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180130 思政课:要“活”才能“火”

来源:央视网2018年01月30日 20:06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在我们大学课程设计中,有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与其说这是一门课程,不如说这是让莘莘学子们终身受益的做人学问。教育的内容包括传道授业解惑,第一位的就是传道,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播道理,正确地认识我们的这个社会和国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思政课到底应该怎么教、如何学,真正能让大学生们入耳入脑入心,也一直是高校教学的难点。最近几年,一些高校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创新。

前不久,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场特别的展览,这些既不是学生们的毕业作品,也不是名人大家的书法墨宝,而是学生的课堂作业,作业的主题是“赤子初心”。

从2011年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思政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以雕塑、绘画、染织作品来作为同学们对课程的反馈。任课教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呢?

清华大学思政课教师华表告诉记者:“(以前)每个学期期末(个别)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就感觉明显的有在网上抄袭、拷贝这样的现象。最可笑的是有一次,我看了一个学生交的作业,竟然是我PPT上的内容,于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这就反映出学生们的一个学习态度,首先来说没有重视这门课。”

因此,华表改变了授课方式,他将教学内容分为20多个专题,让美术学院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切入点进行艺术创作。果然,这样提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像这样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是清华大学思政课授课的一种改革。目前,在清华大学,7门思政课以及各学院、各专业的育人课程,全部采用的是这样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除了因材施教之外,为了让授课方式更为学生喜爱,清华大学还应用了新技术。在扫描二维码进入课堂之后,学生们可以实时在手机上看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还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出答案。这样一来,任课教师刘震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解答。如果学生有地方没有听懂,不仅可以自己在手机上做标记,还能发送自己的疑问给老师。

“就在刚刚学期末,我们在清华大学大一学生当中进行的思政课的满意度调查当中,有82.6%的学生对我们的思政课表示很满意。这说明我们思政课的改革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雯姝说。

清华大学通过改变授课方式,提升了学生们对于思政课的获得感、满意度。而在武汉大学,则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和一般的微电影不同,微电影《春到茶山》是武汉大学学生的作品,也是他们对于思政课学习内容的感悟。《春到茶山》表现的是同学们走出校园,前往湖北恩施白果树村实地考察了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情况。尽管主题并不复杂,可是在拍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这和他们想象当中的并不一样。

比如,他们一开始构想了一个镜头,同学们跟村委会养的一条狗做一些亲密动作,觉得这个镜头放上去可能会特别暖,没想到试图跟狗亲近的时候,那个狗就去咬同学们。

通过镜头的拍摄,同学们意识到要想深入到群众的生活当中,并不能仅仅走一种形式,而是要怀揣赤子之心,与群众培养感情。同学们走入一些未脱贫的农户家里边,心里受到了很大触动。

而之所以让学生利用课余生活,以微电影形式来反映自己心中的思政课,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

像武汉大学一样,很多高校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喜欢短视频、微表达的特点,也都在课余时间,鼓励大学生用新媒体、微电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感受。在教育部开展的 “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上,156所高校报送了191部微电影,作品涵盖了各门思政课程,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广泛关注的共享经济、精准扶贫、诚信、亲情等热点话题,展现了大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思想深度。

现在,在武汉大学,通过微电影、辩论赛、QQ群问答等形式,架起了学生与老师们的桥梁,让思政课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入脑入心的“兴趣课”。

在南开大学,为了发扬南开“知中国 服务中国”的育人传统,老师们不仅在思政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将思政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2017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大学生回信,信中鼓励同学们“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为广大有志青年树立了新的榜样。”这也给南开大学的学子们带来很大触动,其实,“树立身边的榜样”也正是南开大学思政课教学的一个特色,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教育、引导更多的同学,分享思政教育的收获。

杨海效是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在本科毕业后,他主动申请去西部做了一名小学教师。

在半年的支教时间里,杨海效和学生们同吃同住,这也让他对于思政课上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回来后,杨海效和同学们一起加入了学校的大学生宣讲团,把自己的经历,告诉给了更多的学生。

2017年暑假,教育部专门组织了“千校万支”思政课主题学习实践小分队开展社会实践。在学校的支持和鼓励下,南开大学的学生们自发组织了社会实践宣讲团,十九大之后又组织了十九大精神宣讲团,为了对学生们宣讲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定期进行师生对谈,了解学生需求,直面学生提出问题。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新生表示:“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无论他问题多么的尖锐,无论他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想你作为思政课教师,你应当解答。”

老师们的回答,让大学生宣讲团的成员们,在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在校同学的同时,还能总结提炼出更为精准的思想内涵。

王新生说:“这些学生宣讲团,通过跟老师的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更深刻了。他用年轻人的语言,用他们都能共同使用的语言,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他能够把这个问题讲得更好,所以我觉得可能我们这个思政课要做好,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主动参与进来。”

社会实践,让这些几乎没有吃过苦的90后学生对于爱国、担当、为民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也是南开大学加强思政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到艰苦的地方去、把自己的感悟带回来,这样良好的风尚在南开大学蔚然成风。

从优化课程内容,到丰富课余生活,再到假期进行思政课学习主题社会实践,思政教育不仅走进了学生的课堂,还走入了学生的生活,让思政课不仅是一堂课,而是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的精神指引。

教育部部长助理刘大为表示:“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意,有滋有味,多种形式的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来得更实在,更有效果。”

思政课,关系到如何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要想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内容供给、勇于改革创新。就像节目中的这些做法,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实践,才能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8年01月30日 20:06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在我们大学课程设计中,有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与其说这是一门课程,不如说这是让莘莘学子终身受益的做人学问。教育的内容包括传道授业解惑,第一位的就是传道,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播道理,正确地认识我们的这个社会和国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思政课到底应该怎么教、如何学,真正能让大学生们入耳入脑入心,也一直是高校教学的难点。最近几年,一些高校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创新。(《焦点访谈》 20180130 思政课:要“活”才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