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提起广西,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美丽的海滨城市北海。其实,在广西,同样山清水秀的地方并不少,但往往由于地处相对偏远,造成了“藏在深闺无人识”,而在这些地方生活的人们也就很难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红利,生活水平一直上不去。怎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家门口的资源成为脱贫的本钱呢?
明仕田园景区位于广西大新县明仕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东星是明仕田园景区的一名讲解员,她的工作就是给游客讲解景区的特色、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
黄东星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时要照顾老人和孩子,过去只能在家务农,也摆摊卖些水果、土特产,一家人只能依靠她平均每个月几百块钱的收入来维持生计,是在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明仕村属于桂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当地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山一水一分田。由于山地多,耕地少,农业产出不高,这也给很多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农民脱贫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单单依靠农业很难脱贫,村里就开始考虑利用独特的风光来吸引企业投资旅游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村里建成了国家4A级明仕田园旅游景区、广西五星级明仕田园乡村旅游区,景区的建成给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广西大新县明仕山庄总经理蒋莉介绍,目前山庄的员工315人,有232名员工是本地人。
然而,村里很多人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外出打工的经验,所以这份工做起来并不容易。
蒋莉说:“在交流上面会有一定的障碍,他们讲壮语,我讲普通话。慢慢地我们就使用了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强制性的,就是必须要说10个字的普通话,进行礼貌用语的培训;第二个方式就是在一些绩效或者是管理上面的晋升,用一些制度来约制他们。”
很快,员工们大都适应了这样的工作,也通过培训学到了不少技能。现在,黄东星每个月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家里的老人去景区里打扫卫生,每个月也有600元的收入,2018年,黄东星家顺利脱贫。
技能的提升,眼界的开阔,让在景区工作的村民们享受到了旅游带来的红利,不少人因此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但是,单单依靠一个景区,仅仅能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的收入。怎样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让更多的人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呢?
明江河,流经广西宁明县,把沿河的耀达村一分为二,村里人过河的通道,就是这条往返河面的摆渡船。何全宁是耀达村的村民,他依靠小船在河两岸来来往往了几十年,不仅出行要依靠小船,村里以前都是泥土路,主要的农作物甘蔗和水稻很难运送出去,何全宁和村里人吃了不少交通不便的苦头,即使甘蔗收成好了,收入也依旧微薄。
不少村民谋生困难,纷纷外出打工来改善生活,留在村子里的人并不多,村里传统的古法制红糖的手艺,很多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去学习了,这个深山穷村的出路在哪里呢?
2016年7月15日,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有2000多年历史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给花山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宁明县打造了花山风景区,还给附近的村子修了路。路修了,游客也可以进到村子里了,可是新的问题也来了:一方面,旅游产品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当地有很多好的土特产品,又卖不出去。
游客有需求,村民们也看到了赚钱的机会,他们利用当地流传已久的手工制红糖手艺把甘蔗做成红糖,并尝试着把这些红糖拿到旅游景区销售。
村里人做的手工红糖没有包装,游客不满意,销路不好,价格也上不去,每斤只能卖到两、三元。
虽然村子就在花山景区里,可是这么好的机会,村民们还是没能改善生活。一方面是游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村民的作物卖不出去,传统的红糖制法也无用武之地。怎样处理这样的矛盾?
要把农土特产品真正变成旅游商品,就需要有专业的公司来设计、生产、营销。2016年,宁明县耀达村引进一家广告公司入驻濑江屯,和农民们一起成立了岜莱贝侬农民专业合作社。岜莱贝侬是壮语,意为“花山兄弟姐妹”,很多老百姓也把合作社叫做“花山兄弟姐妹合作社”。
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手工红糖无包装、价格低、销路难的问题。明县耀达村村民何全宁现在也在与合作社合作,不仅可以把甘蔗卖进来,还可以帮忙制作红糖。他说自己现在的收入要比以前高2至3倍。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耀达村全村参与旅游商品制作的贫困农户就达到100多户,2018年产值达到了230万元以上。合作社还研发了以花山为元素的石雕、刺绣、竹编、茶具、绣球等30多种伴手礼。
广西宁明县耀达村驻村第一书记宋建成告诉记者:“在2015年之前,我们也有统计过全村农户的收入,基本上在每户年人均2500到3000左右,也还是低于我们国家的‘两不愁三保障’。到2018年底的时候,我们统计贫困户的收入,已经达到了户年均人收入是有5000多元。”
像这种以“景区带村”“合作社+农户”和“能人带户”,已经成为了广西乡村旅游的一种示范模式,不少企业把先进的理念、运营模式带进了大山深处,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但是,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当中,相关部门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雷同化现象,特色化体现不出来。
发展乡村旅游,引导贫困村走乡村旅游脱贫致富道路,关键是要合理定位、精准扶贫。2016年开始,广西组织专家到一些有潜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黄姚镇位于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镇里最为知名的就是发祥于宋朝、历史悠久的黄姚古镇,古镇保存着8条石板街,有亭台楼阁10多处,寺观庙祠20多座,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和自治区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尽管有这样的金字招牌,可老百姓的收入却并不高。
仅仅依靠旅行社带着游客来转一转,卖一些门票,并不能够给镇上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不少地方也都在打造各类的文化旅游古镇项目,黄姚古镇的优势并不明显,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把游客留在黄姚、增加旅游消费?广西旅游部门进行了新的尝试。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赖富强说:“产业的融合发展,把旅游加进去,农旅融合、林旅农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发展,这样的话就把各自的优势发展出来了。”
距离黄姚古镇约6公里的罗望村通过发展休闲体验游,建设了黄姚花海景区和乡村旅游度假酒店2个项目,与黄姚古镇形成旅游产品互补。同时,在黄姚古镇北面的北莱村,建成了集休闲、采摘、农家乐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项目——北莱现代农业园。
产业融合让黄姚镇的游客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不少游客前来采摘,还有很多贫困户来这里打工。
广西昭平县黄姚镇党委书记黄健雄说:“2015年整个镇的游客是30多万,2018年到黄姚古镇旅游的外地游客已经突破了100万,截止到2018年底,我们脱贫了4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也由原来的14726人减到2018年底的4896人。”
几年来,发展旅游业给贫困地区带来很大的变化。通过两组数据来观察:据统计,2018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08亿人次,同比增长31%,占广西接待游客量的45.1%;乡村旅游消费2064.17亿元,同比增长37%,占广西旅游总消费的27.1%。看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广西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旅游消费的一大热点,成为助力扶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但大家也从中认识到,只有绿水青山还不够,关键还是要出实招,让游客愿意主动来,把旅游产品做出特色,同时把服务管理水平提高上去,这样,旅游资源才能变成脱贫本钱,让贫困民众享受到旅游产业的红利。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9年05月08日 20:19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一提到广西很多人会想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美丽的海滨城市北海,其实在广西同样山清水秀的地方不少,但往往由于地处相对偏远,造成了藏在深闺无人识,而在这些地方生活的人们很难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福利,生活水平一直上不去,怎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家门口的资源变成脱贫的本钱呢?(《焦点访谈》 20190508 绿水青山脱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