技演到了国外。1990年,他们去前苏联做商业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演了一百多场。

几年之后,他又组织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家的30多名演员到中国进行长达8个月的巡回演出,共演出了600场,为中外杂技艺术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吴桥是中国的杂技之乡,杂技在这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吴桥人把杂技作为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在吴桥,民间杂技学校就有11所,民间杂技团38个。目前于金生所在的杂技团不但有演员100多人,还有马匹20头,狗熊20只,大象6只以及狮子、老虎、狗、猴等动物。他的两个女儿、女婿、父母都是杂技团的演员。现在他3个月的外孙女也在进行杂技基本功的训练。

1

于金生说:“中国的杂技就是特别练功夫。最纯洁的功夫叫“奶子功”,就是在妈妈怀里吃奶的时候开始练功,首先要练胳膊、练腿、练胆量。”他说练“奶子功”也只有杂技世家的孩子才有这个条件。

痴迷于杂技事业的于金生目前是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对于未来,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想让这个杂技团往高、精、尖的方面发展,从道具的研制、服装的设计、音响灯光以及表演艺术方面,请一些专家进行指导,使他的杂技团再上一个档次。






收视TOP榜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