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
为了拍摄《第一座深海渔场》这集纪录片,我们摄制组跑遍了山东日照市好几个码头海鲜市场,为了捕捉渔船驶入码头、海鲜从船上搬到码头的过程、还有百姓购买海鲜等镜头。我们就会在码头等着这些时刻到来。拍摄纪录片不像拍摄电影,在现场随时会发生任何突发事件,往往这些瞬间都会错失,没法被摄像机给捕捉到。正式开拍之前,我都会在码头上来回走好几遍,找找角度,预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及时跟摄影师沟通即将要拍摄的内容,仔细观察渔民的一举一动,提前做好一切准备。渔民其实跟我一样,他们在渔船驶入码头之前,一切都准备就绪。在码头地面上摆好各种大小形状不一的水盆,水盆内都装好了水,就等着海鲜上岸,开卖。在等待的过程中,渔民就会跟隔壁摊的同行聊天。他们这种看似平凡的等待,我们摄制组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地面上摆着无数个水盆,里面都装满了水,但是却不知道今天的收获会有多少。渔民也算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再多经验的渔民如果今天运气不好,收获将会大大减少,一家人的希望也就寄托在这艘小小的木板船上,每个月都没有固定的收入,到了特定的月份,还有休渔期,没法出海捕鱼。
采访董双林现场
摄影师李鑫拍摄海边空境
乘船转场
中国海洋大学的董双林教授,海水渔业养殖专家,他从事渔业养殖研究已经将近30年了。第一次约董教授见面调研的时候,是在实验基地里,等待董教授的时候,就在他的实验室里看到了很多关于海洋鱼类、矿物质、各种研究成果的书籍。跟我们碰面之前,董教授正在出席一个跟渔业相关的会议,繁忙中抽出一个小时给我们调研,接着又要赶往下一个会议了。跟董教授合作的养殖公司负责人——李红,当时她也被董教授专注搞专研的态度给打动了。虽然以前没有过深海养殖的成功案例,但李红非常相信董教授及他的团队,所以决定投资董教授的项目。而我在采访董教授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董教授不单单把渔业养殖研究当做一份工作,而是他这一生的事业。虽然在实验的过程中碰了很多钉子,但依然坚持到今天。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没有董教授这位科学家,中国的渔业行业可能不会有新突破,依然保留在传统的网箱养殖、渔民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就在今年2018年,成功利用“深蓝一号”在日照市以东130海里的冷水团中饲养冷水鱼。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品尝到营养价值丰富的三文鱼。
本集编导:郭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