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衣食住行,行是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每个人出行,无论是步行、骑车还是开车,都需要合理地使用公共道路,这是我们的合法权利,包括道路通行权、合法的停放权利等等,这些权利受《道路交通安全法》保护。随着道路上交通参与者越来越多、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也发生了很多冲突和矛盾,究其根源,其实就是一部分人侵犯了另一部分人的权利。
无论行人、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驾驶者都有自己的道路通行权,它是法律赋予每个人的出行权利。红灯停绿灯行,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道路通行权常识。
道路通行权被侵犯,可能是最容易发生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行为。首先看看大家熟悉的“红灯停绿灯行”。在北京的一个十字路口,斑马线上的红绿灯显示的是红灯,行人必须停下来,但事实却并不如此。
凑齐一拨过马路,完全无视红绿灯,不仅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而且机动车的道路通行权也被严重侵犯。
那么反过来,如果斑马线上亮起绿灯,行人是不是就可以放心过马路了呢?记者在一个十字路口观察了10分钟,没有一辆汽车主动停下来为行人让路,而是你争我抢。虽然我国交通法规定,红灯亮时机动车可以右转弯,但前提是在不妨碍行人通行的情况下,才可以通行。但在实际中,却很少有司机会遵守。
如果相互礼让会怎样呢?这是几个月前网上很火的一些视频,很普通,却感动了很多人。其实,尊重道路通行权不仅仅是文明之举,更是守法的表现。那么什么是道路通行权呢?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介绍:“把这个车道划分成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这样实际上在分配路权的时候,机动车道就是给机动车使用权的,人行道就是给行人的,非机动车道就是给非机动车的,这个就构成道路交通安全法上的路权。”
简单讲,道路通行权就是上路的权利,确保大家能各行其道。由于公众对道路通行权的法律性质缺乏了解,所以违法的现象比比皆是。行人闯红灯是违法,机动车不避让行人更是违法,只不过大家早已习以为常。记者以一个骑车人的身份在北京通州区早晚高峰时段连续体验了几天。
没骑几米,记者就被逆行的车辆逼停,接下各种逆行就更多了,甚至还有一位小朋友也在骑车逆行。虽然他们都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但逆行却侵犯了其他正常骑行人的通行权。再看看乱停车,这些车停在非机动车道上,把骑车的人逼到了机动车道上,反过来这些人又侵犯了其它正常行驶的机动车;而有的骑车人干脆把车骑上了人行道,在人群中穿行,又侵犯了行人的通行权。
在一个小区门口,记者看到的景象就更加令人吃惊了。在一个从主路进入辅路的入口,为了抄近道,逆行的车一辆接着一辆。在另外一个路口,机动车在人群之间野蛮掉头。人行道被附近的汽修店占据,行人只能到非机动车道上走路。
到了傍晚,乱停车现象更为严重。在有明显禁停标志的地方,却沿途停满了车,骑车人只能到机动车道上骑行。再往前,记者偶遇了一场车祸,一名买菜回来的老人逆行骑车,结果被汽车撞倒。
观察发现,逆行、乱停车、闯红灯、不避让、占道通行是侵犯道路通行权最突出的五个问题。事实上,这些现象并非北京独有,在全国都十分普遍。
交通事故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有的仅仅是图省事,抄近道,结果酿成悲剧。一次看似随意的行为,成为永远的伤痛。为什么侵犯道路通行权的现象会频频发生呢?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刘东波副所长表示:“根本原因就是交通参与者的行为素质、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要和现在城市交通出行环境匹配;第二个方面,在硬件设施上还有很多缺憾的地方;第三个方面,我们的一些组织管理、一些措施,包括执法的力度,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精细的事情我们可以去做。”
道路通行权被侵犯在许多地方都是一个顽疾,因为它涉及许多方面,有一方面做得不好,就会出现问题。尽管如此,各地也在动脑筋想对策。北京万寿庄路周围都是老旧小区,车位不足,乱停车问题很多,这种情况在北京很普遍。
北京市海淀交通支队公主坟大队长韩德国告诉记者:“每家都拥有一两辆机动车了,这样路段停车资源就紧张了。当时附近居民为了把自己车停这儿,就把车斜着停,包括便道上面。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万寿庄地区管委会,经过前期调研,缺口应该是在200辆车左右。这样我们又在周边找了一些停车资源,这个效果就非常明显,这个拥堵就没有了。”
在天津,天津交管局对于乱停车采取了高科技手段。利用多摄像头监控设备,可以随时拍摄乱停放的汽车,甚至还动用了无人机对拥堵路段进行航拍,最大限度地解决警务效能,对相应的路段进行快速治理,减少车辆对交通的影响。
在杭州,机动车不礼让过街行人将被扣3分,罚100元。杭州市公安局交警局滨江大队长河中队中队长罗海华介绍,这套系统滨江区现在已经装了11套,以某个路口为例,刚启用的时候,每天抓拍100到150起的未礼让行为,一个月之后,每天也就拍到十多起。
在长春,交警采用了伴随式的安全教育。交警陪同驾驶员一同出行,随时纠正驾驶员的行为。
无论是北京、天津、杭州还是长春,各地因地制宜采取的许多办法,已经逐步产生积极效果,但是专家表示还要继续精细化,深挖潜力,为此专家也给出建议。
张柱庭表示:“首先还是要增加供给。造成路权冲突很大原因是我们供给不足,所以在可能的条件下,还是要大量搞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个方面就是由于城市土地有限,就要注意一下挖潜,比如像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小汽车出行,这无疑是减少路权冲突治本之策;第三个就是,交通参与人要尊重他人的路权,尊重法律,不能随意做侵犯他人路权的事。”
在国外,为解决道路通行权问题,也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在德国,人们拥有健全的规则、高度文明的出行习惯,同时,违法成本很高。如闯红灯,罚款近2000元人民币,而且还将影响个人信用评级,甚至可能会丢掉工作。在英国,在自行车道停车,车主将被罚1100多元人民币,或被拖走。在荷兰,自行车道都是红色,用隔离带隔离,各种标示也十分清晰。
专家呼吁要加大执法力度。
张柱庭认为:“(外国)第一立法是非常严厉,我们像非机动车违反交通法规,罚款就5块钱10块钱,但是其他国家很少出现行人违反交通法规罚一美元这种水平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立法惩戒力度是不够的;第二就是执法比我们要严厉;第三个就是,下一步应该在交通文化上面下点力气,在中小学的时候就应该再深化一些,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路权,这一些应该有所体现。”
交通安全的基本准则就是,遵守规章,各行其道。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互相尊重各自的权利。我规规矩矩地走我的道,享有我的权利,同时我也尊重别的“用路人”的权利。不好好开车、不好好停车、不好好走路、大摇大摆闯红灯,其实都是在侵犯他人的权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国机动车总量达3.06亿辆,其中汽车2.12亿辆。此外还有大量的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共享单车。车多人多,道路有限,如何让交通有序文明?别忘了,尊重他人权益,遵守交通法规。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7年12月02日 20:0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衣食住行,行是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每个人出行,无论是步行、骑车还是开车,都需要合理地使用公共道路,这是我们的合法权利,这些权利受《道路交通安全法》保护。随着道路上交通参与者越来越多、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也发生了很多冲突和矛盾,究其根源,其实就是一部分人侵犯了另一部分人的权利。 (《焦点访谈》 20171202 各行其道 守法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