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四十年四十个第一:第一批信用卡

CCTV节目官网-CCTV-10 四十年四十个第一 来源:央视网2018年12月15日 19:02 A-A+


编导手记

10月8日,日头从景山公园西斜下去,珠海渔女旁的游人纷纷离开,在情侣路的路灯亮起之前,我决定叫回摄影师和助理。他们在离岸边不远的礁石上正在拍摄珠海渔女的日落延时镜头,之所以叫回他们,不是因为太阳已经落下,而是潮水已经上涨。漫过膝盖的水位让我更担心设备的安危,这次来珠海拍摄关于信用卡的选题,我可不想在第一天就折戟沉沙。

信用卡,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契约。1985年的珠海诞生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以此为由我们来到了这里,第一站就选在了我认为能够见证珠海发展的地方—珠海渔女。这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海滨雕像,在1982年由著名雕塑家潘鹤所作,要知道珠海建市也仅仅是在此的三年前,这个雕像对于老一辈的珠海人,对于珠海的发展奇迹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而珠海渔女与“中银卡”的关系,是因为在1986年“中银卡”换发第二版的时候,珠海分行决定把珠海渔女的影像印在卡面之上。而卡面上的这个图案,则是由当时珠海分行信用卡筹备小组的周炳志先生参与拍摄的,他同时也是“中银卡”卡徽的设计者。在此期间,同是参与了“中银卡”工作的曾燕媚、郑志英、黄武驱等老师都为此次拍摄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与细节,他们在当年都对于“中银卡”的创办影响深刻,讲述起来无不眉飞色舞,得意之极。当然他们有理由得意,因为“中银卡”所开创的新的金融模式现在正在影响着你我,不光是信用卡这一金融产品在时下的接受度,随之而来的超前消费理念也让你我在中意的商品面前不再局促彷徨。

“中银卡”在发行和推广初期经历了我们未曾想象的困难,但是曾经的信用卡筹备小组成员们依旧迎难而上。没有卡徽就自己设计,没有卡板就去香港印刷,曾经的筹备小组组长方莹女士在前往广州出差前正值“中银卡”推广商户的关键时刻,她要求负责外联工作的黄武驱一周之内签五家特约商户,等到归来时,黄武驱已经骑着摩托车签下了27家。也正是这样的开创与探索精神,铸就了“中银卡”的成功发行。

曾经有一个小故事最能够反映开放初期的消费观念差异:一位外国老太太说,我还了十年的房贷终于在今天还清了。而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十年的钱终于在今天住进了新的房子。而“中银卡”的出现也是在挑战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落袋为安,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两种消费观念并非你存我亡,而是在多种消费模式之下,人们能够选择更好的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如今形形色色的信用卡已经不再稀罕,而在30多年前,能拿到信用卡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票证时代,“中银卡”代表着持卡人既有可观的收入,也有足够的支出,“三转一响”的日子里,却有着恣意的潇洒,这对于珠海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来说,此中还有更多意味。但这也是此中的遗憾之处,我们通过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所联系到的第一批持卡人,由于档期原因未能完成拍摄。在调研过程中对于当年在“中银卡”创办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总行副行长李裕民先生、国际贸易部非贸易处刘绮华,张联利先生、珠海分行行长顾广先生等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够进行拍摄,相信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会为“中银卡”增添更为完整的细节。

摄制组正在拍摄旧版刷卡机 

 摄制组在珠海渔女附近涉水拍摄

摄制组在香洲渔港码头拍摄夜间渔民作 

 当集编导正在对静物进行灯光调试

摄制组正在对老式压卡机进行细节沟通 


在我们的调研以及拍摄过程中,由范德月先生在2017年5月出版的《中国银行银行卡历程》一书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乃至于在之后我们专程前往拜访范德月老师,讨论此中细节。范德月老师是专业的金融领域收藏家,其所收藏的银行卡种类之繁、数目之多、来源之广无不使我们惊叹。原来在几年前范德月先生就在中国银行总行张联利先生的口述与实地探访中完成了对于此书的编纂,其中对于中国银行银行卡的发展历程讲述详尽,可谓范先生多年研究的结晶。

《第一批信用卡》在前期调研、拍摄以及后期研讨过程中得到了多方的积极配合,他们对于最终的成片功不可没,在此一一致谢:张联利先生、范德月先生、周炳志先生、曾燕媚女士、郑志英女士、朱卫明先生、黄武驱先生以及一直在给予鼎立支持的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办公室郁萍女士、李冠九先生、邵跃蛟女士。

花钱是件寻常事,但是老百姓钱包里装着的,却是日新月异的中国。谨以此及感谢时代的先驱者们,致敬全面深化改革新蓝图,献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

导演:郭晓敏

 







860010-111909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