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2016年6月23日,江苏盐城阜宁县遭受了17级龙卷风,造成了近100人死亡,22个村庄受损严重。风灾过后,当地政府反思导致重大伤亡的原因,除了风力大,主要还是因为农村的住房质量太差。风灾前阜宁农村的房子,很简陋,也不够结实。风灾是灾难,同时也是一个契机,痛定思痛,当地政府启动了一项康居工程,要彻底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
中午12点多,盐城市阜宁县东沟镇的几个干部还在忙着走村串户,镇里的康居工程集中居住点第三期已经开工,但还有村民住在自己的危旧房屋里不愿退出来,镇里的干部决定再去做做这些村民的工作,他们先到了村民魏寿余家里。
康居工程是2016年“6·23”风灾后,县里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的集中居住点。魏寿余家的房是上世纪90年代盖的,在之前的房屋评估中,被评为C级危房,已经不太适合再居住,但魏寿余对搬迁一直有想法,所以至今没签意向书。他说:“我的房子拆不到钱,就想上面多补点。人家南边像我这房子,一拆还能赚钱。”
镇里的干部说:“这个我向你解释一下,他那个是商品开发,我们这个是康居工程。”并且告诉他,他的房子遇到刮大风下大雨很危险。
经过耐心的解释,魏寿余的口气总算松了下来,他又提出了一些顾虑,担心没有菜园地,没有打谷晒场。干部们解释说,在设计方案的时候都考虑到了,康居工程都有菜园地,自由种植。村里还浇筑了一个500平方打谷晒场的地方,并且专门设计了农机具的停车位。
听到这里,魏寿余当场就签了意向书。从魏寿余家里出来,工作组又去了村民魏仁强家,这次似乎没那么顺利。魏仁强觉得自己家的房子装修好了,搬迁有点吃亏。阜宁县东沟镇村镇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姜军说:“实际上你这个房子就是外围用水泥粉刷一下,它的性质还是C级房屋,C级房屋还是不抗震的。”魏仁强表示再考虑考虑。
想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是件好事,但把好事办好,不是件容易的事,给村民做工作,是康居工程启动以来村镇一级干部最重要的工作。“6·23”风灾让阜宁损失惨重,风灾发生后,阜宁县对全县22.5万户农房逐一进行登记评估,并给房屋定级,经排查,危房比例高达35.47%。基于这样的调查,风灾57天后,阜宁就下发了建设康居工程的文件。
阜宁有72万农民,22.5万户农户,要解决这些人的居住问题,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让这个工程可持续,又不增加政府和农民的负担,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
目前的居住形式不仅造成土地的浪费,而且有很多农户虽已搬到县城多年,留在村里的房子早就破烂不堪,不能住人,但因为没有好的交易途径,只能扔在那里不管。土地产生不了效益,同时也影响农村的环境。
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表示:“为什么不可以把农民的宅基地,把他的权益能够得到一个显性化?我们把大宅基地换成小宅基地,把置换出来的,多出来的这块地, 通过它的增值来用于农民集中居住,用于他居住质量的改善,这样倒是一个非常好的路径。当时没有一下子全部推开,在没有受灾的3个镇,先行试点,在3个镇做了7个试点。然后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全面推开。”
在阜宁农村,原来宅基地每户约0.6亩,搬到康居工程后每户约占0.3亩,不仅能节约出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能让原来分散的土地实现集中连片,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样的构想很好,想实现,村民自愿搬出原来的宅基地是前提。
阜宁县东沟镇东方康居工程示范点的村民魏克龙这几天正忙着买装修的材料,一个多月前一拿到新房的钥匙,他就马上开始了装修。
老魏带着记者转了一圈,看得出来,他对康居工程的新房很满意。可当初镇里来他家宣传康居工程的时候,他的态度可不是很积极。
“人字头瓦屋面,猪圈厕所盖在前”是阜宁农村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虽然老房子的居住环境很差,但老魏已经在那个房子里住了40多年,不舍得离开。工作组给他介绍完情况留下了图纸,第二次上门,工作组给他算了算经济账。
当时镇里的第一批房还没盖,盖成什么样、质量怎么样都是未知,老魏对政府说的那些补助是否能兑现也心存疑虑。就在他观望的时候,康居工程第一期开工了。
扎实的质量、规范的程序,还有村民对工程细节提建议当监理参与到多个工序,看到这些,老魏才彻底放了心。老魏告诉记者,他的房子有140平米,自己出3万多元,政府补助了8万元。
用老魏的话说,康居工程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住进最好的房。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只做引导和解释,负责解决村民的困难,至于老百姓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退出后的选择,选什么房型等所有的过程都尊重村民的自愿原则。
阜宁县原计划每年完成4000户的宅基地退出工作,由于工作得当,实际退出的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想。阜宁县国土局局长丁红军说:“目前,我们全县退出24000多户,预计可以形成耕地9000亩。2018年现在有意愿退出的户就有2万多户。”
阜宁是农业大县,对于农村退出的宅基地怎么使用,政府早有打算,要打好农业这张牌。这些农村宅基地退出后,政府对其进行平整复垦,变成耕地。截至目前,阜宁县宅基地有偿退出净增耕地7762.14亩。这些耕地,一部分为保住全省耕地红线作为补充耕地进行交易,另一部分则通过增减挂钩的方式与苏南缺地的地区进行置换。
“我们总共耕地占补平衡,我们(补充耕地)交易了4735亩,我们增减挂钩这个指标,交易了600亩,总共的交易金额是18.1个亿,完全可以支撑我们这个康居工程。”丁红军表示。
在阜宁,宅基地的退出实现了多赢的局面。镇里拿到了新增耕地的补贴,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村里则增加了集体积累。
康居工程的资金有了来源,复垦的耕地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益,直接影响到村民们以后的生活。
顾云岭说:“农民实现集中居住以后,我们土地把它进行一个平整,把宅基地进行一个复垦,然后在边上。成片成片的土地,我们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就有了基础,农业的产出会大幅提升。这样农民,除了有了土地承包金的收入以外,他然后到农场里面来务工,会有工资性的收入。”
在阜宁,很多康居点的周围有大棚和工厂,政府通过政策的激励,引导一些产业向康居点周围集中,让生活在这儿的人,能够就近灵活就业。能安居、能乐业,才能把人留住,把青壮年留住,而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
这个周末,在无锡打工的王自强回到了阜宁卢蒲镇的老家,因为家里要搬新房了。搬完家,他也打算不走了。
留住王自强的,不只是比以前好许多的居住环境,主要还是家门口的就业环境变了。王自强说:“现在我们镇里面这边有一个工业园区,引进了很多外地的企业进来,也包括一些知名企业,所以这次去找工作很顺利。过去一谈一聊,没到一个小时,这个事情就敲定了。”
这次回来,王自强和爱人都在家附近的产业园找到了工作,职位、收入和在无锡差不多,但回家就业能照顾老人,还省了很多支出。
王自强即将工作的这家企业,工人基本都来自芦蒲镇,政府通过优惠政策把企业引进来,引导当地的村民就业,同时政府也会与企业沟通在工作中照顾村民的实际需要。
据阜宁县统计,康居工程启动以来,已建康居工程集中居住点98个,吸引1523人返乡就业,带动农村就业12510人。
阜宁农村的康居工程,缘起于为农民改善居住条件,但实际的成果却远远不止让农民住上更好更结实更安全的房子。乡村的面貌要改观,硬件设施的提升当然是必须的,但还不够。产业发展了、人丁兴旺了,让农民安居又乐业,乡村才能可持续振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统筹考虑,调动各种要素,进行创新改革,让池子里的水活起来。下一步阜宁将把土地经营权的改革作为一个重点,让土地生产力得到最大释放,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8年01月27日 20:0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16年6月23日,江苏盐城阜宁县遭受了17级龙卷风,造成了近100人死亡,22个村庄受损严重。风灾过后,当地政府反思导致重大伤亡的原因,除了风力大,主要还是因为农村的住房质量太差。风灾前阜宁农村的房子很简陋,也不够结实。风灾是灾难,同时也是一个契机,当地政府启动了一项康居工程,彻底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焦点访谈》 20180127 新时代怎么干 灾后重建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