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大型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
12月13日晚21:45 CCTV10播出第三、第四集
第三集:第一次举办国际马拉松赛
马拉松,爱琴海边的希腊古城
作为运动,意味着挑战人类体能的极限
1981年,北京第一次举办国际马拉松赛
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
一如即将参加比赛的少年
在这个初秋的清晨
奔跑,一往无前
37年前的北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早上四点多钟起床,开始一天约三十公里的长跑训练。
他们中,有来自食品厂的工人,有来自医药公司的仓库保管员,可能训练结束后还要回到岗位上继续工作,他们是曾经在各种长跑比赛、运动会里脱颖而出的“跑步尖子”。
当时国家体委决定,1981年9月,在首都北京举办一场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从各省区市中挑选了59名长跑健将,成立了这支集训队。而对于什么是“马拉松”,很多人还知之不详。
至于北京当时很多市民,听到“马拉松”一词,更是一脸茫然,有的还不禁问上一句,不许马车进城啊,怎么会有马拉松呢?
当时,还有人把体育运动看成是一种消耗体力浪费能量的行为。“你都吃不饱,为什么还要去跑步呢?”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群名不见经传的长跑爱好者一步一个脚印,探寻着中国的马拉松之路。
1981年9月27日,这群从全国各地召集起来的59名长跑运动员,与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等12个国家的26名外籍运动员齐聚在天安门广场。近百万北京市民涌上街头。上午11点05分,中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马拉松赛,在发令枪的枪声中正式开启。
全北京沸腾了!这些踩着改革开放时代节拍的人们,即将奔向一个新的起点。
这场比赛最后由瑞典选手埃里克斯松塔尔,以2小时15分20秒摘得了冠军,中国选手的最佳成绩2小时26分3秒,由来自云南的彭家政跑出。
从此,北京国际马拉松成为北京的一张体育名片,每年秋季准时开赛。
198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首次举行,参赛人数为85人。
2018年,第38届北京国际马拉松,参赛人数达3万人。
跑步不再是一种“浪费粮食”的“奢侈”,马拉松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象征:
2017年,全国共举办了1102场马拉松赛事,498万人次参与到了这项全民运动中。
2016年,中国体育消费规模达1.5万亿元。
马拉松赛事火热的背后,离不开中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蕴含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积极追求。
以下是几位参加2018北马选手的心声:
“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努力去完成!”
“我愿意为了我的梦想,在这条路上克服所有的艰难险阻。”
“所有要挑战的要战胜的只有你。”
一场场赛事,一条条赛道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马拉松成为了一张张展现中国城市风貌的名片,激励着改革路上的中国人不断前行,全民健身的理念让中国人活出健康、活出自信。
(作者:刘书会)
1978年至2018年,
我们经历了无数个“第一”,
四十年,哪一个瞬间让你终生难忘?
让我们来一场时光之旅,
回味那些改变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