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全球最大造船集团,中国海军最大的供应商,产品包括航空母舰、核潜艇、驱逐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军工电子的国家队,研发了最新一代预警机。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在这些国企领头羊打造的大国重器背后,还有许多民营企业的贡献和努力。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如何让融合真正走向深入?
中船重工:靠军民融合从亏损变成第一造船集团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副总经理钱建平:对中船重工来说,我们军民融合走得比较早。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万吨轮,到现在32万吨的超大型油轮,40万吨的散货船,两万箱的集装箱船。另外就是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还有港珠澳大桥,钢结构桥梁,包括天眼的大型构件都是我们造的,我们走出一条军民融合的道路。这条路是我们发展的捷径,1999年我们产出150亿,现在做到3000多亿,实际上我们大部分都是军民融合产品。应该说从当时亏损企业变成现在的第一船舶集团,靠的是军民融合。
预警机里有军民融合的基因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党组副书记胡爱民:我们预警机的诞生,是一条非常艰辛的路,我们自己也叫它“争气机”。它从一诞生就是军民融合的基因在里头,我们充分利用了军和民各自的优势。“争气机”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系统,就是用的民营企业的关键芯片,它的技术和它的装备,体现了我们自主可控的程度,也体现了我们的装备水平。
军民融合和改革开放40年同行
特约评论员宋晓军:实际上军民融合是嵌套在我们整个改革开放40年。1978年第一次提到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军工企业第一个试点,就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它第一个改成公司,之后首先就是接香港包玉刚的运输的船。然后中间有军转民,主要是军工技术的溢出,来用它生产民品。长安汽车原来是军工的,它为什么改了能成呢?因为原来陆军有一个批量生产的经验,我们知道民品就是要批量生产,所以它有技术溢出的优势。到了2018年我们管它叫深度军民融合,就是一种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