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180716 从“半年报”看中国经济

来源:央视网2018年07月16日 20:06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这份半年报好比是一张期中成绩单,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各科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看看这些成绩代表了怎样的趋势,成绩背后存在些怎样的问题,尤其今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很多人都担心: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贸易国,中国经济会因此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的经济韧性够不够强?能不能“扛得住”?所以,今年的这份“半年报”也就更加让人期待。那么,怎么解读这份报告?主要数据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稳中向好依然是主基调。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就业扩大、通胀温和、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

备受关注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从2015年第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速已经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6.9%之间。稳健的增长曲线背后,更多的是转型路上我们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认为:“转换到了中高速,实质的追求不在于速度本身,在于速度必然往下调整,而我们要追求高质量发展,就要以结构优化来支撑一个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提高,更好满足需求的这样一个升级版的发展。”

评价中国经济,有一种说法近几年可能经常听到,那就是韧性较强。所谓经济的韧性,通俗地理解,就是抵抗风险的能力强不强。在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政策和体制是否能及时做出调整,防范经济出现大起大落。那么,怎样从这份半年报中读懂中国经济的韧性呢?首先来看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体量。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经济总量是3645亿,而2017年则超过了82万亿,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达到418961亿元,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3万7千多亿。

结构调整得如何是决定中国经济韧性的关键要素之一。从产业结构来看,今年1-6月,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4.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说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在继续巩固,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增强也进一步促进了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今年前5个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613万人,5个月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近60%。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都低于5%,五、六月份是4.8%,保持在较低水平。

贾康表示,原来我们经验上要求GDP一个新增百分点,对应100万个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而现在这个对应状态已经翻倍。这样的运行结果表明,结构优化方面,服务业在发展,草根层面、小微企业层面在发展。

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对外依存度息息相关。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进行产业改革,以实现从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过去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时候到60%甚至70%,那个时候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国际上有些国家他们一有‘病’,我们这边就跟着‘咳嗽’。但是现在中国经济主要是靠内需,外向度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不高,内需当中我们又主要是靠消费。”

消费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是我们抵御外部冲击的一大底气。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0018亿元,同比增长9.4%。

姚景源说:“我们现在有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是支撑中国经济以内需作为最根本支撑力的一个基础,所以外部撞击,撞击不了这13亿人的消费,撞击不了我们这种增长方式。”

今年以来,中国陆续采取的大幅降低各种消费品关税、在多个领域减少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也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而在上半年和消费有关的数据中我们注意到,消费升级特征明显,这也将不断创造新的投资机会,进一步扩大内需。

贾康说:“中国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它的工业化已经形成了起飞阶段,工业化后面的纵深还相当可观。而它伴随着是未来还有几亿人要从中国的农村转到城市,成为市民的城镇化。这就是一个弥合二元经济的过程里面,要不断释放需求,这个中国自己本土的市场潜力和回旋余地,是我们最基本的韧性。”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是中国经济保持韧性的重点。而在应对外部冲击时,中国经济还有一大底气,那就是我们健全的工业产业链。

姚景源介绍,联合国把工业产业分了41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现在全世界只有中国一个国家,所有的工业产业门类齐全。有一个健全的产业链,工业的产业门类齐全,抗撞击的能力就强大得多。

不过,产业链健全还远远不够。这次中美贸易摩擦就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有很多短板,比如说关键核心技术的缺乏。认清自己的薄弱环节,才能找准将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进行新旧动能转换一直是中国经济努力的方向。近日,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第17,比去年前进了5位,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20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说:“我们看到中国的情况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将创新置于经济战略的核心,这是习近平主席特别重视的。中国领导人长期以来对此都很重视,也就是确保经济向高附加值产业主导的模式转型,这又进一步引导了整个国家的努力。”

那么,在创新驱动、新动能成长方面,今年上半年我们交出的是怎样一份成绩单呢?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新登记企业265万户,同比增长12.3%。分拣机器人、无人机配售等新技术崭露头角,网络购物、平台经济等新业态高速增长,直播教学、远程医疗等新模式悄然兴起,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我们新产品新业态现在是蓬勃发展,市场主体的新陈代谢表现得比较活跃,到今年第一季度,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们注册的市场主体总量已经超过1亿户,说明微观经济细胞,活跃度是越来越高的。”

虽然核心技术还有欠缺,但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力度却不断加大。今年1-5月,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6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17331件,同比增长10.5%。

在创新驱动引领下,代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新产业正不断壮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等增速明显加快。比如,今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8.1%,工业机器人增长23.9%。

姚景源认为,今年上半年在整个工业增长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都是在两位数以上,有的行业甚至高于整个工业增长的一倍以上,比如说航空、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等等,机器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这一类产业应当说充满了生机。所以在整个工业增长当中,我们越来越多的是以创新为最重要的驱动力。

提质的同时还要增效。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不鼓?企业的收益好不好?继续用数字说话:2018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331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物价稳定。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5%,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上半年中国外贸的表现格外引人关注。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41227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出口增长4.9%;进口增长11.5%。进出口相抵,顺差9013亿元,比上年同期收窄26.7%。

那么,下半年,这场贸易摩擦是否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呢?专家认为,贸易摩擦没有赢家,短期内部分行业和人群受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但整体上来说,因为中国经济自身的韧性很强,再加上中国在对外开放上的政策等等,我们有信心抵御这场风波,并实现年初定下的经济增长目标。

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其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说盲目乐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或者是过于悲观,冲击来了就觉得我们一无是处,这都是不可取的。刚刚公布的半年报让我们通过数据了解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这是我们面对冲击的信心基础。而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短板到底都在哪里?如何有效地应对?中国经济是否能变压力为动力、转危为机?明天的节目我们将继续探讨。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8年07月16日 20:06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这份半年报好比是一张期中成绩单,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各科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看看这些成绩代表了怎样的趋势,成绩背后存在些怎样的问题,尤其今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很多人都有担心: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贸易国,中国经济会因此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的经济韧性够不够强?能不能“扛得住”?所以,今年的这份“半年报”也就更加让人期待。(《焦点访谈》 20180716 从“半年报”看中国经济)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