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时,对大家来说,反季节繁育泥鳅苗的确困难重重。首先这头一个难题,还不关乎越冬的事儿,而是人工繁育小泥鳅苗就不太好把握,哪怕是在泥鳅大规模产卵的4月~9月。
采访:农户1,我试过几次,但是在育出来一两天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自然消失了。找不出原因。
农户2, 夏天时候孵出来成活率比较低,死亡很多,成活下来的很少。
周围做鱼苗的老把式在夏天育泥鳅苗都没成,你一个毛头小伙儿,还想搞反季节育苗,这不是走路还不会,就想跑吗,不靠谱啊,刘勇的父亲坚决不同意刘勇去搞什么泥鳅反季节育苗。
采访:刘祥光:
但刘勇有自己的想法。
采访:刘勇。大家都要做,你肯定赚不到钱的,你要有技术含量的,做人家做不出来的,挺难的,你去做,做成功了才有发展,相当于赌一把吧,就去从事泥鳅繁育这块。
父亲不支持,他就自己在家里的房顶上砌了个小水池养起了泥鳅,悄悄地琢磨。他觉得泥鳅反季节育苗看起来难,但其实最大的难关还是夏天的人工育苗,如果夏天育成了,离秋天育苗成功也就很近了。那么夏天育苗的难点到底在哪里呢?
采访:刘祥光:水花长不大。
采访:刘勇。
刚出生不久的小泥鳅苗,当地人把它们都叫做“水花”。也许是说这小生命简直跟那些真正的普普通通的水花没什么两样,很有可能转瞬就消失。那么是什么在决定着小泥鳅苗生命力的强弱?怎样才能把像水花一样的小生命留住,变成财富?在对待这个问题方面,年轻的刘勇跟村里凭经验做事的老把式不同。
采访:刘勇。
刘勇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把注意力转向水花的来源---种泥鳅。他解剖种泥鳅,查找资料,借助显微镜观察它们的卵。就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秘密。
![]() |
【演播室2】水花长不大,刘勇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就抓到了其中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泥鳅卵的质量,原来泥鳅苗不断消失的原因,关键就在卵的质量。可能这在理论上已经不是什么难解之谜,但是在养殖户这里,发现了这一点,简直就等于发现了一个大秘密,破解了实践过程中关键的难题。
泥鳅的交配产卵过程。
通常,生长期满一年的泥鳅就已经性成熟,可以交配产卵了。养殖户们也经常会用生长一年的泥鳅来做种,并没有在这方面多考虑什么。
采访:刘勇。因为很多才开始搞的时候,都没有两三年的。因为时间短,也找不到这种。一般养殖户养殖泥鳅商品,养一年都卖了。都没必要养个两三年。
所以很多养殖户育苗也就用一年生的。但是细心的刘勇就多了个心眼,他把别人没卖掉遗漏下来的种泥鳅留下来观察,注意到,种泥鳅年龄大小不同,差别很大。
采访:刘勇。这个小的是一年的,这个是三年的,个体都很大。
不光个头大小不一样,雌泥鳅生长年份不同,肚子里怀的卵也很不一样。
采访:刘勇。解剖发现,它的卵粒都很不一样。
他发现,一年生和三年生的种泥鳅,产的卵完全不同。一年的数量少,还活力不足,而三年的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好,孵出的小泥鳅生命力也强。
采访:刘勇。把它放到田里面去育的时候,数量也很多,也不存在死亡的情况,生长速度也很快。
跟一岁两岁比,对雌泥鳅来说,三岁是当妈妈的黄金年龄,这就是没捅破的一层窗户纸,也是大家育苗一直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发现了这一点,刘勇开始精心挑选种泥鳅,只选那些生长期满三年的。而结果果然就像他推测的那样,它们生出的很多水花都活了下来,在大池塘里长成了大泥鳅。当时收获的时候,刘勇就叫他的父亲来看。
采访:刘祥光。当时效益很好。当时我们这里的农户根本就没有看过泥鳅还用网来收获,这么一块田收获这么些泥鳅,当时老百姓都不相信。当时很多人来观看。
通常因为人工育苗做不好,人们靠天吃饭,很难收获多少泥鳅,捕捞的时候都用这种传统的又长又细的地笼。
采访:刘勇母亲。从这里钻进去,全部都不出来了。
泥鳅钻进了地笼里之后总想冲出去,就很容易受伤。人们捕捞的时候也得一点一点弄,耗时费工。现在,刘勇把池塘底部的泥巴铺得平平展展,免得泥鳅钻到缝隙里,这样泥鳅数量一多,就可以用渔网打捞,一网打尽,人们省了力,泥鳅也少受伤了。
泥鳅繁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刘勇搞反季节育苗打下了基础,他很高兴。只要种泥鳅推迟产卵时间,在10月产下卵来,小泥鳅在冬前长成钻泥冬眠就行了。但真正要做的时候,没想到这两件事难度都很大。首先,泥鳅在4~9月间一般会把卵全产出来,该孵化的孵化,要想在秋季育苗,哪来的泥鳅卵呢?没米下锅啊。那么是什么在决定着泥鳅的产卵时间,怎么能推迟呢。一次偶然的发现,又给了刘勇开启难关的金钥匙。
【演播室3】很多成功的经历看似偶然,其实仔细想想,更多的又是必然。刘勇之所以搞泥鳅育苗成功,是因为他从小受父辈的熏陶,在生活中积累了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有着善于推陈出新的头脑,敢于实践和创新。我们接下来再看他又是怎样找到新方法破解难题的。
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为了增加卵的产量和统一产卵时间,实现规模化生产,人们一般会给种泥鳅打催产针,之后把它们放上产床。这个时候,雄泥鳅会一直追随着雌泥鳅,最终紧紧缠绕在雌泥鳅的肚子上,刺激它产下卵来,雄泥鳅同时也会排出精液,完成体外受精。就是在观察这个环节的过程当中,刘勇又有了新的发现。
采访:刘勇。有一次打针,忘了把公的给放进去,结果打了针以后,它肚子发红了也不产卵。后面我就慢慢地在想,可能应该是公的去刺激母的,它才会产卵。
雄泥鳅不刺激,雌泥鳅就不产卵。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把泥鳅雌雄分开,不就能把卵留到秋天了吗?
采访:刘勇。产卵期的时候让它分开,就不会让它去产卵,到了天气比较冷的时候,再去产卵。
刘勇就让人在5、6月的时候给泥鳅公母分群,不让它们有见面的机会。
采访:如何分辨公母。雄的要小一点,母的要大一点。
果然,正像刘勇推想的那样,与雄泥鳅分开喂养之后,大腹便便的雌泥鳅一直没有产卵。那么经过了分开的这几个月,这雌泥鳅还能产卵吗?产的卵又怎么样呢?
导视:4月到9月本来是泥鳅天然的繁育时段,但是刘勇通过公母分开喂养的方式希望得到秋天的泥鳅卵。公母分开之后,没有雄泥鳅的刺激,雌泥鳅虽然没有产卵,但是雌泥鳅肚子里的卵粒会一直完好无损地等到秋天吗?大肚子的雌泥鳅又是不是经得住这样的考验呢?
谜底最后到10月中旬揭晓,这时候,刘勇计划中的冬前最后一批泥鳅苗要开始投产了。种泥鳅被捕捞上来,外表看起来它们的状态还很好,但不知道那雌泥鳅肚子里的卵粒是不是还完好如初呢?那就要看它们在产房里头的表现了。
在产房,即使都是大肚子的泥鳅孕妇,到最后还要经过一番甄选,挑出最适合打催产针上产床的泥鳅妈妈,以确保生出的小泥鳅具有最强的生命力。这也是刘勇在解剖观察的过程中发现的。以前他们就不是这样。
采访:刘勇。基本上只要肚子比较鼓,我们就让它产。然后产了之后,比如今天产了之后,过个十几个小时,一看,下面白的一片,一看就是那种不成熟的卵产了出来了。
成熟的泥鳅卵是这种淡黄的颜色,用手一挤,自然就出来了。但是总不能个个都人工挤卵出来看啊,那么同样都是大肚子,怎么判断哪个快生了,哪个还得再等呢?
采访:刘勇。这条泥鳅就是有卵粒,但是不成熟。产出来的泥鳅成活率很低。它能够用的卵很少。
记者:这就不适合打催产针。
采访:对。像这种泥鳅,它肚子发红,它的卵都比较成熟,这条,你看它肚子都发红了,它基本上大部分的卵粒都很成熟了,产出来的质量,泥鳅的生长,都很好。
产卵时机成熟,还要过打催产针这一关。这千挑万选出来的泥鳅爹妈,可得好好保护着,保证它们安全地通过这关,顺利产卵。可是这泥鳅滑啊,万一失手打错了地方儿,这条种泥鳅可就白搭了。
看这两位打针配合得相当默契,滑溜溜的泥鳅到了他们手里变得老老实实。刘勇说,他们打催产针特别熟练,一小时能处理上千条。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又快又好地给滑滑的泥鳅打针的呢?
采访:慢一点没什么,只是要注意不要打伤着它。要打它背面肌肉厚一点的地方。如果打不好多扎了几针,伤痕,对它也不好。
记者:打针,这个针的深浅是不是也有讲究?
采访:我们已经固定好了,这里用线已经固定深浅了。
层层把关之下,精挑细选出来的好爹好妈到底是育出了优质的泥鳅宝宝。公母分开喂养,果然成功地保留下了健康的泥鳅卵。温室里,有增氧机,有稳定的室温,小泥鳅在这里呆得舒服,眼瞅着蹭蹭蹭地长了起来,个儿顶个儿地欢实,算起来有七天大了。但刘勇还在着急小泥鳅的成长,他要冒险把它们转到野外的池塘里。他为什么不让这些一厘米左右的小泥鳅踏踏实实地呆在安全的温室里呢?
采访:刘勇。很多养殖户都这样,他把泥鳅苗放到大棚水泥池恒温的情况下养殖,这种虽然能够养得出来,但是有几个缺点就是,产量少,还有,到了明年,如果一把它移出去,在田里面养,死亡率就很高。
那么把小泥鳅苗搬到野外的池塘,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吗。
采访:让它提早地适应外面的气候,当长大了分池的时候,它基本上不会死亡。
让小泥鳅早一些得到锻炼,出发点是好的。温室的小水泥池没有那么大的容量,小泥鳅不能一直呆在这里,在商品鳅生长阶段,一般总要转到野外的池塘里去。可是在小泥鳅只有7天大的时候,让它们搬家到野外,困难多多。跟全封闭恒温的温室比,野外的环境算得上严酷了:首先秋天已经来临,天气正渐渐转凉,
采访:它一般都喜欢钻到泥里头吗?现在因为气温低了,它下泥了.
看看,大泥鳅都要钻到泥里头避寒去了,刘勇却要把只有一厘米大的小苗搬到野外。水里,蜻蜓幼虫这样的天敌正虎视眈眈,小泥鳅可是它们梦想中的美餐。池塘周围,水鸟们每天都像士兵一样来列队站岗,琢磨着水里面的美食。在野外,小泥鳅苗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可不算小。如果妨碍了小泥鳅的生长,冬眠的时候到了却存不进去,那麻烦可就大了。
采访:主要是现在天冷,泥鳅苗长得比较小,如果在短期内它没长大,就不会安全越冬。
在刘勇周围,也曾经有人试着把小泥鳅苗放到野外去养,但最后都很让人失望。
采访:很多养殖户都试过的,就是把它放到池塘里边的时候,一放下去,过个几天连放水都看不到一条泥鳅,死亡率很大。
导视2:让小泥鳅苗一直在温室大棚里成长,优越的生长环境会让它们很难适应将来的野外生活,可是提早让它们搬家到温室外的池塘,看起来又困难重重。那么刘勇既然认准了要让小泥鳅提早到野外锻炼,要做这个瓷器活,他手里有没有帮它们适应野外生存的金刚钻呢。
天敌。
采访:泥鳅长到一厘米左右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小的,比针大不了多少,这个网的网幕,泥鳅刚好能够钻过去,但是蜻蜓幼虫比较大,它不能钻过去,这样来把泥鳅的敌害给捕捞起来。
天空中,刘勇布好了围网,水鸟们就只能在远处落下来,自然也就远离了池塘。
水温的保持。
采访:如果水浅,像现在温差比较大,水温受影响比较严重,如果把水位维持在45厘米到50厘米左右,它受天气的影响相对来说就要小得多。
饲喂。
采访:像现在找到的饲料都很粗,泥鳅长到很大的情况下可以吃,小的没有专门的饲料。
刘勇试过用牛奶,牛奶是液体,肯定不算粗,是很多养殖户喂鱼苗用过的,但是牛奶到了水里很容易腐化污染水质。
采访:我们有专门的办法,就是通过喂一种专门的饲料,它是很细的,捏在手里面,就像粉底一样。我们自己想办法把它弄得很细。
喂料的时候,细心的刘勇还发现了小泥鳅特殊的活动方式。
采访:泥鳅水花它的活动范围只是在池边,不会满池在跑,所以投喂饲料时候只是在四周投喂就行了。
既节省了人工和饲料成本,又让小泥鳅吃得舒服吃得饱,还减少了对水质的污染,这个发现真是一举多得啊。
【演播室4】是啊,明年三月,将会有一大批泥鳅幼苗准时投产,进一步推动当地泥鳅产业的发展。刘勇的成功,固然离不开父辈给予他的鱼苗繁育方面的丰富经验,同时更重要的,还离不开他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承担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更多一些这种蓬勃的朝气,大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奇思妙想和更大的成功。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2年12月06日 19:50
视频简介:本节目主要内容:重庆荣昌有一位叫刘勇的小伙子,育成了大批的泥鳅苗,订货电话是一个接着一个但是他却不急着卖。他说要存到明年再卖。这泥鳅怎么说存就存起来呢?今天我们就带您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