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说】:以前每年初夏大批大黄鱼来到舟山渔场产卵,景象十分壮观。打渔出身的徐松芳老人现在还记忆犹新。
【采访】舟山市普陀区施家岙村村民 徐松芳:它来这产卵。产卵咕咕叫的。会叫的,是会叫的。听的到的。
【解说】:当地人把大黄鱼又叫“叫鱼”。那时大黄鱼多的不得了,捕鱼的辉煌也只是老人们的回忆了。
【采访】舟山市普陀区施家岙村村民 徐松芳:拉以往就好几百斤,大网都浮起来了,两三米厚。人踩上去不会掉下去的。那时心情好的不得了。
【解说】:可是开心的日子并不长,没几年功夫,大黄鱼就被捕捞殆尽。
【采访】舟山市普陀区施家岙村村民 徐松芳:捕多了,没进来外海就捕掉了。没产卵,一年捕、两年捕,没产卵,就捕光了。
【解说】: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野生大黄鱼数量急剧减少,舟山渔场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天还是这片天,海还是这片海,但是难以见到大黄鱼的踪影了。
【解说】:为了弥补野生大黄鱼的短缺,人们开始试尝试人工繁育养殖大黄鱼。上个世纪90年代首先在福建近海港湾养殖大黄鱼获得成功。当时用的就是这种小网箱。
【采访】
浙江海洋学院院长 吴常文:传统网箱都是木板做起来的。
记者:这种网箱是多大的?
吴常文:最早的话就是三米乘三米,深度也是三米,就是一个网箱也就是20几个立方米。
【解说】:近海港湾养殖大黄鱼填补了市场空缺,在一段时间发展迅速,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近海港湾水体交换能力差,小网箱数量猛增,剩余饵料、粪便等严重影响港湾环境,大黄鱼病害时有爆发,加大了养殖风险,养出的大黄鱼品质也受到影响。
【采访】舟山市普陀区施家岙村村民 徐松芳:那鱼拿上来一看,这鱼不好吃嘛,鱼肉黏黏的不分开的。
【解说】:近海环境恶化,鱼的品质下降,大黄鱼养殖面临着新的困境。以浙江海洋学院吴常文院长为首的科员团队,开始把目光转向广阔的深海。
【采访】浙江海洋学院院长 吴常文:在港湾里边养殖密度已经很高了,所以必须向外面拓展。要向外拓展要解决抗风浪的问题。
【解说】:传统的木制小网箱抗风浪能力差,不可能到深海。即便是钢制的小网箱在深海里也难以抵挡风浪的侵袭。
【解说】:2001年,吴常文他们开始引进国外的抗风浪深水网箱,希望能够通过采用国外的技术到深海去养殖大黄鱼,结果并不理想。
【采访】浙江海洋学院院长 吴常文:主要从挪威引进。因为挪威当地环境条件很好,风浪比较小,在我们这一带的话,多有台风影响,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浪高最高能达到七八米。所以设计的网箱到我们沿海普遍都不能使用。
【解说】:照搬国外的技术行不通,吴常文的科研团队,根据国内的海况特点,在深水网箱的结构、焊接工艺上进行改进、创新,研发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深水网箱。
【采访】浙江海洋学院教授 桂福坤:整个网箱养殖系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叫浮架系统,或者叫浮力系统,这个系统由HDPE管道焊接而成。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01月29日 02:06
视频简介:本节目主要内容: 它曾经是东海最主要的海产品,如今只能依靠人工养殖,是什么造成了大黄鱼的衰落,如何还原大黄鱼的生活环境,又怎样还原大黄鱼原本的习性和味道呢,科技苑即将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