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四十年四十个第一:第一张居民身份证

CCTV节目官网-CCTV-10 四十年四十个第一 来源:央视网2018年12月15日 09:32 A-A+


编导手记

身份证,这个日常出行的名片,从来不曾想过我会去了解它的历史,并且一了解就是几个月。

4月份当我接触到“第一张居民身份证”的选题时,便是开始寻找“身份证”选题的相关人员,第一个便是第一位领取身份证的“单秀荣”老师,她是著名歌唱家,代表作是《雁南飞》。于是我通过国家歌剧舞剧院、培训学校、兼职学校等相关途径去寻找她,但都没有联络上她,最终我联系了一个她曾经接受过采访的公众号,对方提供了微信联系方式。约单老师见面,调研过程中我得知,80年代,身为名人的她却也经常受到出行的困扰。她跟我回忆里34年前203大院的8点钟,在阵阵鞭炮声下,她领取了“第一张居民身份证”,经过报道,她这个“中国第一公民”的称号被大家广泛熟知,那一年,她便日日收到各地百姓的“百日封”,很多人相继来采访她,她一直在提及领取第一张身份证的往事,往事一直被提及,越发深刻,她最是不会淡忘。

拍摄老物件

拍摄老物件

拍摄老资料

拍摄老资料


公安局帮忙联系了退休干部局再联系到东城朝阳门派出所,最终与时任朝阳门派出所指挥员的余嵩谦老师会面了。余老师带了两三份当年颁发第一张身份证的相关剪报,接着便跟我讲述当年第一批身份证的制作内容,他说了身份证相关的八个内容,记得一分不差。那个忙碌的夏天,每天走访上百户人家,核对书写身份证的内容,偏远的郊区需扛上相机,跋山涉水去山里帮老百姓拍照,办理身份证,从中深切的感受到了第一次制作身份证的艰难和困苦。在朝阳门派出所这个北京为数不多的四合院结合的警察局拍摄,最为新鲜。记得拍摄采访时,由于在室外,采访2小时左右,室外的光线变化很大,太阳出来后,我们便在余老师采访所在的葡萄架子上系好遮光板,以至于光线与之前保持一致。拍摄行动线时,看到了档案室内第一批身份证的白色底板,拿着排序好,存放了三十多年的小卡片,时间使卡片微微泛黄,但卡片上的字迹还是一如既往的清晰,时间早已在这些人脸上增添了纹路,但他们的名字和身份却一直被珍藏。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藏。

编导郑海燕和摄影师杜禹甫正在东城区朝阳门

编导郑海燕和摄影师杜禹甫正在东城区朝阳门


参与第一张身份证的书写者唐小刚老师,就在203大院的家属宿舍微黄的灯光底下,书写了将近400.500张身份证,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十多平方大小的房间里,桌子上,床铺上,都被一张张方寸大小的身份证给堆满。唐小刚老师望着陈旧的203大院的家属宿舍楼跟我细细描绘当年俨然成为战场的宿舍,我放佛隐约能够看见暗黄的台灯下,唐小刚老师时不时提提眼镜,专注书写身份证的认真劲。他本人的身份证也是自己书写的,拍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身份证提供给我们参考,身份证上清秀端正的字眼,唐老师的内心一定是个明亮的人

单秀荣第一次使用第一张身份证是在203大院的东四邮局里,使用身份证领取唱歌的稿酬。在东四邮局工作多年的李季老师见证了那一时刻,在采访他的过程中,我们得知第一代身份证质量的小偏差,听他说他第一次领取身份证的趣事,他带着身份证去聚餐,在朋友面前显摆,因为传阅,不小心掉汤里了,身份证被烫得卷边了,然后他还心疼了好久。

如今,身份证早已更新换代,二代普及的身份证不再存在质量上的偏差,全新的身份证嵌入了芯片。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刚出生的小孩都能办理身份证,人们的日常出行更加离不开身份证。在10月补拍的过程中,让我真切看到了几个月大的孩子都去办理身份证,甚至有家长将每年给小孩换身份证当作记录小孩的成长,身份证的意义已经不再那么简单,其实,从它替代介绍信的那一刻起,就证明了它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在拍摄的最后,我让每位老师分别在原来走过的地方拍摄了一张呆照。单秀荣老师在203大院的门牌前,余嵩谦老师在朝阳门派出所前,唐小刚老师在曾经203大院家属派出所门前,李季老师在东四邮局门前。我想在这些他们曾经走过的地方,在事别三十多年后,重新烙印上与他们当年一样开心的笑容。我想告诉他们,就算时间流逝了,但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被完好的保留下来,就在曾经那一张张方寸大小的卡片上,上面庄重的写着每个人的名字,记载着每个人的过往历史。

导演:郑海燕







860010-111909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