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致敬“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CCTV节目官网-CCTV-10 新中国工业档案文献展 来源:央视网2019年01月10日 16:36 A-A+

朱光亚,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1

朱光亚于1924年出生在湖北宜昌。由于他的父亲在一家法国企业工作,朱光亚兄弟姊妹在少年时就得以接受西方教育。

1941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他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1

大二时,朱光亚转学西南联大,并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的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

1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留校担任助教。1946年,他听取地下党组织的意见赴美留学,决心掌握尖端技术为国效力。1950年春,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毅然回国,并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以肺腑之言呼唤海外学子回国参加建设。“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 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 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中国要出头的 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1950年4月,他回国与阔别10余年的家人刚团聚4天,便接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的电报,立即赶赴北大报到。1955年初,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他在北京大学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筹建物理研究室(后改为技术物理系)。

1

1959年,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年仅35岁的朱光亚调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从此置身于发展核武器。这一关乎国家命运的伟大工程最前沿,抓紧工作进程,他从家里搬进研究所单身宿舍,不辞辛劳地忘我工作。

1

1963年3月,朱光亚参与组织确定了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同年5月,朱光亚主持起草了《第一期试验大纲草案》,指出核爆炸试验的任务是由低到高逐步过技术关。建议先做地面爆炸试验,再做空投爆炸试验,并详细提出了试验测试的主要项目、技术保障、测试场地总布局、试验规模等内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从理论、结构、设计、制造到引爆控制系统、测试技术等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

1966年10月,朱光亚等人组织了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发射爆炸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在朱光亚的组织下,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先于法国1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发展速度是核大国中最快的。

  

1

在国防科技领域,朱光亚还指导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一一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及技术研究开发工作,潜艇核动力、核材料技术的研究发展,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国防关键技术报告制定,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重大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 "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

朱光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终生。他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奋发进取,为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860010-1119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