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着陆
在经历长达26天的太空跋涉后,
2019年1月3日早上,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距离月面15千米的轨道上,
朝着预定着陆点南极-艾特肯盆地飞来,
要迅速降落在深度-6000米左右的冯·卡门坑之中。
为了保障着陆器下降过程中不会撞到山上,
嫦娥四号采取了类似于定点跳伞的方式,
几乎是垂直往下降落。
最终,嫦娥四号准确降落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点,
并传回成功降落月面的影像。
古老月背的全景风貌,
开始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人类在月球背面的第一行印迹
嫦娥四号的成功着陆,
是人类一个航天梦想的成功“落地”,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嫦娥四号还将在月球上大显身手。
2019年1月3日15时07分,
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分离开始。
22时22分,
巡视器到达月面。
随后“玉兔二号”向前行进,
留下了人类在月球背面的第一行印迹。
就像阿姆斯特朗的脚印一样,
这行印迹将永久留存在这里。
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
接收遥远天体发出的电波信号,
是研究天体的重要手段。
但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
就像一个巨大的锅盖,
阻挡了射向地球的低频电磁波,
电波的某些频段在地球上是无法接收到的,
而大气层外的卫星是可以接收到的。
但地球周围大大小小的人造卫星,
也会产生电磁噪声。
月球,恰好可以挡住来自地球的电磁波,
那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
就可以安静地接收来自宇宙的电磁波。
2019年1月4日,
嫦娥四号携带的低频射电频谱仪第一次开机工作。
从这一刻起,
人类的射电天文观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
这些研究,将为今后探索宇宙起源与演化打下基础。
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进行生物生长试验
嫦娥四号还负有一个重大任务——“种菜”,
也就是在荒凉的月表上培育生命。
嫦娥四号携带了一个特殊铝合金材料制作的密封罐,
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容积大约0.8升。
罐子虽小,内里却大有乾坤。
在小罐子上层的生物舱,
棉花、油菜、马铃薯、拟南芥这4种植物的种子和果蝇的蛹被埋进土壤里,
同时还有一种微生物酵母,
这6种生物被带上了没有生命的月球,
它们形成一个微型生物圈,
设计者希望在这里能绽放月球上的第一朵鲜花。
2019年1月4日晚上9点开始,
嫦娥四号传来捷报!
从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传回的照片显示,
一片深绿色的叶子在逐渐长大。
经过地面对比试验,
确认是嫦娥四号在月球上“种”的棉花发芽了!
月球上第一次生长出植物的嫩芽!
嫦娥四号要执行的任务很多,
远不止这四项人类首次。
给月球测量“中国温度”,
得到的数据显示,
冯·卡门坑内的最低温度低于零下190度,
刷新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配备红外成像光谱仪,
能够帮助我们分辨出月球表面的物质成分。
搭载荷兰、沙特、德国、瑞典的探测仪,
多国携手探秘宇宙太空。
嫦娥四号,
带给我们太多惊喜,
也为中国航天的探月工程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中国探月工程
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作者:付小婧)
大型科学纪录片《飞向月球》
播出时间:
综合频道:4月22日22:30播出1-2集、
24日播出3-4集、25日播出第5集
科教频道:4月24日至28日21:30播出
4K频道:4月23日至27日21:3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