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0118 中国奶业深度调查(下)

来源:央视网2015年01月18日 22:26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2014年12月10日,我国西部重要乳品生产地区的青海,曝出了这样一条消息,牛奶价格比矿泉水还便宜,养殖户损失惨重,。2015年元旦刚过,又传过来另一则消息,山东潍坊的企业拒收奶导致奶农杀牛和倒奶。奶农倒奶的新闻背后,究竟传递着怎样的产业变局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2014年12月10日,我国西部重要乳品生产地区的青海,曝出了这样一条消息,牛奶价格比矿泉水还便宜,养殖户损失惨重,有的奶农为减少损失卖掉奶牛,有的奶农因牛奶质量不达标只能倾倒部分积压的鲜奶。接着是河北奶农杀牛倒奶的消息。2015年元旦刚过,又传过来另一则消息,山东潍坊的企业拒收奶导致奶农杀牛和倒奶。一个个奶农倒奶的新闻背后,究竟传递着怎样的产业变局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牛奶滞销波及多个省市  奶农养30头牛倒赔三千元


  在延庆县下辛庄村,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了养牛10多年的杨金荣,对于最近牛奶滞销,杨金荣一脸愁容。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前两年你每年养奶牛能赚多少,年收益?

  奶牛养殖户杨金荣:前几年效益都挺好。

  记者:大概有十几万块钱一年能挣?

  杨金荣:十万八万的,我们贷款养的牛,贷完款了,开始慢慢收益了,特别棒,但是现在不成了,回去睡不着觉。

  不仅仅是发愁,由于牛奶卖不出去,饲料成本又高,杨金荣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贱卖了10多头奶牛。

  记者:你一共养了多少头奶牛啊?

  杨金荣:我要不卖,这回剩40多头了,现在没辙了,都卖了,剩30。

  杨金融告诉记者,她从2003年开始养牛,牛奶生意一直不错,最辉煌的时候每个月能挣2,3万元钱。

  杨金荣:最高的时候卖一块九,真高兴,一个月挣了好几万。

  牛奶卖不出去,但是奶牛每天还照常产奶,饲料费用再加上牛场的经营费用已经让杨金融几乎入不敷出,杨金融翻着自己的小账本给记者算了笔帐。

  杨金荣:9月份,一天两天都记着,9月份。

  记者:这个数是什么?

  杨金荣:247,一天挤多少奶。

  记者:你现在这30头牛里边,有几个出奶?

  杨金荣:出奶,十个出奶,有两个断奶的,强迫断奶。

  记者:合着剩八头牛了,八头牛出奶

  杨金荣:一个月六吨料,一万八,奶钱回来一万五,你就赔三千,这是死账,连大牛吃的,连小牛吃的,这30头牛都算里边,一万八,除去这个奶钱一万五,咱等于赔本钱,这就是死账,不用一个一个算,一个个算有大牛,有吃12斤料的,有吃6斤料的,有吃8斤料的,不能单算。

 杨金荣的账本

 杨金荣的账本

  眼下杨金荣不仅要倒奶、还要卖牛。杨金荣说,从去年12月开始,养牛户就没赚过钱。

  杨金荣:我们这一伙都倒,不是我一个人。

  奶牛养殖户:现在唯一感到心疼心碎的是,奶牛养殖户经营了这么多年,干了这么多年,现在要面临卖牛杀牛,将来以后生活怎么过,现在谁都不知道怎么过。

  奶牛养殖户:这牛怀孕怀9个月才能下小牛,从下小牛到出奶得两年多,你说你吧牛杀了,这以后要养得多长时间。哪能不心疼。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从2014年年底至今,奶农倒奶的情况已先后在全国10个省出现。2013年下半年,因为原奶供应少,成本压力大,鲜奶价格曾一路飙升至5元/公斤,很多奶农都花高价买入了奶牛。但是仅仅过了半年不到,国内原奶供应由“奶荒”突然转为“过剩”。鲜奶价格进入下行通道,鲜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至3.3元/公斤。而与此同时,饲料售价居高不下,养殖成本上升,一向温顺的奶牛,变成了烫手山芋。不过,在调查时记者发现,倒奶风波并没有波及整个行业,相反,在一些大中型养牛场,鲜奶甚至供不应求。

  奶农苦不堪言 中大型养牛场鲜奶却供不应求

  在距离杨金荣的养殖小区大概17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个养牛场,这里有600头奶牛。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不仅没有倒过一滴奶,甚至还供不应求。不仅如此,他们的牛奶并不便宜,甚至价格比市场价还高出不少。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咱们的奶一箱大概比市场价高出多少?

  归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占利:要跟市场价,跟外国奶,一般高1/3。

  记者:比外国奶高1/3还是比本土的?

  王占利:对,高档(奶)跟高档(奶)就是1/3。

  记者:是比本土的高1/3吗?

  王占利:比本土的高1/3,比外国的应该不到1/3。

  为什么比市场价高出三分之一,这里的牛奶却仍然供不应求呢,王占利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王占利:当时我到了日本,到了日本之后,我们也看了日本乳制品行业,但日本当时一个农业部一个部长,日本喝一两奶当中国一斤奶,但是我们一两奶的营养价值要远远高出一斤奶的营养价值,当时我听这句话之后,我们中国也很强大,为什么中国不做营养最好的,咱们从2004年的下半年,2004年、2005年这两年一直在做土地工作,做有机认证,做有机奶,从种地开始,先把地搞成有机了,给牛吃有机的产品,它才能产出有机的奶。咱们这个厂子,将近两万亩地,这两万亩地是供应咱们不到600头牛,给牛吃的东西,另外咱们牛吃的东西跟别的有点区别,什么区别呢,就是咱们的牛吃90%以上的粗粮,粗粮就是羊草、三叶草。

  王占利这个不到600头牛的奶牛场,牛吃的草料都是自给自足,有机生产,自然牛奶的品质也和其他牛奶不同。

王占利的奶牛场利用良性循环生产链条生产有机牛奶

王占利的奶牛场利用良性循环生产链条生产有机牛奶

  王占利:从奥运会,2008年三聚氰胺,大伙对巴氏奶很深的认识,咱们的奶就是不能脱离冷链,为什么不能脱离冷链呢,它是人为合成的添加剂一点都没有,之后咱们是从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的。

  自己种地种草来养牛,牛粪又可以用来浇地,不添加任何化肥农药,甚至牛粪还可以做成沼气,这个生产链条慢慢的形成了良性循环。

  王占利:这一块咱们羊草、青储、玉米这块就是循环着,让牛吃有机产品。它的粪便做成,后边有个沼气站,这个沼气站是一个村子800多户,这800多户每天生活用气,他们使的特别好。他们就循环过来了,它的沼液沼渣都进到农民的地里头,农民从三年以后也得到一些实惠,得到什么实惠呢,以前用的化肥,这化肥还买,另外地老使化肥,板地,使粪便了产量一点一点增多,这块农民之后也得到了实惠,农民也认识这块了,有机产品这块,有机玉米、大豆这快都好做了,这块也好做了,牛吃的东西也安全了,牛吃的东西安全了产出安全的奶。

  王占利还告诉记者,这种有机生产的模式产量有限,消费者通过口耳相传,订奶的人已经络绎不绝。

  王占利:咱们这奶之后都给国外大使馆,很多高端人士,因为咱们这个奶是高端的东西,我们按照日本(标准)这个做的,但是我喝一两奶,喝一斤奶,咱们喝的是营养,关键喝的是营养,因为巴氏奶几乎营养破坏比较少。

  记者:咱们这个奶是不是不愁卖?

  王占利:咱们的奶不愁卖,因为咱们都是订单形式的。

  记者:私人定制是吗?

  王占利:对,他们定制,给送,每天都有订单,按照这个订单开始生产。

  王占利说,虽然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倒奶的情况,但是有品质的高端奶在市场上还是属于稀缺资源。

王占利认为高品质的牛奶并不担心市场

王占利认为高品质的牛奶并不担心市场

  归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秀梅:从种地不会施用,不会打农药,不会用化肥,在喂牛过程中,不会给牛(使用)催奶剂,抗生素,像这类的物质,咱都不会用。比如说过节,大家亲戚朋友互相走往,有时候会出现断货。

  记者:咱们每天能生产多少产量?

  王秀梅:这个就是得从我们,还得从源头上开始说了,我们为了保持品质,你看我们从2006年就开始做,好多人都劝我们,你们要先做大,但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理念就是我们要先做好,先把质量把住,在我们2006年做第一杯有机牛奶开始生产出来的时候,大家还都不认识有机产品,所以说这么多年发展起来,我们是滚雪球的,从一吨两吨三吨四吨,就这样慢慢地一点点累计起来的,绝对不会说大复制,一下增加多少,我们都是从基础工作开始做,我们有多少地,种多少粮食,能喂多少头奶牛,我们才能生产出多少产品,绝对不会盲目的。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近期全国生鲜乳价格持续下降,2015年1月第一周,全国主产省生鲜乳价格为3.67元/公斤,同比下降12.4%。一些乳品加工企业限收停收生鲜乳,国内部分地区发生“卖奶难”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北京郊区的延庆县却有了不一样的解读,在两个相距仅18公里的地方,卖奶难和高品质牛奶的供不应求同时存在,又折射了我国牛奶的另外一种现状。对于整个牛奶产业来说,这样的现象会提醒我们什么呢?

  “卖奶难”三年一次  如何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加启:卖奶难在我们国家不仅这一次,从2000年以来,到2014年,基本上每隔三年左右就出现一次,它表现为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个具有普遍性,不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省出现卖奶难,而是很多地区同时出现卖奶难,影响面比较大。第二个就是规律性,就是它都是反复出现,那就是说明了这个问题,卖奶难的问题。很多的措施只是暂时的缓解了卖奶难的现象,但是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从事了10多年奶业研究的王加启告诉记者,整个乳品市场出现波动的情况早就存在,而且是阶段性存在,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牛奶产业结构和养殖模式存在问题,并亟需调整。

  王加启:这里面有一个过程,就是说我们现在生产的成本比较高,包括饲料的成本,比如说我们现在大豆以进口为主,苜蓿甘草也以进口为主,这都大量的增加了我们奶牛养殖业的成本,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就是以养中国式的本地化(为主),尽量利用我们本地的资源来降低这个成本,那么这是养殖模式的一个改变和创新,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说我们能够明确我们国家奶业的定位,然后在技术上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成本,我觉着我们就有可能在解决卖奶难的周期问题上能够前进一大部。

  中鼎牧业总裁孙国强:第一个到底我们牛奶是不是多,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结构是个什么情况,那么总量从现在肯定是我觉得是有一些富裕的,但是从结构上我们整个是真正的,高品质的牛奶我们觉得还是有需求的,或者有缺口的,所以我觉得整个即使说多,我们是结构性的,可能真正规模化的大型牧场高品质的牛奶我们觉得还是有缺口的。

专家认为 我国牛奶产业结构和养殖模式存在问题 亟需调整

专家认为 我国牛奶产业结构和养殖模式存在问题 亟需调整

  对于目前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倒奶杀牛的情况,各个大型奶企都表示担忧。

  飞鹤乳业总裁助理魏静:实际上来讲倒奶杀牛会变成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就是说现在看起来价格低,我们每天的投入跟产出不成正比。因为每年中国的新生婴儿大概是在1600万到2000万之间去波动,但实际上这些新生的婴儿来讲,除了我们支持母乳喂养之外,奶粉是他必要的一个食物,这个用奶量,奶粉的量是有一定的数量的,液态奶中国也在每年差不多两位数的数字的话还在增长,实际上对于奶源的需求也是不断的增长。

  奶业具有周期性,在这里,我们不妨做个简单的梳理。2011年出现过剩,2012年奶业价格下跌,2013年再过剩,2014年价格又下跌。中国奶业每隔几年就出现的这种现象,固然有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所致,但根源还在于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难以为继。面对外企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国内奶企想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从粗放型、分散化向集约型、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

  小农经济模式难独善其身  专家:奶业配套组织应完善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纵观全球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利润分配较为合理,因此养殖数量和产量也比较稳定。但我国奶业先天不足,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一体化经营的企业数量不多,乳品企业只管加工,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只养牛,处于弱势地位,乳企往往在奶少时抢奶、奶多时限收拒收,多年来已形成奶业发展的一个怪圈。

  王加启:以前你比如2005年前后出现了卖奶难,主要是产奶量,就是牛奶的生产量增加比较快。目前2014年这一次,那主要的问题,在于这种消费的问题,还有乳制品企业,还有一个利益选择的问题。

  在调查时记者发现,这次倒奶风波影响最大的就是养殖小区和散户,而对一些大型牧场来说,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波动。

  中鼎牧业总裁孙国强:现在还没有,没有受到整个就像一般奶农这些倒奶啊,一般奶农整个这个现在损失那么严重的问题。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孙国强是这个北京郊区牧场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他们的牧场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生产效率比传统饲养要高上30-50%左右。

  孙国强:像现在我们都整个部营业销售还都是非常顺畅的。系谱,从它的胎次、从它的生产记录,我们基本上是一个奶牛一个生活钟,一个奶牛呢一套标准的记录和系谱的管理。牛呢,它应该来说一天呢是挤三次奶,它就是每天呢去挤奶厅是挤三次奶,剩下的时间它就是卧床休息和饲喂,还会在运动场休闲。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它们会运动吗?做一些运动?

  孙国强:也会运动的。除了去挤奶厅整个来回一天挤三次奶它是走六次,剩下的时间就是在运动场可以在饲喂区吃饲料。这是它基本上的一天的生活。

孙国强告诉记者他们的牧场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 生产效率比传统饲养要高上30-50%左右

孙国强告诉记者他们的牧场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 生产效率比传统饲养要高上30-50%左右

  孙国强告诉记者,他管理的牧场遍布全国各地,这种统一的一体化专业化饲养让他尝到了甜头,一旦有什么新技术新手段,他的牧场总能第一推广。

  孙国强:所有的生产过程记录,都在这里能检测到。包括我们的饲喂,生产,包括牛奶的检测指标,包括牛奶的黄曲霉菌也好,三聚氰胺也好,氟喹诺酮,滋气味,酒精全项检测我们在牛奶出场的时候都检测合格了。

  孙国强带记者参观了他管理的现代化牧场,牧场中都运用现代化手段把奶牛的生活区,生产区,饲料区严格区分开来,保证每个区互不干扰,并且实时对每一头奶牛的健康状况,产奶情况进行监测。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好牛奶质量。

  孙国强:实际上我们也在乳品企业工作了很多年,也对这个行业有很深的感情,实际上我们一直觉得中国从牧业的角度讲,跟欧美也好,包括整个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差距在哪,实际上我们从行业的配套组织的发达程度,确实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以色列也好,荷兰也好,欧洲到新西兰、澳大利亚,他们行业的配套的组织非常发达。

  事实上,高品质好奶在中国市场上属于稀缺品种,前些年频频发生的牛奶质量安全事件又让中国消费者对中国奶信心不足,在对本土奶企丧失信心之后,中国消费者转投进口奶,因为相信其品质是有保障的,但中国奶业如何走出困境,还需国家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并从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上对奶业进行管理。

  孙国强:高品质的牛奶,从将来奶业的发展,从乳业发达的国家也是从这个路子走过来的,因为牧业也是大农业的概念,一定要有土地资源,有自己的饲草料种植基地,那么再加上乳业,再加上牧草,再加乳业,这是整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半小时观察:破解倒奶困局?必须奶业升级

  无论怎么说,奶农杀牛、倒奶都是个让人痛心的事件。但在分析这一现象的时候,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它背后的产业格局。从记者的调查来看,奶源过剩、消费低迷是奶农倒奶甚至杀牛最直接的原因。它也反映了奶农与奶企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衡和奶农的弱势地位。1月8日农业部紧急下发通知,并与大型奶企紧急约谈,敦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奶农的损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内奶牛养殖行业面对的竞争,正从国内单一市场格局走向全球化的多元格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过去那种简单原始的养殖方式,已经很难与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相抗衡,养殖品种、养殖模式、成本效益以及市场对接机制等关键环节,都急需做出调整。只有构建起科学的现代奶业生产机制,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产业变革正在发生,是主动改变还是被动改变,其结果将会完全不同。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1月18日 22:26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从2014年年底至今,奶农倒奶的情况已经先后在全国10个省出现。2013年下半年,因为原奶供应少,成本压力大,鲜奶价格曾经一路飙升至5块钱一公斤。很多奶农都花高价买入了奶牛。但仅仅过了半年不到,国内原奶供应由奶荒忽然变成了过剩,北京的杨金荣就是这些奶牛养殖户之一。 (《经济半小时》 20150118 中国奶业深度调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