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2016年2月20日,《焦点访谈》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播出了一期节目——《老郑家的日子》,讲述的是甘肃环县的特困户老郑。当时,黄土高坡上几口破旧的窑洞里,住着老郑一家,老郑的妻子智力残疾,儿子上高中,女儿双目失明,生活极度贫困,家里唯一值点钱的,就是一辆花1000块钱买的二手摩托车。两年时间过去了,这两年,在“精准扶贫”政策引导下,全国许多贫困地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郑家现在日子过得好些了吗?记者再次踏上了去老郑家的路。
2016年1月,记者第一次来到老郑家,当时,老郑家吃的是沟里的苦咸水,住的是破旧的危窑,儿子上高中,妻子和女儿都是残疾,口袋里没有几个钱,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是贫困户中的特困户。老郑的妻子告诉记者,平时他们就吃洋芋棒,一天吃两顿,早上一顿,晚上一顿。
2017年“十一”长假刚过,记者再次来到庆阳环县。陇东黄土高原气温刚下过一场小雪,阳光照耀下的高原雪景尤为壮观。再次来到老郑家,过去的旧窑洞已无人居住,乡里书记告诉记者,节目播出之后不久,老郑就搬到了山坡上不远的地方。
老郑家原来的旧窑洞属于D级危房,《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以后,热心人士给他捐了两万多元,他才有了钱在山坡上搭建了两间彩钢板房。虽然条件依然十分简陋,但跟两年前相比,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
老郑卖掉了当年花1000元买的二手摩托,在政府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不但买了一台新的摩托车,还买了一头驴和几只羊。
前些年,退耕还林以后山绿了,这两年,精准脱贫以后路也通了,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老郑说,这两间房只是临时过渡用,2018年5月,他们就可以搬到对面的新房子里去住了。
这些宽敞明亮的小楼就是老郑将要搬进去的新家,一想起不久后能住进这样的楼房,老郑满心都是欢喜。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家的小院子,还有单独的卫生间、淋浴间和厨房。按老郑的话说,如果不是政府的扶贫政策好,他可能一辈子都盖不起这样的楼房。老郑说:“(这样的房子)自己掏了1万,再是政府补贴,精准扶贫一个人补助了8000元,再一个是贴息贷款。”
老郑家所在陇东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丘陵沟壑区,平地很少,70%的农民都像老郑这样分散居住在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稳定的收入,加上基础设施改造成本又高,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很难脱贫。老郑新家的这些楼是政府针对他们村里集中修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除了老郑一家,这个村还有60多户家庭也能住上新房子了。
在环县这样的山区,因地制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既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节省了扶贫工程的建设成本。搬进新家以后,老百姓一年的生活成本也要节省不少钱。两年前的环县,因为干旱,平时只能把雨水收集起来存到水窖里,缺水的时候就得肩挑驴驮车拉,不算人工,拉一方水的成本高达四五十元,成本高不说,水质也成问题。如今,环县的易地扶贫搬迁点都通了自来水,一方水才6块钱。2016年初,记者第一次来到环县的时候,还有很多羊肠小道和土路,要从县城或者乡镇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都极其不便。两年后的今天,每个村都通上了水泥路,老百姓从外面往回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或者往外销售农副产品都方便多了。李台子沟大桥正在施工,这座大桥也是全县通村道路贯通的最后一处工程。这座大桥贯通了,全县所有的村就全部通了柏油硬化路。
记者从环县交通部门了解到,这几年,环县交通状况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2012年以前,全县只有796公里的硬化道路,这几年国家加大扶贫的力度,2012年以来,全县新修的硬化道路达2000多公里,建成的里程比建国以来到2012年期间建成的三倍还要多。房子修好了,路也修通了,手里要是有点钱,这日子就好过了。
“十一”过后,地里大部分农作物已经收完了,老郑家的地里还有些土豆,收完了放在窖里准备过冬。老郑告诉记者,以前每年过日子只能指望地里那点微薄的收成,像遇到2017年这种天旱的年份,也就刚刚能填饱肚子。虽然天旱没多少收成,但好在还有退耕还林补贴和低保,比他地里一年的收成还多。
这两年,老郑的日子虽然好过点了,但基本上还是靠低保和各种政策性补贴生活,虽然说2017年收入有36000多元,政府发放的退耕还林补助和低保就有31000元,老郑一家种地和务工的收入跟两年前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如果搬到新家还找不到赚钱的路子,脱贫对老郑来说还有很长的路。
像老郑这样的家庭,属于贫困户中的特困户,也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要让老郑这样的贫困户脱贫,不仅仅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住房问题那么简单,还得让老百姓搬得出、住得稳、可致富。
在环县,每个乡镇都有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点,除了盖房子,搬迁之后还要考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更重要的是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
正在收荞麦的中年男子叫吴凤国,跟老郑同县不同乡,他是2015年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两年前他们就已经搬到了安置点居住,新家就在乡镇府边上,交通便利,环境也挺好。
据了解,这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已经建成190多户,还有200多户在建,在这里,还有很多像老吴这样的家庭,搬进新家以后,农忙时回老家种地,闲时就在附近建筑工地打些零工。在环县,乡镇的产业底子薄,大部分乡镇到现在都没有一家企业。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善了一大批困难群众的住房饮水问题,但产业怎么发展,还得靠政府的引导和规划。
在一个肉牛场的建设工地,工人们正在打井,这是政府规划的扶贫工程,也是乡里第一家正式的企业。
去年10月,记者在环县采访时,肉牛场还在建设,最近,肉牛场已经建成。老吴他们也在等待,等肉牛场发展好了,去里面上班。
在老郑他们这个搬迁点附近,也建了一个养殖场,这个养殖场离老郑的新家只有大约1公里的距离,目前大部分基础设施已经建成,老郑说,等养殖场建成投产以后,他准备种几亩玉米和苜蓿,卖给养殖场作饲料,农闲的时候就去养殖场和附近的苹果基地务工,这样一来,既可以照顾家里,还能赚到钱。
“吹个唢呐,羊养上,驴养上,还有苹果树。这好得很,喜欢得很。”老郑说。
老郑的儿子郑友虎在县城上高三,2018年就要考大学了,女儿双目失明,老郑打算让她去学学盲人按摩的手艺,日子总算有盼头了。
特困人口是扶贫攻坚的难点。像陇东黄土高原这样“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要帮助像老郑这样的特困户脱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他们搬出去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下一步怎么让他们在新家里住得稳,让他们能有事做、能有钱赚,这就需要当地进一步落实产业布局,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长远生计问题,让贫困户们不仅有脱贫的盼头,还能有致富的路径。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8年04月17日 20:08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16年2月20日,《焦点访谈》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播出了一期节目——《老郑家的日子》,讲述的是甘肃环县的特困户老郑,黄土高坡上几口破旧的窑洞里,住着老郑一家。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了,这两年在“精准扶贫”政策引导下,全国许多贫困地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郑家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了,我们栏目的记者再次踏上了去老郑家的路。(《焦点访谈》 20180417 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 老郑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