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开讲啦》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何镜堂:用建筑记录时代!

CCTV节目官网-CCTV-1 开讲啦 来源:央视网2020年02月28日 21:49 A-A+

 

构筑中国精神,用建筑记录时代!本周《开讲啦》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何镜堂,他是中国建筑师最高荣誉“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是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总设计师;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建筑创作大奖最多的人。如今,八十岁的何院士依旧在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说,用建筑记录时代是每个建筑师的历史责任。本期《开讲啦》,何院士将通过分享自己不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讲述他对于建筑设计的理念和对不同时代的观察与解读,带领大家一起感受建筑与时代的故事。

中国馆像火锅?像粮仓?还是像麻将桌? 总设计师有话说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曾经是一项万众瞩目的工程,也是何镜堂的巅峰之作。2007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当时将近七十岁的何镜堂立刻组织自己的团队参加竞赛,他说自己也没想到团队的方案能够变成最终的实施方案,在欣喜的同时也倍感压力。

中国馆总建筑面积十六平方米,是上海世博会场馆中面积最大的,三年的时间如何将它完美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当时何镜堂对中国馆的定位是: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从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建筑结构中得到启发,加以艺术创作,整合为东方之冠主题,表达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以及中国的大国风范。中国馆建成后,有人说它像个粮仓,建筑界的人说像个斗拱,重庆人说像个火锅,成都人说是打麻将的桌子……对此,何镜堂说,建筑就应该接地气,这正是每个人心中理解的中国,如果大家都说像一个东西那就代表不了中国,而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最重要的是通过建筑去记录时代,表现时代。

45岁之前一无所有?“是时代造就了我”

何镜堂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广州东莞,六十年代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位建筑学硕士,从此跟建筑结缘。但是研究生毕业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搞创作。直到1983年45岁的何镜堂从北京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回来广州之后第三天,何镜堂就遇到了自己建筑生涯中第一个作品——深圳科学馆。演讲中,他回忆当年与夫人连干了二十天通宵做出建筑模型参与竞标,最终获得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也成为何镜堂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说到建筑设计,何院士说“建筑是没有唯一性的”,但也并非是无章可循,多年来何镜堂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论——“两观三性论”,即一个建筑必须与当地的环境、文化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深圳科学馆建于改革开放初期,它是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文化交流的窗口,它的建成体现了当年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正需要跟世界接轨的时代特征;而何镜堂最新的一个作品——仍在设计中的“广东三馆”,则承接了岭南文化和中国文化,体现了历史的广州和现代与未来的连接,也象征着粤港澳大湾区与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

缘何三天手抄英文书?何镜堂现场创作理想家园

一本从封面到单词,再到每一个图形都无比精细的手抄书令现场所有人为之震惊,这是何镜堂在研究生时期手抄的一本英文原版书,因为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何镜堂仅用了三天的时间,把一本十六万字的英语原版资料书徒手用钢笔抄录下来,包括一幅幅工整精细的图形,都是在没有尺子的条件下完成的。而当被问到“爱情是否也给您的设计带来灵感?”,何镜堂透露,所有的大工程都是他与妻子共同参与的,他们各司其职并且能做到完美地融合,现场何院士还用寥寥几笔表达出了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园。

谈到对于未来建筑的期待,何镜堂说希望我们今后的建筑能够非常适合于居住非常适合于工作把所有的地面都交给老百姓,让大家能够享受一种非常幸福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更多精彩,敬请期待本期《开讲啦》。

 

2月29日(周六)晚十点半档

CCTV-1《开讲啦》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