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采访】农业考古专家 陈文华:有点地大家也要种蔬菜,所以就习惯用化肥用农药,他只考虑他自己图省事,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你再去施化肥农药这样太可惜了。
【解说】:为了保住这份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陈文华就想出了以稻谷换耕地的办法把村民们的田都集中了过来,用纯生态的方式耕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
然而上晓起村水稻产量本来就低,这么一种产量就更低了,陈文华每年都得往里面贴钱。
【采访】农业考古专家 陈文华:每年都赔三四万块钱,就因为我这个地方海拔五百多米,山高水冷,只能种一季稻,不能种两季,所以收获量有限,就一直在赔,不知不觉几年下来就八九十万投进去,看不到任何的收益。
【解说】:五年的投资几乎花光了陈文华所有的积蓄,要维持下去只能想办法让生态产生效益,但环境本身是没法变成钱,只能从生产上动脑筋。
【采访】农业考古专家 陈文华:我考虑过种蔬菜,考虑过种瓜果,考虑过种鲜花,但是这不通公路离大城市又远,根本卖不出去,都不是个办法。
【解说】:陈文华苦闷时都爱到捻茶机那去看看,有一次他突然想到,上晓起村自古以来就种茶,说明这个地方适合种茶,既然普通的茶叶难打开市场,那能否试试别的茶呢?四处打听之后,陈文华还真找到了商机。
【采访】农业考古专家 陈文华:我有个朋友是个茶商,他告诉我每年都到黄山去收白菊花。他现在也在拿了钱请我附近村庄的农民在试种白菊花,这听了以后对我有触动,他说他负责收购,你种完以后我保底价起码15元/斤,我负责收购,那有人收购我就敢种。
【解说】:陈文华就这样开始种上了菊花,本以为就此找到了一条生路,没想到接下来却是一场更大的打击。
【解说】:2008年,陈文华开始大量地种起了白菊花,却没想到春天的一场大雨,让他遭受了灭顶之灾。
【采访】农业考古专家 陈文华:种的菊花就淹死了,大部分淹死了。
【解说】:菊花种在地里怎么会被淹死呢?这和菊花的特性有关,菊花的根比较细,长得也浅,所以特别怕水涝,陈文华在种之前也曾了解过这点,但在种的时候还是犯了个错误。
【采访】农业考古专家 陈文华:开始缺乏经验,看到油菜田里是干的,菊花是种在旱地,那能种油菜花就应该可以种菊花,我没想到它种的是稻田,稻田冬天不下雨就是干的。
【解说】:南方雨水多,春季一下雨,旱地就成了水田。菊花生性怕涝,水一淹,自然活不了,这一下让陈文华赔了不少。
【采访】农业考古专家 陈文华:等于那年就是颗粒无收,一算赔了七万多块钱。
【解说】:这一场打击让陈文华很沮丧,但他没料到,当年的一个无意之举却让这场灾难成为了后面成功的一个契机。
【采访】农业考古专家 陈文华:当时无意中我觉的种白菊花太单调了,就颜色来看就是白茫茫的一片,我说你那里有没有黄菊花,他说有。那我就一圈一圈的种,种完了还剩一点就种在村口鱼塘边上。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01月21日 19:45
视频简介:本节目主要内容:一位七十岁的考古专家无意间在一个千年山村里发现了一样宝贝,为山村创造了惊人的财富。本期节目讲述陈文华从老“古董”引出新探索种菊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