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里的春天》第三集《去年春恨却来时》 2月6日播出
北宋词人晏几道出身名门,他才华横溢风度翩翩,一度深受皇上的青睐,可谓是风光无限,令人艳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家世显赫的翩翩公子,却爱上了一位身份卑微的女子。在那段一往情深的日子里,他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这位女子身上。
“琵琶弦上说相思”,一次偶然的邂逅,让晏几道的心中迸发出了绚烂的爱情之花,她是那么地千娇百媚、楚楚动人,令人心神荡漾、魂牵梦挂,此时此刻,在晏几道的心灵深处,已为小苹留驻了温情脉脉的恒久港湾,她的存在已然成了自己生命意义的全部,那份炽热的情感,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然而好景不长,小苹的离去,让晏几道心中那数不清的曼妙时光瞬间逝去,并化成了日日夜夜的痛苦思念?那么这位早已看遍无尽繁华的翩翩公子,为何会因为一个卑微女子而从此紧闭心门?在他的心中,究竟有哪些难以言说的情愫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令人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爱,却在转瞬之间化为一道青烟,随风而逝,只留下千般苦、万般痛。“去年春恨却来时”,“琵琶弦上说相思”,倾诉着他对恋人的万般思念,“几回魂梦与君同”,又寄托了多少他对爱人的心心牵挂。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晏几道留下无处言说的彻骨之痛?他能迎来属于自己的爱情的春天吗?
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带您步入温馨浪漫的春日里,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第三集《去年春恨却来时》。
《诗歌里的春天》第四集《春风十里扬州路》 2月7日播出
提起唐代大诗人杜牧,我们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扬州。在扬州为官的三年时光里,在瘦西湖畔,杜牧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千古名句,让人至今读起来,依旧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无论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给我们留下的瘦西湖如诗如画的美艳。还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带给我们的对一座城的百转柔情,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扬州深深地喜爱与眷恋之情。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在扬州,杜牧也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他把对爱人深深的思念写成诗句,穿越岁月的长河,让我们至今读起依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段恋情背后那曲折感人的故事。那么杜牧与扬州这座城市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哪里会是他人生事业的春天呢?
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带您步入温馨浪漫的春日里,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第四集《春风十里扬州路》。
《诗歌里的春天》第五集《惟有相思似春色》 2月8日播出
在绿意婆娑的春天,古道边,一杯酒,眼看着老友即将远去,担忧与牵挂,不舍与相思,种种情绪涌上心头,王维挥笔写下千古名篇《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是一条曲折漫长的离别路,你我从此天各一方,不知何时能够再相见,人生路漫漫,各自保平安。
在敏感的诗人眼里,离别是痛苦的,相思是深切的,相逢的喜悦转眼便化为离别的伤怀,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谁又能化解这一亘古不变的难题?
“离别”从来都是诗人们异常偏爱的题材,无论是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是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首首关于离别的美丽诗篇,将满是悲伤的离情别绪化作了无尽的思念,穿越了时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么,大诗人王维究竟经历了怎样感人的离别故事?他又是如何迎来自己人生事业的春天的呢?
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带您步入温馨浪漫的春日里,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第五集《惟有相思似春色》。
《诗歌里的春天》第六集《春已归来》 2月9日播出
作为军人,他孔武有力,铁骨铮铮,他满怀着一腔热血,渴望有朝一日能挥师中原,恢复故土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阻挠和障碍。
作为诗人,辛弃疾的内心又是多愁善感的。“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无论春夏秋冬,在南边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他都会心怀故土,无数次梦回家乡的“西园”,醒来却徒增惆怅,辛弃疾是多么地羡慕那天边的群雁,在春暖大地,花儿绽放的美丽时节,能够展翅高飞,欣然北还,然而此时,他却受到南宋朝廷的猜忌,被频繁调动于不同的地方官任上,率兵北伐恢复中原的梦想已然落空,只能遥望北方,仰天长叹。
在春意盎然,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里,辛弃疾的心情应该充满了喜悦与满足,然而面对眼前的美好生活,辛弃疾却始终“清愁不断”,在他看来,此时的立春带给他的并不是蓬勃的生机和希望,而是光阴荏苒、青春流逝的忧愁和无奈,是挥之不去的浓郁乡愁。
金兵南侵,故国难归,率兵北伐、恢复中原才是他一生最大的期盼。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心中积郁了越来越多的苦楚无奈,他再也没有机会横刀立马,驰骋疆场,却只能将满腔的心事诉诸笔端,“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绿意茵茵,花已开放,燕已归去,家人团聚,似乎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然而辛弃疾的心中却是“清愁不断”,那么,辛弃疾究竟因为什么而愁绪满怀?他所渴望的事业和国家的春天又在哪里呢?
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带您步入温馨浪漫的春日里,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第六集《春已归来》。
《诗歌里的春天》第七集《桃花净尽菜花开》 2月10日播出
这依然是一个春天和桃花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无关婚姻和家庭,也无关美貌与爱情。
唐代大和二年(828)的春天,一位著名的大诗人、大政治家回到长安,正逢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诗人心情颇为舒畅。他清晰地记得,十四年前,长安有一处名胜玄都观,观里的道士们种了大片桃树林,每当桃花盛开的时节,美艳动人,远远望去灿若云霄,近看又如同一张张美人的脸庞,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人们几乎是倾城而出,争先恐后去欣赏桃花的美丽,长得漂亮的女孩子们更是暗暗较着劲儿:到底是桃花美呢,还是我美呢?当然,也不乏春心萌动的青年人在桃树林中一边赏花,一边赏美人,看得眼花缭乱。那真是长安城一年之中最妖娆最动人的时刻。
这位大诗人回到长安城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去看看记忆中玄都观里的桃花的美艳繁盛是否一如往昔。于是他凭着记忆往玄都观奔去,令他感到有点意外的是,与往年赏桃花的人群熙熙攘攘的盛况不同,一路上几乎没碰到什么人,更不要说什么人头攒动的拥挤热闹了。
他感觉情况有点不对,直到走近玄都观,他更加印证了一路上的猜测:玄都观本是一个门庭若市的道观,可现在已是门可罗雀,记忆中繁花似锦的桃树林荡然无存,庭院中长满了青青的苔藓,显然是被冷落很长时间了。当年桃花盛开的地方此刻只有野菜花在随风摇曳。眼前的荒凉,和十四年前人潮汹涌的盛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在园中伫立良久,忍不住长叹一声,吟哦出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再游玄都观绝句》。
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带您步入温馨浪漫的春日里,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第七集《桃花净尽菜花开》。
《诗歌里的春天》第八集《东风应律兮暖气多》 2月11日播出
大约在公元207年左右 ,也就是汉代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汉王朝派出了一支“特别小分队”,他们冒着西北的漫天风沙,在茫茫大漠中日夜兼程,一直抵达今天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 ,这在当时是南匈奴的活动的中心地带。
这支“特别小分队”是由汉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曹操派出来的,他们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要从南匈奴左贤王那里重金赎回一位曹操的故人。这位故人已经流落在南匈奴已经十二年,她就是汉末一代大儒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字文姬)。
蔡邕是汉末文坛的领袖,在儒家经典、文学、历史、音乐等方面都堪称一代宗主,在学问上算是曹操十分尊敬的老师和朋友。这十多年正是汉王朝多灾多难的时候,曹操自己也是东征西战,席不暇暖,终于基本平定了北方。
在此期间,曹操得到可靠消息:蔡邕的女儿在战乱中混在难民中,被抢掠到了南匈奴,被迫嫁给南匈奴的左贤王。这件事一直搁在他心里,只是战局紧张,他一时无暇顾及。当北方战事平定,局势相对稳定下来之后,曹操想起了这位故人的女儿,怜悯和牵挂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他派出了这支特别小分队,并且带上了价值连城的黄金白璧赶赴南匈奴,务必要赎回蔡邕的女儿蔡文姬。
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带您步入温馨浪漫的春日里,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第八集《东风应律兮暖气多》。
《诗歌里的春天》第九集《针线闲拈伴伊坐》 2月12日播出
这是发生在北宋初年两个著名词人之间的故事,一个是一代名相晏殊,另一个则是被词坛奉为巨星的柳永。
晏殊不仅位高权重,官居宰相之职,北宋初年的一大批名臣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是出自晏殊门下,可以说是一个慧眼识人、奖掖后进的伯乐,而晏殊还是当时文人词坛的领军人物。正是晏殊在政坛、在词坛的双重领袖地位,使得在考场和职场一直郁郁不得志的柳永萌生了要去拜谒的念头。
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的词不仅在北宋城市的大街小巷广为流传,甚至西北边境的荒凉之地也在传唱他的作品,他的歌还传到了朝鲜等国家。是连“外国人”都津津乐道的著名词人。甚至当时皇帝闲暇时也常常吟唱起柳永创作的填词:“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陈师道《后山诗话》)那么作为仁宗身边最信任的宰相晏殊,自然也对柳永的大名如雷贯耳了。
可是柳永没想到,他这次去拜见晏殊,却碰了个大大的钉子,碰得头破血流。
当柳永的拜帖递到晏殊面前时,晏殊估计也有点小小的吃惊。出于好奇,他说不定倒也很想见见这个比自己名气还大的著名词人。只是,柳永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晏殊见到他之后,问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这样的。
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带您步入温馨浪漫的春日里,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第九集《针线闲拈伴伊坐》。
《诗歌里的春天》第十集《复得返自然》 2月13日播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是陶渊明集中的经典名篇,既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农村的自然风景,又寄托了诗人自己回归自然的欢喜心态。“园田居”是陶渊明在庐山附近的居所,他在第一次出仕前应该就住在这里,辞去彭泽县令后又重返园田居,心情是无比轻松喜悦的。
陶渊明自称自己是从小就不习惯迎合世俗的趣味,尤其是官场上那种阴奉阳违、投机取巧,他学不会也根本不想学,倒是天性中对山川田园有着本能的喜爱。可是身不由己地“误落尘网中”,进退两难竟然白白耗费了这么多年的大好光阴。
这四句诗既展现了陶渊明清高脱俗的本性,又真实地流露了他对于前半生混迹官场的后悔之意。“学而优则仕”本来是读书人最正常的立身之路,可陶渊明偏偏用了一个“误”字,说明这不是他心甘情愿的主动选择,而是不得已的被动接受。陶渊明第一次出仕大约是在二十多岁,既然他这么讨厌官场的虚伪,为什么还要在接近而立之年的时候出去当官呢?
原因只有一个:穷。
根据《宋书》的记载,陶渊明之所以不得不选择出仕,是因为“亲老家贫”,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大家子都需要他养活,可是家境贫寒的他不可能仅仅靠几亩薄田养活家人,因此只好去当了一个名为“祭酒”的官职,这是州官下面的属吏,地位较低。
后来他又断断续续当过镇军、建威参军等职务,然而每次持续的时间都不太长。在这些低层官吏的职务上辗转之时,陶渊明曾满怀无奈地感慨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言外之意就是:“我这人没什么远大志向,就只想自由自在弹弹琴、唱唱歌,过过隐居的生活,可就是这样一个小目标,怎么都那么难达到呢?”
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带您步入温馨浪漫的春日里,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第十集《复得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