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这是一个暖心感人的瞬间。2017年11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拉着一位白发苍苍的全国道德模范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旁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合影时的感人一幕。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来认识这位老人家。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47年前的今天,正是他亲手把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送下了水。然而,在长达几十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是绝密的,不为外界所知。
黄旭华今年已经93岁高龄了,还没有退休,担任着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的职务,每天上午坚持工作半天。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说:“从1958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为止,没有离开核潜艇工作的就是我一个人,这一点我自豪。”
在当今世界,核潜艇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最为倚重的战略核打击力量之一。1954年,美国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紧接着,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也下水。核潜艇的出现,不仅把一个国家的战略防御推向了远海,并且能够以其强大的机动性和隐蔽性发起核反击。当时有这样一个说法来描述核潜艇的续航能力: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潜艇航行6万海里,如果用柴油作燃料,则需近百节火车皮的柴油。
“一旦战争降临,在核进攻之下,怎么样保存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核潜艇的长时间埋伏。如果它向我们进行核进攻,那么中国有能力可以核报复。”黄旭华说。
1958年,中国核潜艇工程立项上马。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的黄旭华,被选中参加中国核潜艇的研制。
研制核潜艇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重大系统工程,直接涉及水下航海技术、水下机动核电技术、导弹兵器装备等众多领域。然而,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没有高精尖的设备,也没有人才,并且最大的困难是谁也不知道核潜艇长什么样。
黄旭华告诉记者:“有关核潜艇的技术参考资料我们国家是空白的。再一个国外对我们严密封锁,不可能有专家来指导我们。”
没有条件怎么办?作为总体研制的负责人,黄旭华提出,要骑驴找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黄旭华他们首先要做的是,像大海捞针一样,从国外保密控制极其严格的报刊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
黄旭华说:“我们要求我们的同志,每个人带‘三面镜子’出去找。第一面带‘放大镜’,扩大视野去找;第二面‘显微镜’,把它显大;第三面‘照妖镜’,因为国外的资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一些是有意的诈骗,要用‘照妖镜’加以辨别。”
幸运的是,一天,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黄旭华他们如获至宝。通过拆解,他们兴奋地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经过认真分析,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任何一个尖端技术,包括美国的核潜艇,包括美国的导弹,都是在常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说我们找到了攻克尖端技术的一个捷径——要在常规基础上搞出来,而不是样样搞新。”
中国的核潜艇选择什么样的外型,这是研制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外型是水滴型,因为水滴型摩擦阻力最小。美国在研制核潜艇时,谨慎地选择了三步走:先采用常规艇型加核动力,再经过水滴艇型加常规动力,两步都成功后,才结合研制成水滴型核潜艇。而黄旭华他们在经过大量艰苦试验取得了丰富的数据之后,决定一步到位,直接瞄准适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型方案。
一艘核潜艇重达几千吨,里面的设备、管线数以万计,成千上万的核心数据都需要精确计算。然而,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很多复杂的计算,用的是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盘。在黄老的办公室,他还保存有一把老算盘。
黄旭华说,当时他们分两组或者三组同时计算,如果计算结果都一样了,就证明大家没什么错。如果打错了结果不一样,就从头再来,一直要坚持到两个组或者三个组打的结果都一样。
经过12年的艰苦奋斗,其中还经历了工程下马又重新上马的波折,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中国人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研制出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然而,对于黄旭华他们来说,核潜艇下水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来验证核潜艇的可靠性。其中,最具风险的就是极限深潜试验,这是核潜艇形成战斗力的关键。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1988年4月,中国的核潜艇迎来了第一次极限深潜试验,这对核潜艇和所有参试人员来说,都将是一次生死考验。在极限深度,一个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水压将达一吨多,任何一条焊缝,任何一条管道,任何一个阀门,如果承受不住海水的压力,都会造成艇毁人亡。
黄旭华回忆,当时参试人员思想有些活动。有些人给家里写了遗书,更多人在宿舍哼起《血染的风采》,弥漫着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那个气氛。为了让大家的精神振奋起来,黄旭华决定亲自上,和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试验。
在远赴南海进行极限深潜试验出发前,黄旭华决定把自己的选择告诉妻子。他的妻子也在七一九研究所工作,她对黄旭华说:“你是总师,你应该下去,不然这队伍万一出什么事情,你负责不了。”
经过4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深潜试验,当深度仪的指示针指向极限深度时,核潜艇经受住了考验,试验成功,新纪录诞生了!潜艇里的官兵都沸腾起来。黄旭华因此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中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在黄旭华等人的不懈努力下,1988年9月,中国导弹核潜艇成功水下发射潜地导弹,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真正拥有第二次海基核打击、核威慑战略力量的国家。年过花甲的黄旭华激动不已,为了这一刻,他已经隐姓埋名了30年。
黄旭华说:“开始工作时,我们的书记提了要求,叫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能像其他科学家一样有成果赶快发表,你们搞出的成果只有党和国家承认,在社会上你们是隐姓埋名,永远不出名。”
在为国打造重器而隐姓埋名的日子里,黄旭华需要承受很多不能言说的孤寂和痛苦。30多年他没有回过广东老家,父亲和二哥去世,他都不能见最后一面,八个兄弟姐妹对他都有怨言。黄旭华说:“父亲到去世的时候只晓得他儿子在北京,只晓得信箱号码,不晓得其它。”
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上刊发了一篇报告文学,黄旭华30年不回家不顾家的谜底才终于揭开。看了儿子寄来的杂志,已经90多岁的母亲热泪盈眶,立即找来其他子女,郑重交代大家,要谅解黄旭华。
随着解密期的到来,黄旭华终于能和家人团聚,也一步步走进了公众的视野。1994年,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2016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游弋深海40多年后光荣退役,但它的总设计师却仍在“服役”。现在,每天早上起床后,黄老都要打一会太极拳,然后准时来到办公室上班,他说他要给年青一代的科研设计人员当好啦啦队。
黄旭华说:“党如果要求我把血一次流光,没有意见,党如果要求我的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一直流光为止,我黄旭华能够做到,毫无疑问。今天如果组织上没有叫我退休,那我一直坚持工作,做到我不能做为止。”
为了核潜艇这个绝密工程,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30年没有回过老家。有人问黄老,怎么理解忠孝不能两全。黄老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面对“中国核潜艇之父”这个称呼,黄老说,他不承认也不敢当,他只是千千万万隐姓埋名的核潜艇工程研制团队的一份子。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7年12月26日 20:0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17年11月17号,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拉着一位白发苍苍的全国道德模范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旁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合影时的感人一幕。今天的节目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认识这位老人家。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47年前的今天,正是他亲手把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送下了水。然而,在长达几十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是绝密的,不为外界所知。(《焦点访谈》 20171226 黄旭华:“深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