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180117 以文化人 成风化俗

来源:央视网2018年01月17日 20:12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对于居住在偏远农村的群众来说,文化娱乐生活相对比较单调,很多都只能看看电视打打牌,如果哪天村里来了个演出队,那绝对是件大事儿。现在农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了,怎样让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这就需要基层的文化单位提供更接地气的文化产品。现在全国各地有很多不同的尝试,昨天,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名单出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几家先进文化单位,他们是怎么服务好基层百姓的。

这些正在排练的人并非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北京房山区的社区群众,虽然仅仅排练了两周,但这个节目已经有模有样了。

每年,房山区都有一台名叫《百姓大联欢》的晚会,晚会的全部节目都由房山老百姓自己创作编排演出,《百姓大联欢》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年,房山人把它叫做房山的春晚。今年演出的这些演员当中,很多都是在房山文化馆学习的学员。

张淑芳今年71岁了,通过网上预约,她每周都会到房山文化馆来学习声乐。而这样的学习,都是免费的。房山文化馆开办了声乐、舞蹈、绘画、钢琴等课程,老百姓可以在手机和网上进行预约,到这里来免费学习。

北京市房山区文化馆学员邓小兰告诉记者:“以前只是喜欢跳广场舞,自从咱们文化馆提供了这个平台以后,还请了专业的舞蹈老师给我们指导以后,我的舞技突飞猛长,现在回到社区以后,都觉得我的舞蹈跳得特别有韵味,多亏我们文化馆提供了这个平台。”

在城里,人们可以很轻松地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但对偏远山区的群众来说,别说年纪自己的春晚,要看上一场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送戏下乡就成了农村老百姓最期盼的事。

虽然2018年的1月刚刚过半,但是今年湖南攸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送戏下乡的场数已经达到了18场。1月14日,湖南攸县的花鼓戏演员又出发了。一辆演员专用中巴车,一辆流动舞台车,就这样穿梭行驶在湖南东部的山区里。

攸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前身是攸县花鼓戏剧团,已经有60年的历史。近年来,他们年均下乡200天以上,每年演出350场左右,足迹遍及攸县每个村落,送戏甚至都送到了毗邻的江西。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车子抵达了这次演出的目的地,攸县新市镇丁家垅村。这时,演员们的午饭也已经准备就绪。

湖南省攸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刘忠介绍:“都是吃盒饭,我们到一个村里面去,我们开始通知村里面,到一个农户家里帮我们准备一些盒饭,标准是10块一个盒饭。我们一般送戏下乡,我们就搞一个‘裸送’,就是说我不要你的钱,我不吃你的饭,你就帮我搞点电,把电搞好,把安全搞好就可以了。”

草草地吃完盒饭,演员和剧团的工作人员开始忙活起来。在化妆的间隙,记者找到了演员老杨,他早早地就做好了准备工作,等待上场。老杨告诉记者,从1981年进入花鼓戏团,37年时间,剧团的大小演出他几乎一场都没有落下。

虽然条件艰苦,但为了把欢乐带给大家,演员们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打开货箱,流动舞台车就变身成了演出的阵地。车厢展开,音乐响起,村民们听到声音,早早地搬来板凳,想寻找一个最佳的观看位置。

台上演员演得卖力,台下观众看得起劲。但是细细观察不难看出,这些观众呈现出明显的两头化的特征。一老一小正是送戏下乡的主要受众。这种传统的戏曲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特别是像花鼓戏这样的地方戏曲,对于当地的农村老人来说更容易接受。

近年来,攸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方面,一线演出也都向基层倾斜。

“我们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这个方式,跟他们下达年度任务,必须保证每一年300场的基本任务。”湖南省攸县文体广新局局长文志辉说。

一方面要保证演出,一方面也鼓励原创。在下基层的演出中,剧团不仅收获了观众的掌声,也获得了创作的灵感。2016年,通过农村采风,剧团以本地农村一个真实的故事为素材,创排了花鼓戏《一辈传一辈》。这部取材于农民生活的花鼓戏,不仅在当地广受好评,更是一路向北唱到了北京的梅兰芳大剧院里。

服务农民、服务基层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真正把心沉下去。不光要送戏下乡,还要想办法把戏留在乡下。不光要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要把党的好政策和好声音传下去。北京平谷区的绿谷胜利艺术团就是这样一支扎根在农民中间的艺术团。

报幕的人叫赵淑艳,很多村民都亲切地叫她赵团长,去年,她带领绿谷胜利艺术团在平谷演出近500场,艺术团的演员都成了村民眼里的明星。

虽然当天的气温只有零度,但是村民们的热情依然不减。有了乡亲们的支持,演员们的演出也更加卖力。

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松棚村村民谭春梅说:“你看这么冷的天,观众你看他走吗?他根本都不走。都是老是鼓掌,你看我的手都鼓红了,真的是爱看他们的节目。”

演出的场次多了,演员和老乡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北京绿谷胜利艺术团演员岳鑫告诉记者:“有一次演出的时候,天就下起雨来了,当时很多父老乡亲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下雨了,扭头就走了,我们本以为他们就是走了,其实人家是回去拿伞去了,拿伞又回来了,甚至我们有一个演员在台上唱歌的时候,有一个老太太上去,就给演员打伞去了,那一刻真的是特别特别感动。”

两年前,刘建凤还是坐在台下的观众,因为被艺术团风里来雨里去的精神所感动,她主动申请加入到这个集体中。她说:“这个团所有演员们感染了我,这种精神感染了我,每次都下乡演出慰问,这些老百姓都很热心,这种演出我应该多多参加。”

北京市平谷区平谷镇宣传部长王井全表示:“全是扎根在咱们的农村,扎根在咱们的重点工作当中。通过自己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对百姓的热爱。有一些重点工作,需要我们把一些政策向老百姓,通过一种非常新颖的形式,或者是活泼的形式推广的时候,我们就会跟绿谷艺术团合作。”

岳鑫说:“把这个政策、一些新闻编成故事,编成戏、编成歌、编成小品甚至编成三句半甚至快板,就是很多形式都可以去传播,在不知不觉中大家把政策什么的就学习到了。”

在这次“服务农民 服务基层”的评选中,总共有七大类327家文化单位获奖,这里面有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也有83岁老人创办的农民书屋,还有服务于山乡百姓的电视台。它们都很受农民欢迎,也都给农民的文化生活增加了许多亮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含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包含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解决了吃穿住行这些基本问题后,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文化生活是不是丰富。提供更多这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能让农村群众的生活更有精气神和幸福感。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8年01月17日 20:12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对于居住在偏远农村的群众来说,文化娱乐生活相对比较单调,很多都只能看看电视打打牌,如果哪天村里来了个演出队,那绝对是件大事儿。现在农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了,怎样让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这就需要基层的文化单位提供更接地气的文化产品。现在全国各地有很多不同的尝试,不久前,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名单出炉。今天的节目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几家先进文化单位,他们是怎么服务好基层百姓的。(《焦点访谈》 20180117 以文化人 成风化俗)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