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成就时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这五年,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创新工厂”。从FAST射电望远镜到量子通信,从载人航天、探月、大飞机、蛟龙、超算等重大科技成果,到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重大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归根结底离不开两个字:创新。那么,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如何创新发展呢?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基础研究的价值就在它的长远性和战略性里面,如果看不到这一点的话,一个国家看不到这一点,这个国家就不会有前途,一个企业看不到这一点,这个企业也不会有前途。就是说,我们更多地要成为国际技术、标准、规则的制定者”,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
年逾八旬的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是我国超声电机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我国自行研发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上就装配有赵淳生研发的超声电机。这个体重只有46克的超小电机,用作红外成像光谱仪的驱动与控制,光谱仪通过对光信息的抓取、分析,就可以可测知月球表面有何种物质。“我们是全世界把超声电机用到外星球上去的第二个国家,美国用到火星探测仪上,我们用到月亮上去”,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说。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有了指引方向,立足专业,赵院士和他的团队将更加努力为航天强国提供技术支撑。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应用性基础研究是我们真正走向科技强国最为关键的一步,走向创新型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为关键的一步”。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现在我们要追求先发优势和先发引领,我们现在要讲长板效应。长板效应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基础研究,打造我们国家厚实的科技创新能力,把这个基础研究的板把它延长带动其他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这是这些创新的源头,把这个长板打得越长,它的带动能力、供给能力就越强,我们的技术源头就越多,那么我们的产业提升的空间就越大”。
关于基础研究,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应用”两个字,并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现在,“云计算”可以说是互联网领域最为热门的技术之一,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把自己的信息储存在“云”上,可以说,“云”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基础设施,但是,这个如今应用广泛的技术,在最初起步时,却备受质疑。“八年前,外面很多专家学者,甚至我们公司内部的人,都不太看好这个项目”,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建锋说。
外部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云”是什么?有什么用?是不是纯粹玩概念?而在企业内部,核心问题是,项目怎么赚钱?多长时间能赚钱?据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院党委书记穆荣平介绍,以前企业需要的是相对短平快的技术,最好今年投入今年就能收回投资,很少关注三年以上的技术。
历时八年时间,如今“阿里云”已经位列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第三位。
越来越认识到应用基础技术研究作用的阿里巴巴,今年10月11日做出决定,在三年内投入1000亿人民币,用于涵盖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的研究。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加强基础研究,是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大任务,也是一个亮点。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亮点,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以后才能提出来的,我们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今年,人工智能被列入“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启动的“深度学习国家工程实验室”揭牌,现在,我国的人工智能水平,已经从跟跑到了与世界水平基本同步,甚至具备了独特的优势。
十九大报告专门强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这个导向,让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林元庆坚信,接下来,人工智能将为中国带来一场网络信息时代的“智能”升级。他说,到2030年,应该我们中国很多产业,已经实现非常好的人工智能升级。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先进技术就不能局限于实验室,对很多科技工作者来说,如何把技术变产品,再变成商品,是个不小的困扰。十九大代表、中北大学教授薛晨阳,在党代表通道接受公开采访时,就坦言研究人员存在的两大壁垒:“第一,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非常关注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这些技术如何为人民生活服务;第二,市场推广不是科研人员的强项,所以科研人员没有主动去做”。
辛鸣也认为:“确确实实,今天中国社会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间,客观存在目前产、学、研这种结合不够紧密,企业只管生产产品,科研院所只管搞研究,关起门看兴趣,学校自己该怎么培养就怎么培养,完全不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科研院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目前我们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有堵点,还有盲点,还有障碍,就是要通过改革把产学研能够融合在一起,深度融合”。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它肯定会引领着我们未来的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去深化这种产学研的结合的具体的方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说。
这里是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赵亮团队原来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支机器人技术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1岁。2014年,这支团队到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这里拿到投资和支持,技术变成了产品,又转化为商品。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副总裁蔡德章说:“我们为孵化项目提供整个孵化链条上的服务和全要素的服务,包括技术服务,配套技术服务,生产服务,营销服务,投融资和法务商务的服务。帮助技术尽快转化为产品,产品尽快转化为商品,也促进技术团队尽快成长为商务团队”。
产、研、学有机结合,三年多来,赵亮团队转化的技术有十多项,销售额已经达到6000万。而类似赵亮团队,三年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已经孵化出了40多个。
对产、学、研深度融合带来的好处,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王岩和他所在的科室有更深的体会。这里每年接待的患骨关节疾病的患者达到数万人,很多患者需要人工关节的置换,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人工关节基本上全是进口的,它太贵,而且知识产权完全是在别人手里,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如今,我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关节价格只有进口关节的一半,使用率已经占到了市场的百分之五十,王岩和他的团队期待产学研融合的步子走得更快,使更多患者获益,在中国医学科学领域,在国际上进行创新引领。
今年9月,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持续产生,国务院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提出到2020年,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要基本建立,2025年,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全面建成。
李萌说:“总书记提出来,我们2020年要进入创新性国家的行列,实际上只有三年的时间。创新性国家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不是说我哪一项好,哪一个局部好,我就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它需要我们全方位努力。十九大报告特别是在建设创新性国家这一段里面的一些部署,为我们今后科技工作、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是一个基本的遵循”。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内,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一剂“良药”;对外,是中国参与角逐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砝码”。十九大报告凝练出清晰目标,为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也赋予科技界和企业界重要使命。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特别提到了倡导创新文化,换言之,创新不仅仅是更多科研成果的创造和转化,还包括制度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氛围的形成。全社会都来鼓励创新、扶持创新、保护创新,才是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7年10月29日 21:1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成就时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这五年,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从“从无到有”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创新工厂”。从FAST射电望远镜到量子通信,从载人航天、探月、大飞机、蛟龙、超算等重大科技成果,到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重大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归根结底离不开两个字:创新。(《焦点访谈》 20171029 新时代 新征程:创新 更快更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