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1026 养老生态调查:一座难求的启示

来源:央视网2015年10月26日 22:26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导读:我国最早的老年大学,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出现的。那时候,人们文化生活很单调,老年人更是缺少娱乐活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成立,授课的内容有书画、养鱼、养花等等。尽管这个被叫做大学的学校,只是为老年人开设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历教育,但是近十年以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让老年大学蓬勃发展。一座难求,正在成为老年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

  报名现场不亚“春运”,老人大学“一座难求”

  这是2014年12月,四川老年大学新学期报名时视频监控拍摄到的画面。小小的一个报名厅,被前来报名的老人们挤得水泄不通。由于学校采取先来后到的报名方式,这些老人们大部分都是在八点半学校开门之前就早早来排队。

 

  四川老年大学里,小小报名厅里水泄不通

  四川老年大学学员杨元初:我就考虑到我家离这儿比较远,所以提前一天在这个地方找个旅馆住上。

  杨大爷今年已经82岁,别看年龄大,但是杨大爷却想要报名学电脑,这个课程每个学期的学费是200元。

  杨元初:我非常想学这个。我报不了名,不能够等到第二年再学,我年龄大了过后,年龄不行了,我想的话尽量争取,在所不惜。

  人声鼎沸的报名现场,不亚于春运时的情景。当时报名的队伍,从室内一直排到室外,又从室外排到了学校门口的马路上,由于拥堵了交通,还引来当地警方维持秩序。

  人声鼎沸的报名现场,不亚于春运时的情景。

  74岁的何有容就是当时拍摄这些视频和照片的人。

  四川老年大学学员何有容:摄影班特别地紧俏,不容易报上。我怕掉了队,所以我就早上三点四十五就起床了,然后带上干粮,然后坐出租车到老年大学门口来排队。

  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凌晨四点就出门的何有容是第一个报上名的学员,何大爷说,他刚刚报完名走出教室,人山人海的现场就把他吓了一跳。

  成都地区想上省级老年大学的学员每年都能达到一万多人。

  四川老年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李波:这个是我们最近一次的报名资料,我们这么多资料,你看大概有1万多份,每年一万多人次单中,新对外招的可能只有七八百人次。

  “女承母额”,母亲为给女儿争取老年大学学习名额,病重依然坚持上学。

  按照规定,老年大学的报名门槛是50岁,加上报名等待的时间,一般来讲能够入学的学员年龄一般都在60岁上下,然而在学校去年入学的新学员中,52岁的徐晋梅,在四川老年大学是个特例。第一,她刚刚够了入学报名年龄;第二,几乎没费任何周折,徐晋梅就成功入学。

  徐晋梅的课程表上,周一到周四几乎全天都有课。仅仅报一次名,为什么就能进入六个班的学习呢?徐晋梅告诉我们,其实,她是“女承母额”。

  徐晋梅的课程表上,周一到周四几乎全天都有课

  徐晋梅的母亲赵扬珍60多岁进入老年大学,先后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才陆续等到了山水写意班,舞蹈班等课程的名额,不仅学唱歌跳舞,还学习书法写生,七十几岁的老太太可谓是多才多艺。

  可是就在去年,老母亲突然被检查出肺癌晚期,当时包括徐晋梅在内的所有子女都建议母亲放弃老年大学的名额,专心在家保养身体。出于热爱,母亲没有放弃学习,而她在病重时坚持上学,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四川老年大学学员徐晋梅:母亲病重的时候,也给学校打了电话的,就是说,我女儿要来上一定要收她,所以我一给班主任老师打了电话,她就说你来嘛,就给我报了。

  四川老年大学校长何云:她说我一定要坚持到老年大学来上课,我要把这个名额保住、留住,因为我的女儿再过一年就要退休了,就是她想把学习的名额一直留下来,留给她的女儿。

  母亲在病重时坚持上学,她把学习的名额一直留下来,留给徐晋梅。

  花甲老人歌舞表演光鲜亮丽、书法作品行云流水。 老年大学成为众多老人的“精神支柱”

  2015年10月20日,是四川老年大学30周年校庆的日子,学校专门举办了一场歌舞表演晚会,年过花甲的老人个个光鲜亮丽、翩翩起舞。

  四川老年大学学员:我在老年大学,除了学习以后,我还有展示的平台。你看我今天穿得多美,这是我年轻的时候想都没敢想的事,他们都说我变年轻了,然后我心里很自信了。

  四川老年大学歌舞表演会,年过花甲的老人们个个光鲜亮丽。

  晚会上,老人们有的穿着古装,有的跳起踢踏舞,这些超过半百的老人们状态昂扬、开朗快乐。除了这场动感激情的歌舞晚会,老年大学还为学习书法、绘画的学员们,举办了一场书画摄影展。

  老年大学为学员举办了一场书画摄影展。

  陈华全是一名离休老军人,半生戎马经历让他离休之后顿感寂寥,而这首《老年大学赞》就是他在那时有感而发写下的。

  四川老年大学学员陈华全:带着退休离岗的寂寞惆怅,满怀学中求乐的美好愿望,迈着寻觅与探索的脚步,我们走进了老年大学的课堂,像天涯的浪子回到了故里,如迷途的船只找到了港湾。

  由于情感真切,且书法精湛,这幅长卷被放在书画展的第一副,引来了不少老学员的共鸣。

  陈华全将自己的家改造成了书法研讨室

  写得一手好字的陈华全是老年大学小有名气的书法班学员,他不仅风雨无阻学习书法,还把自己今年五月刚刚装修好的新家,放弃了客厅、餐厅和书房等功能,无偿提供给老同学们研讨书法。

  陈华全:2002年上了省老年大学,第一个是学书法,第二个学画画,第三个学的是诗词。第四,学过手风琴。在学手风琴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我尿血,尿血啊,尿血,说你肾是不是有问题?医生就不让我学了,手风琴放在那没有学,后来一查起来呢,癌症,膀胱癌,你还敢拉手风琴?

  陈华全:我的孩子从昆明回来了。他们回来看我的时候,做手术的时候,他们把墓地都给我买好了。

  陈华全查出癌症的时候,正好是他在书法班学习的第三年。按照学校规定,他必须毕业然后重新报名,然而这时,书画已经是老人唯一的爱好,一旦失去了这个艺术家园,老人的精神将会迅速萎靡。

  为了不让老人失去精神家园,陈华全和家人几次给学校写信或是打电话,希望学校能够考虑老人的特殊情况,让陈华全继续留在书法专业。老年大学破例留下了陈华。

  何云:学校针对他这个特殊情况,就破例让他再继续,再留在这个专业又学习了六年,这一学就是十多年。

  许多老人视学校为学习园地,视学校为家。

  其实像陈华全一样,很多老年人不仅把学校当成学习的园地,更把老师和同学当作朋友,视学校为家,有些老年人甚至表示,即使有一天他走不动了,也要坐着轮椅来上课。

  四川老年大学学员:一般来说,退了休了,只有等死了,但是我们上了老年大学,学习了书法,当创作了一副好的作品的时候,有种满足感,有种自豪感。

  上老年大学难,入学之后想让老人毕业后离开就更难。针对这个情况,很多老年大学都制定了这样的规定,那就是学员在一个专业里学满三年就必须毕业,如果还想留在学校就必须重新报名。其实,老年大学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除了招生容量有限,还有一个更尴尬的挑战,那就是师资力量的稀缺。

  教师无编制,收入无保障,老年大学发展遭困境。

  这位正在教学生油画的老师叫李志明。今年56岁的他,在四川老年大学任课已经7年了,由于美术教得好,他班上的学员年年爆满,学校几次增加了学员名额,依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四川老年大学李志明班上的学员年年爆满。

  李志明不仅油画画得好,山水画,素描画也是样样精通,因此他在学校担任的课程也格外得多。一周五个工作日,李志明一共排了七节课,一个学期他的学生就超过500名,在外人眼中,这样的骨干教师应该收入不菲,但实际上李志明的家庭并不富裕,六七年的教学收入,全部加起来,才刚刚勉强凑够一套限价房的首付。

  李志明家境并不富裕,六七年的教学收入加起来,才刚刚勉强凑够一套限价房的首付。

  四川老年大学老师李志明:以前都在成都我都租了十几个地方,全部都是租房子。这是政府给了一些政策的东西。

  李志明所说的“政策”,其实就是限价房,房间里无论家具布置、还是装修风格都十分简单,而即使是这样的住房条件,李志明在购买的时候也差点与其失之交臂。
  李志明:房管局就说,你总要找一个单位开证明,但是我没单位,因为没聘我。

  没有单位、没被聘用,教了七年书画,学生超过3000人的李志明,七年来的身份一直都是志愿者,这就意味着李志明既没有基本工资,在购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也不享受正式单位给予的优惠政策。

  教了七年书画,学生超过3000人的李志明,七年来的身份一直都是志愿者。

  何云:全国各地,老年大学都感觉到编制人员比较少,作为我们学校现在有一万名学员,师资上来说,我们的在编工作人员,只有14名,我们的老师现在外聘的有68名老师,这些老师的待遇相对来说也比较低。

  没有编制,是全国老年大学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没有编制,所以李志明的收入是按照课时赚钱的,一节课130元钱,一个月共有28节课,即使全部上满,工资一共三千多元。而在调查时记者发现,老年大学的教师收入低,重要的原因却还是因为学员的名额有限。

  何云:学员的收费,我们是每学期120块钱。然后一学期上17期课,17期课平摊到每一节课,也就大约7块钱一次。

  由于老年大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因此学员的学费受到严格控制。但是如果能够扩大招生,那么至少能从数量上补充学校收入。为了解决老年大学教学楼紧张,四川省民政厅做出决定,将民政干部学校整体划转给四川老年大学,缓解教室短缺、老人入学难的问题。

  何云:现在的新校区占地面积有12000平米,我们的老校区在4000多平米。所以说现在容纳的学员下一步会大大提升,能够提升15000学员左右。

  何云告诉记者,名额提高50%,这意味着学校每年将扩招5000名老人,每年的学费收入将会提高超过120万元,这将大大地缓解学员的需求。

  新校区占地面积有12000平米,能够提升到15000名学员左右。

  半小时观察:让更多老人老有所依

  那些火爆的报名场面,牵动的是老年人的心,触动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情。近年来,在北京、江苏、上海、湖北、黑龙江等地,老年大学招生都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现象。这样的火爆,一方面说明老年人对精神世界有着非常美好的追求,但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的社会对老龄社会准备不足的问题。老人渴望上老年大学,是因为老年人精神上孤单,和对人际交往的需求。这应该更多地引起重视。根据当地社区的老年人需求,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比如大学、小学、电大、空中大学等,扩大招生能力。对此,除了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学校的重视和投资,还需要民办机构和公益组织的投入,通过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作,为“老有所学”创造条件。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10月26日 22:26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国最早的老年大学,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的。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成立,授课的内容有书画、养鱼、养花等等。尽管这个被叫做大学的学校,只是为老年人开设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历教育,但是近十年以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让老年大学蓬勃发展。现场挤爆,凌晨出门、带干粮排队…你想到了春运?其实是四川老年大学的报名现场。多才多艺、带病上课的学霸老人令人佩服。但学校“一座难求”,教师无编制、待遇差让老人求学路困难重重。除了老有所养,老人们现在还在追求老有所学。(《经济半小时》 20151026 养老生态调查:一座难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