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190813 新中国奇迹 粮食总产量2263亿斤↗13158亿斤

来源:央视网2019年08月13日 20:13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发生。虽然我们每天行走在变化里,但对今天和昨天、今年和去年的改变有时并不敏感。有一天,当你把这种种变化放到一个更久远的时间维度上考量时,你会突然惊觉,这变化之大如同奇迹。今天起,《焦点访谈》推出“新中国奇迹”系列报道,先来说说粮食——吃饭的问题。现在中国家庭常常想的是怎么能吃得更好更健康,而不是能不能吃饱,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解决温饱问题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是如何让5.4亿人民能吃饱饭。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是13000多亿斤,而1949年时只有2200多亿斤。再看人均占有量。今天是470多公斤,1949年只有209公斤。今天比70年前翻了一倍还要多。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而且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这是一个让世界惊叹的奇迹。那么,这个奇迹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中国最大寒地水稻种植区建三江,现在正是田间管理的时间,种粮大户张景会每天都要花上两个多小时,绕着自己的350亩地走一圈。

今年虽然前期低温,雨水偏多,但张景会仍然看好今年的收成。

前不久,全国夏粮取得大丰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835亿斤,比2018年增加58.6亿斤,增长2.1%。夏粮的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13.95亿人的吃饭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最大的成就就是我们依靠自己的耕地和水资源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给总量基本平衡。

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2263.6亿斤,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超过6000亿斤,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7.8亿斤,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加了1万多亿斤。

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为68.6公斤,1982年突破200公斤,到了2018年达到了374.7公斤,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加4倍多。

194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2018年增加到470多公斤,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国际上还有人提出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如今,中国成功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而且完成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飞跃。

七十年间,中国是如何创造了这一奇迹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和发展经济,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的任务十分紧迫。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1953年,14万复员转业官兵开进亘古荒原,掀开开发北大荒的序幕。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其它地方,农户在新政策的刺激下也开始跃跃欲试。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十几年中,虽然老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但由于农业科学技术因素的制约,传统农业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

当时,农业科研的体系还没有建立,农耕技术更多靠的是经验。这一时期,虽然粮食的产量有所增长,但相对缓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实施“大包干”。这一按,按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产量实现了第一次大飞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聂凤英说:“体制的变化解放了生产力,所以到1984年的时候,会生产这么多粮食,才有了1985年粮食多得放不下,才有了们第一次农业生产结构改革。”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中央开始倡导开办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模式。

73岁的葛柏林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1985年,很多人还在观望的时候,葛柏林就辞掉了公职,承包一万一千亩荒原,办起了家庭农场。

在自家的农场,葛柏林每天都要经过一条特殊的小路,这条路的两旁是建三江的过去与现在。

葛柏林的农场耕地面积有六千亩,每年能生产粮食两三千吨,相当于一个火车专列。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共发布21个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

葛柏林开办家庭农场后,经营得一直不错,但2000年后一系列新政策的实施,让他感觉到收入的变化更加明显。

葛柏林说:“农民挣钱还得依靠党的好政策,从2003年以后,国家取消农业税,提高了粮价。对农业实现了补贴,大豆去年每亩有300多块钱补贴,水稻和玉米都有补贴,这样农民心里吃了个定心丸。”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好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粮食要稳定增产,主要还得靠科技。建国之初,建三江虽然建立了科研站,但科研人员都是些“土专家”,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这样的情形得以改观。

人才的引进让农业新技术得以创新、引进和示范推广,同时,这一时期的机械设备也开始快速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的研究,在育种上不断突破,袁隆平的水稻研究成果不断刷新世界的认知。

十八大以来,随着粮食稳定增长,老百姓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中央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粮食品质。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二道河农场副场长暴勇说:“种植户要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还是效益上要有所提高。一个是在产量锁定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品质,在品质优的情况下通过优质实现优价。”

在建三江农垦区,每个农场都有一个这样的科技园区。在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忙着进行土壤试验。

园区里,两名技术人员正在对试验田的田间栽培情况进行记录。

为了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生产,把专家的“试验田”变成农民的“生产田”,园区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试种,一旦成熟就把这项技术和品种推荐给农户。

在二道河农场,暴勇正在看水稻的结穗情况,这几年二道河农场为完成节水减肥增产的目标,一直在推广侧深施肥和旱冰免提浆技术,目前看来效果不错。

暴勇说:“现在结合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进行科技创新研发,每亩地可以节省水资源40方以上,如果早春干旱年头,可以节水60方以上,节肥10%以上,而且能够实现增产5%,亩增效百元的目标。”

建三江作为肩负中国粮食安全重任的粮食主产区,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98%以上,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机航化普遍使用,先进程度可与发达国家比肩。而且在这里,很多工作都已经实现数字化管理。

粮食问题从来不是小问题,即便放在今天,我们不需要再为吃饱饭犯愁,也依然不能忽略粮食生产的问题,甚至要把它放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上来认识。过去,奇迹的创造,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今天,粮食安全依然需要政策保障、科技推动、投入护航。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9年08月13日 20:1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是如何让5.4亿人民能吃饱饭。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是13000多亿斤,而1949年时只有2200多亿斤。人均占有量由1949年的209公斤增长到如今的470多公斤。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而且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这是一个让世界惊叹的奇迹。(《焦点访谈》 20190813 新中国奇迹 粮食总产量2263亿斤↗13158亿斤)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