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0628 夏收一线报告:小水利浇出丰收粮

来源:央视网2015年06月28日 23:01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有大型灌区和中型灌区,这部分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而小灌区,也就是田间地头的末级渠系,则采取政府补贴、百姓自主建设的模式。眼下正值夏收夏种的农忙时节,“小农水”正在成为关系粮食增产丰收最关键的环节。】

  农田水利粮食生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也是关系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石。因此,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这些年一直是持续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有大型灌区和中型灌区,这部分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而小灌区,也就是田间地头的末级渠系,则采取政府补贴、百姓自主建设的模式。眼下正值夏收夏种的农忙时节,“小农水”正在成为关系粮食增产丰收最关键的环节。

  “谁维修管护谁受益”  小灌区自主建设模式  百姓受益政府省心

  湖北省宜都市鸡头山村村民黄昌志:以前都是用黄泥巴,(堰塘)糊起来以后,像这有鳝鱼有螃蟹,它就把(堰塘)里面拱穿了,(堰塘)经常漏水。

  他叫黄昌志,是湖北省宜都市鸡头山村的村民。因为担心今年多种的两亩玉米,昨晚他一整夜都没睡踏实。一大早来到地里一看,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黄昌志:堰塘没搞好漏水严重,这里一个会有一个溢洪道,它也经常漏,就是说下雨以后,水都浪费掉了。

  黄昌志一大早来到地里一看,发现最担心的堰塘漏水发生了。

  眼下在别的地区,正是收割小麦的时节。但在他们这里,田里的玉米已经开始抽穗了。所以,田里最需要的是灌溉庄稼的水源。看着地头的堰塘漏水,黄昌志十分着急。

  比黄昌志还惦记水的,是眼前的这位。他是黄昌志的邻居,名叫谢家国。他家不仅种了庄稼,还承包了几十亩的柑橘。

  湖北省宜都市鸡头山村村民谢家国:遇到干旱的时候,底下就不收,颗粒无收,基本上就是只能收一半或者是1/3。

  鸡头山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柑橘村。他们这里属于丘陵地带,全村2000多亩耕地,柑橘园就占了三分之二。在柑橘园的周边,遍布着大大小小100多口堰塘,多年来一直是村里用水的基本保障。说起来,鸡头村并不是一个缺水的村庄,但这些年以来,堰塘越来越不好用了。这些堰塘大部分是六七十年前建的,因为年久失修,有的已经变成了垃圾场,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为了解决用水难的问题,前些天,全村刚刚开了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进行了讨论。村里决定,要分期分批集体修建这些堰塘。

  在柑橘园的周边,遍布着大大小小100多口堰塘,多年来一直是村里用水的基本保障。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些都是我们签的协议吗?

  湖北省宜都市鸡头山村主任彭晓柏:是的,都是的。

  记者:一共多少份这些协议?

  彭晓柏:96份。

  记者:我们整个村有多少口堰塘?

  彭晓柏:我们全村172口堰塘。

  全村刚刚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决定要分期分批集体修建这些堰塘。

  幸运的是,谢家国申请到了第一批修建的资格。他立刻召集人手,开工建设。现在,他负责维修的堰塘就要进入验收环节了。只要质量合格,这个堰塘就可以蓄水了。

  湖北省宜都市水利局副局长屈万海:这个上面有一层混凝土的压顶,然后这个上面应该还有覆盖,还有黏土还要回填一下吧。

  湖北省宜都市鸡头山村村民李从贵:这个是涉及到这是后期的,因为还有整个工作上面绿化。

  只要质量合格,谢家国负责维修的这个堰塘就可以蓄水了。

  李从贵是谢家国的邻居,他凭着砖瓦匠的好手艺主动担当起施工队队长。因为这次,全村本着“谁维修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所以李从贵就像修建自家的花园一样,用料做工十分讲究。

  李从贵:这个质量一定要保证,要保证它的绿化效果,效果搞好了才形成了价值。

  常年在外做工的李从贵手艺好,脑子灵。为了节省成本,他用用当地一种经济实惠的“麦冬”草来装饰码头。

  李从贵:这是它下面结的果子,是药材。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药材是吗?这个就是你们山上长的那种是吗?

  李从贵:嗯,它下面果子是药材。

  记者:就等于说成本又低,然后还省事。

  李从贵:对的。

  谢家国的父母谢传贵老两口每天都会来看施工进度。上个世纪50年代,那时刚刚20出头的谢传贵也曾修建过家门口的这个堰塘。时光荏苒,望着码头上忙碌的年轻人,80多岁的谢传贵不由得回想起了当年。

  湖北省宜都市鸡头山村村民谢传贵:那个时候,那个时候用旧石板砌的一个剅,当时有这么大个剅,我们又把它改成小点儿的剅。再一个,那个堤没有这么好,那外面打夯的里面没有打夯。

  老人干了一辈子农活,也最清楚农时耽误不起。有了这份牵挂,他每天都要到现场来看一次。心里盼望着能早点完工,用它来灌溉。

  谢传贵:基本上是满的话,可以灌溉到那个村子,灌到那个村头。

  记者:灌到那个村头那边?您觉得大概有多少户农户都能够用到这个水?

  谢传贵:那大概有一二十个户。

  其实,让谢传贵老人产生强烈使命感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地政府的小农水改革。当地规定,堰塘的使用权划归为二十位受益农户,工程经营管理由受益群体自主决定,并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因为谢老德高望重被公选为代表,所以这口堰塘就被命名为“谢家大堰”。以前村里人谁都能来这里涮菜洗衣服,但堰塘有问题了,却又没人管。现在,它终于有了愿意管,也有能力和责任管的人。

  谢传贵: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会想啊,用这样来(砌堰塘),我高兴啊。高兴啊。

  谢家国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两代人一起上阵修堰塘,感觉还真不一样。60年前,谢传贵请客吃饭找来亲戚帮忙,前前后后修了两个多月。而这次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如果堰塘能验收合格,他们就可以拿到的政府补助,总额能占到整个费用的80%左右。

  湖北省宜都市鸡头山村村民谢家国:算得只有4万,4万多,4万1千多块钱,也估计搞不下来肯定要贴。

  记者:现在已经4万多了是吧?

  谢家国:嗯。

  记者:你们自己要贴多少?

  谢家国:这个活要贴万把多出来。才搞成,万把多,两万了要。

  记者:你是要先贴上完了之后再均摊吗?

  谢家国:嗯,对,那都有协议,都说好了。

  如果堰塘能验收合格,修建人还可以拿到政府补助,总额能占到整个费用的80%左右。

  鸡头山村的“谢家大堰”最终完成了验收,超出预算的部分由受益农户共同承担。在全村最后一口堰塘完工后,村主任彭晓柏开始梳理全村的修建档案。准备后续补助的事儿。

  湖北省宜都市鸡头山村主任彭晓柏:我们这个堰塘整治是按照补80%,农户的自筹20%。

  记者:都到位了吗?这些资金?

  彭晓柏:现在验收了正在核算。我们总投资是150几万,按照80%的话,我们村里要(补)120.5万元。

  鸡头村的96口堰塘修好了,2000多亩耕地得到有效灌溉。而整个宜都市遍布了上万口堰塘,目前正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先建后补”的工程运行模式。

  湖北省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长罗联峰:修缮以后堰塘的话,可以增加它的蓄水是一千立方米,我们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万口堰塘,这就可以增加我们蓄水量是一千万立方米。一千万立方米相当于一百座十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我们平均测算,我们一口堰塘有效的灌溉面积是两亩,我们可以增加我们有效灌溉面积就是20万亩地,20万亩地,20万亩地的话就可以得到我们水源的绝对的保障。

  整个宜都市遍布了上万口堰塘,目前正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先建后补”的工程运行模式。

  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建"小农水",不久前,水利部和财政部专门出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产权的管理办法中明确,由财政补贴、农民投资或农村合作组织投资的小型水利工程,可以归国家和农村集体所有,也可以归新型合作组织所有,当然也可以归农民个人所有。这充分调动了农民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目前宜都市已有1万多处小型水利设施通过了产权共有制改革,10万农户领到权属证书。改革有效破解了农村小水利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和农田最后一公里用水难的问题。

  曾因干旱减产一年才收30万斤茶   用上节水设施一年可收50万斤

  正是抢收夏茶的季节,宜都市双井村海拔800多米的茶山上,轰鸣着的机收声响彻山谷。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师傅,你们是几个人一个小组?

  湖北省宜都市双井村村民杨成法:我们四个人一组。

  记者:四个人一小组,这个机器用着沉吗抬起来?

  杨成法:很好用,很好使。

  记者:你们一天大概能采多少这个机器收的话?

  杨成法:这个机器一般一天应该可以采两千多斤鲜叶,两三千斤鲜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双井村的夏茶从5月份可以采摘到10月份,它不需要像春茶一芽一叶那样采得精细,所以可以直接机收茶树高处10厘米左右的叶片。杨成法就是个熟练工。

  记者:你们家还有茶园吗,或者有什么庄稼吗?

  湖北省宜都市双井村村民杨成法:也有这样的茶园。

  记者:你们家有多少亩?

  杨成法:有十多亩吧。

  记者:十多亩,你们家的收完了吗?

  杨成法:还没有,抽时间收。

  四人组成一个机收小队,每亩按25元计算报酬。一天收个二十亩左右,每人很轻松就能拿到100多元钱。

  记者:一年的话你的收入能有多少?

  杨成法:反正生活能过。

  记者:大概能有多少的收入?

  杨成法:两三万块钱是没有问题的。

  采茶工刚机收完,另一支队伍就会迅速补充上来。因为这里种植的是高山有机茶,不能打除草剂等农药,所以像杨成梅这样的除草工,便成了茶山上的香饽饽。

  湖北省宜都市双井村村民杨成梅:不能打药,打药有毒,就要用人工除草,人工除草就是工要用得多,就是草要除好,老板才满意,这样茶叶才有产量。

  没有施除草剂,茶树旁的野草很快就会疯长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割一次。割完后直接放在田里当肥料。如何割得又快又不伤到茶树,杨成梅显然驾轻就熟。

  没有施除草剂,茶树旁的野草很快就会疯长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割一次。

  杨成梅:一个人一天能除个四五亩田吧

  记者:四五亩田,怎么来给你们算这个费用?

  杨成梅:算费用啊,一天的工资。

  记者:您这一天能拿多少工资?

  杨成梅:一天就是五六十块钱。

  记者:五六十块钱,辛苦吗觉得干的?

  杨成梅:不辛苦,很幸福,不幸苦。

  如果说机收队是青壮组,那么除草队明显是老年组。二三十个人都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

  记者:大叔,您多大年纪了?

  湖北省宜都市双井村村民向光全:72。

  记者:72了?

  向光全:对。

  记者:你们家还有地吗?

  向光全:有地。

  记者:种的是什么?

  向光全:种的也是茶。

  记者:种的茶?多少亩?

  向光全:一起是20几亩。

  记者:一起是20多亩?

  向光全:嗯。

  记者:现在流转出去了吗还是自己在种?

  向光全:自己种的,两个儿子都有加工厂。都办了加工厂,现在是全部发展茶,自己搞不出(完),就自己搞。自己搞完了就来帮田经经理搞。
  向光全所说的田经理就是茶园的承包者田成波。刚开始承包这里3000多亩茶园的时候,田成波就遭遇了干旱减产。

  湖北省宜都市三山农贸有限公司经理田成波:就是说山上高,它有些时候容易干旱,干旱在产量上面,我们投入啊。都得跟上,有些时候就会影响产量,像我们在2011年产量,才只有不到30万斤干茶一年。

  茶山海拔800多米,下雨留不住水,俗称“旱包子”。单靠人工运水灌溉太不现实。而在地方水利部门的帮助下,一个个蓄水池和泵站建好后,这里开始发生了变化。

  田成波:红色房子背后也是有蓄水池,那边那个洼里也有蓄水池,在这下面看我们建的泵站有蓄水池。

  记者:哪边是个泵站?

  田成波:下边那个有个小型的小屋的,是泵站,它有蓄水池。这上面的水可以循环,可以在里面循环,可以从下面抽到上面。

  3000亩茶园,每亩收干茶150公斤,这仅仅是夏茶的产量。按照出口欧盟的价格,每公斤80元,一季夏茶就是3000多万的收入。田成波觉得今年年景好和茶山上的这些高效节水工程密不可分。

  田成波:今年我们可能又要上升一个十多万斤的产量每一年,我们2013年比2012年要增个10万斤,现在也就是说2014年的话,就是说今年2015年要比2014年要增个十多万斤,今年可能达到50多万斤的干茶。

  而像田成波茶山上的高效节水设施,每年都是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路资金建设完成。以湖北宜都市为例,十二五期间,水利专项资金在两个多亿,很多小农水项目在产权明晰后都得到了“以奖代补”的资金补助。

  湖北省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长罗联峰:开始是一个堰塘补贴了1500块钱,后来增加到2000块钱,3000块钱,4000块钱,我们今年每个堰塘的补助一年增加到5000块钱,大大激发了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市本级每年的配套至少是五千万元以上,在这几年每年我们投入的水利设施资金在三个亿左右。

  2014年10月以来,我国加快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截至2015年3月底,完成投资3467.54亿元。全国建成的9.8万余座各类水库、7700多处大中型灌区、20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已经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显著的作用。但是,使用这些灌渠,农民也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他们愿意为此付费吗?怎么才能让他们积极支持主动配合呢?

  我国区域面积很大,无论在供水能力和保障程度上,不同的区域有很大的差别。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后,湖北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管护水平,确保了水利设施的质量。这其中,农民用水协会,正在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农民用水协会”确保水利设施质量  “有人用,没人管”成为历史

  护渠员徐家宏:现在开闸放水,因为下面田里面干了。

  一大早,护渠员徐家宏就来到水库准备开闸放水。

  徐家宏:我们现在开了大概放到下面去了,大概是0.6立方/秒,0.67立方/秒。

  半个小时后,通过许家水库的沟渠,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稻田。急等用水的农户早在稻田里等候。

  湖北省当阳市黄林支渠农民用水协会会长宋爱平:这一片还有很多,下面还有好多亩,五六千亩。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都要从这放是吧?

  徐家宏:对。

  记者:那它这一块不会淹了吗?

  宋爱平:它这个放好了过后把这个水,把这个闸(关上)再往下放。

  徐家宏:把它堵上水再往下面流。

  记者:那你们每一段放的时候你们都要有人跟着吗?

  宋爱平:那都有人跟着,都有护渠员。

  杨发贤是村里的种植大户,种植的水稻面积有二十多亩。以前,每年水稻用水要占成本的三分之一。现在有了专人管护的水渠后,这个费用一下子降了下来。

  以前,每年鲁山村村民的水稻用水要占整个成本的三分之一。现在有了专人管护的水渠后,这个费用一下子降了下来。

  湖北省当阳市鲁山村村民杨发贤:以前(水费)那肯定是要投个五六十亩(的成本),到现在要投个二三十亩(就可以了),要便宜一半。

  记者:你这二三十亩大概付多大的费用?

  杨发贤:大概要个千把块钱吧。

  记者:千把块块钱,他是按一立方来给你们计算的吗?

  杨发贤:对。

  记者:一立方是多少钱?

  杨发贤:一立方投个四五分钱。

  说起村里这浇地用水,村民龚道宏也有很多感触。他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以前插秧时,全村上百户人家护渠押水,一会儿上游水被截,人就呼呼啦啦地去抢水,一会儿自家田被扒拉个口子,又心急火燎地赶回来堵水。

  湖北省当阳市鲁山村村民龚道宏:以前的放水的路线比较长,远路一点渠道没有硬化,那个水都渗漏了都流走了。

  记者:水都浸透了是吧?

  龚道宏:嗯,是的,搞得是一个流量,到我们底下(剩)0.1个流量,几乎没有了。

  种水田,水的问题解决之后,龚道宏又把水稻面积扩大到30多亩,一季稻子,再种一季油菜,每年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龚道宏:32亩地可以卖个三万斤。

  记者:那您除去其它的成本和费用呢?

  龚道宏:大概除去以后,还可以搞个三万多块钱。

  宋爱平是当地农民用水协会的会长。现在,经营权、收益权都在协会的农户手里,他们自己来协调管护水渠长度17万米,每年向上级供水单位提出申请500万方。而鲁山村就在灌溉的区域内,这天下午宋爱平来到村委会代收水费。

  宋爱平:插秧水大概是5月23日,5月23日晚上6点钟水到我们这里的吧,总共是放了七天。按这个价格我们算了一下应该是6万多块钱。

  听到这个数字,村主任杨绪望一点磕绊没打,现场就组织了专人去收水费。鲁山村是个农业大村,水田有六千多亩,旱田七千多亩。水渠有了协会的专人管护后,不仅水价降了一半,每亩平均粮食增产了200斤。说起当年自己挨家挨户收水费的情景,村主任杨绪望心生感慨。

  湖北省当阳市鲁山村村主任杨绪望:看着我们拿着包去就关门,不让进。现在好了,现在我们上半年没放水之前就交了,每个人预收一点水费30%、50%。下半年就根据用水的实际情况用了多少,就交多少,这个账而且还要开村民代表大会,在大会上公示让他们看。

  说起当年自己挨家挨户收水费的情景,村主任杨绪望心生感慨。

  玉泉岗,多坡多岭一片岗,十年九载闹水荒。就在宋爱平的协会解决用水缴费难的问题时,当阳的另一支农民用水协会通过明晰的产权机制,真正让协会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来破解用水难的问题。

  湖北省当阳市三干渠农民用水协会会长黄立方:这个蓄洞我们平常保证,这个景区的用水白天,晚上我们的用水户就把这个水截到我们水库里去了。

  记者:现在是要开闸放水是吗?

  黄立方:现在开闸可以放水,进库的话你们可以看一看,基本上每天水的流水量大概就是0.3立方米/秒,每年会有蓄水到水库的话,一般年份的话蓄水增加的话,可以增加到80万立方米。

  每天,黄立方都要亲自来查看这个闸口的控水情况。说起这个闸洞还有一段曲折的建设过程。上游的珍珠泉是一股常年恒温的泉水,下游就是地下河。挨着三干渠。因为三干渠在旱期用水拮据,当年黄立方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否能够打通一个渠道,把泉水直接引进三干渠。

  黄立方:我们回来就组织用水户,开了代表会以后,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一亩田按徒工的话一亩田一个人工,就是说我们当时已测算的,我们这有6000多亩田要投6000多个工,我们当时就组织协会,有80%的农户都同意把这个蓄洞打穿。

  黄立方立刻贷款一万元,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带领群众苦干下来,没想到,还真把泉水直接引进了水库。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渠道打通后,三干渠农民用水协会拿到了产权证书。而协会里的3000多农户成为了管理主体,承担防汛抗旱、维修养护、水费计收、生产调度等任务。每年多出来的80万立方水为协会的共有资产。受益农户以每个成员的受益面积为基础,确定其共有份额。黄立方还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他们农民用水协会的变化,说到底是沾了全省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的光。硬化末级渠道、安排堰塘清淤、增加蓄水堰塘修建等等,所用的资金都主要来自于全省下发的专项资金。

  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周汉奎:连续从2011年以来,每天都投入230 240个亿左右,主要是中央投入增加,大概国家每年向这方面(投入)占了80个亿左右,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省委省政府从预算内资金,包括还有贷款,我们贷款现在贷了三四十个亿了,贷款来兴水利。

  目前湖北省共200万处小型水利工程,已经明晰工程产权的就有108万处,按照产权所有分类,国家所有占8%,农村集体所有占58%,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占10%,受益户共有占11%,个人及社会投资所有占13%。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约88万处,58万处工程制定了管理与运行维护方案。明晰产权归属后,以往小型水利设施权属不清,责任不明。有人用、没人管的现象彻底根治。

  目前湖北省共200万处小型水利工程,已经明晰工程产权的就有108万处。

  周汉奎:产权公有制这个当时是很有作用,为什么说不光是钱的问题呢?用这个产权使用权吧,使用权明确给你张三李四那几个户,你这个户20年不变,这些资产就是沟渠的资产,就是你张三李四的。我们这个水利部门就经常要考核,你要当成你家的家具冰箱和电视这么去保护,这一年很多地方都在采取这种模式,那当时确实把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半小时观察:小水利 大作用

  让每一处小农水工程,都拥有适合自己的“保姆”、“管家”、“护工”,这样的小农水,自然好用,耐用。而从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也看清了小农水良性运行的内在机制和内生动力。国家鼓励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并通过一定的办法允许财政投资、农民自建的“小农水”工程供农民持有管护。湖北的实践正是很好地贯彻了这样的政策路径,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就是明确了权利和义务的边界。不仅调动了农民建设“小农水”的积极性,也验证了小农水良性运行的实际效果,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有人用没人管的尴尬。我们有理由为这样的小农水的改革点个赞。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6月28日 23:0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农忙时节,灌溉是关系粮食增产丰收最关键的环节。湖北省宜都市鸡头山村决定,分期分批集体修建堰塘。田间地头的末级渠系,采取政府补贴、百姓自主建设的模式,本着“谁维修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既避免了干旱危机,种植成本也大幅降低了。农民自己兴修水利,小农水解决最后一公里灌溉难题。 (《经济半小时》 20150628 夏收一线报告:小水利浇出丰收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