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70813 教育扶贫在行动:十年支教路 两千同路人(下)

来源:央视网2017年08月13日 23:36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财经讯)昨天,我们报道了一个叫做滇西北支教团的公益组织,他们自愿报名、不计报酬、行走在高山峻岭中,为偏远山区的孩子送去知识、和爱心。今年暑假,滇西北支教团开办了一个夏令营,组织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大山里的孩子们开展拓展训练。这对山里的孩子可是一件新鲜事,孩子们会喜欢吗?

支教从一腔热血的激情变成难以割舍的感情

经过七个多小时的颠簸山路,滇西北支教团终于到达了位于宁蒗县大山深处的马龙潭完小。听说支教团要来,孩子们和很多村民早早地就从家里来到学校侯着了。

唐佳佳是这次活动的领队之一,她上个学年在马龙潭完小支教,成了这里的孩子王,一下车,她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了。活泼热情的孩子们一路上跟他们招手,滇西北支教团志愿者既惊喜,又震撼,有的志愿者差点落泪。
 
这是滇西北支教团组建十年以来最为年轻的一批志愿者,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从未到过这样偏远的山村。孩子和村民们热情而渴望的眼神,让他们也对第二天的夏令营充满了期待。

一大早,闵德诏就和其它志愿者一起为了今天的夏令营活动布置场地。他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小伙子,对于支教的效果,一直抱着审慎的态度,这次他更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得出结论。昨晚他为了备课,和领队交流到半夜,收获不少。但昨晚睡得不太好,蚊虫多,天热,第一次睡睡袋还不是很适应。

滇西北支教团志愿者闵德诏:教育要慢慢改变,对于支教原来是审视这件事,现在慢慢地有点认可,只是这方面还有些问题,比如支教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像是我们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是一些细节。还有很多问题慢慢都在变好还是,接下来这几天再观察再思考。

村子里的电很弱,没法给攀岩墙和海洋池充气,只能让老师不断的去村委会协调。很快,去村委员协调的杨老师带回消息说,他们这边的变压器坏了,但是村子另外一边的变压器能用,热心的村民愿意让支教团把线接到自己家里去,志愿者们松了一口气,不过从操场到村民家里约摸有两百米的距离,眼看孩子们陆陆续续来到学校,他们抓紧时间布置场地。
 
在场地布置好之前,支教团给孩子们安排了一节作文课,一节英语课。作文课的老师是唐佳佳,暑假还能见到老师,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致很高。在门外准备英语课的闵德诏不由得有些紧张。为了准备这堂课,他昨晚一直在向负责教研的付海亮老师请教,最终把原定的讲授内容从美术变成了和夏令营有关的英语单词。因为有备而来,讲台上的闵德诏发挥不错。

闵德诏:我专业性确实差一些,但是带着孩子一块玩,作为一位短期支教老师我觉得挺好,我能带给他们一些快乐。

这边的课堂进展顺利,不过操场上的场地准备又遇到了麻烦,村子里停电了。为了稳住孩子们,志愿者朱建舟自告奋勇,给孩子们上起了体育课。课刚上完,村里就来电了。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拓展活动终于就要开始了,志愿者们示范了一遍,这些聪明的孩子们马上就明白,迫不急待地玩开了。

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11岁的杨秀芳却沉默着。她的右手在半年前做农活时不慎被砍断了四根手指,前不久刚刚又做过一次修复手术。在这个属于孩子们的节日里,她没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游戏,只能默默旁观。

滇西北支教团志愿者唐佳佳 :主要是天看着也怕下雨,就怕这个过程当中发生一点小意外,其实还是比较担心她,主要是她这个手术刚刚才做完没两天,明天我们送两本书过去吧,因为她特别爱看书。

唐佳佳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云南正值雨季,山里的雨说下就下了起来。但孩子们一直坚持到比赛结束才依依不舍地散去。唐老师一直惦记着杨秀芳,下午专门选了两本书给她送到家里。 其中一本是《简爱》,希望她能通过看这本书,让自己变得更坚强。

唐佳佳在杨秀芳家没逗留几分钟,就听说另一个学生沙布斤到学校没找到她,误以为老师不辞而别,急得在家哭鼻子,害得 奶奶也跟着哭。

虽然只是误会,但祖孙俩对自己的依恋之情让唐佳佳也割舍不下。因为业务能力突出,她被乡里的中心校邀请去支教,马上就要离开马龙潭完小了。不过幸运的是,马龙潭完小最高只有五年级,沙布斤开学也会到中心校去读六年级,唐老师还能继续教他。因为中心校离家远,需要住校,趁着暑假,沙布斤把自己心爱的书都装进了箱子里,怕把书弄脏。

跟着唐佳佳来到沙布斤家的还有志愿者闵德诏和朱俊舟。这是两位年轻人第一次踏进如此穷困的人家,贫寒的家境,沙布斤那种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还有祖孙俩和唐老师之间的真情,无一不深深地触动着大家。

闵德诏:都想帮助这些孩子,其实支教老师才是真正坚持这件事情的最伟大的人,他们的奉献很多,不求回报在这里做。

十年前他和孩子们拉勾承诺十年后他带给孩子们2000支教老师

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往往就是教育资源最缺乏的地方,支教老师们为这里的孩子带去了更多的知识和希望。但山区的生活条件很艰苦,许多学校连洗澡的条件都不具备,不少老师在这里一干就是一两年,那么支教老师的生活如何保障,他们的困难又是谁来解决呢?

夏令营的第二站是玉龙县的另一所学校。支教团车队一大早从马龙潭出发,四个小时以后到达宁蒗县城,趁着大家午饭后的休整时间,团长杨曦霆带着负责教研的付海亮抓紧时间去了一趟宁蒗县教育局,为支教团正在编写的教学手册征询意见,宁蒗县教育局局长杨锋元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教育局局长 杨锋元:他们做的这些,和我们国家规定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国家订了这个目标,关键是我们这些老师,怎么样去操作,落实好实践好,这个非常关键。我认为他们对这个教育目标、教育政策的实践,是做得比较好的。

不管是支教团的工作,还是自己正在编写的这份教材,都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肯定,这对付海亮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不过他很快听说了另外一个坏消息。自己上学期支教的青蒲完小虽然英语在全乡排名第一,但是这个乡的排名却在全县是倒数。他之前一心想回青蒲完小支教一线,而不是按团长的要求留在后台做教研。但这一好一坏两个消息接踵而来,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

滇西北支教团教研组教研员 付海亮:天平有一些倾斜,就是刚开始可能是这样,现在可能慢慢地变平了,我觉得其实团长说的也有道理,回到更加理性一面的话,还是要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去帮助更多的志愿者,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学校的这种教学生活其实就是在帮助山里的更多的孩子。

团长杨曦霆在大家眼里就是理性的代名词,这个32岁的小伙子平时不苟言笑,似乎总在思考什么事情。杨曦霆说,每次穿上团长衣服的时候,他就笑不出来,大家都叫他面瘫。因为脑子里马上就会想出方方面的问题。比如交通的安排,物资的调度,现场学校的关系协调,还有各个学校教研开展的顺利情况。

夏令营的第二站是玉龙县的中和完小。这是杨曦霆十年前支教的地方。十年前,他利用假期时间来过三次,虽然每次支教时间最长不过二十天,但是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听说杨老师又来支教了,好几位学生都早早来到学校帮忙布置场地。

十年前的张金翠同学开玩笑说,老师以前是小帅小帅的,现在是老帅老帅的,她眼里的老师还是十年前那个温柔爱笑的模样。

十年前,杨曦霆还是云南大学旅游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每个假期,他都会组织一批同学到中和完小支教。十年后,他的学生有的城里了大学生,有的踏上了工作岗位,摆脱了贫困。回想起十年前的假期支教老师们在学校的短暂停留,他们依然记忆犹新。

杨曦霆学生:那个时候的假期,对我们来说都是比较枯燥乏味,就是在下面帮爸爸妈妈做些农活,但支教老师一来的话,突然就是觉得给我们的假期多了很多欢乐,就像今天的那些小朋友一样,看到他们会想起以前小时候。

张金翠 杨曦霆学生:那会儿手指甲长了帮你剪,然后教你洗手,还会教你弹琴,还会教你说相声,教你去表演,会给你看电影。

杨曦霆翻着照片,回忆起当时的点滴。他告诉记者,就是这些孩子让杨曦霆在结束了自己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次支教,即将离开中和完小的时候,许下了一个郑重的诺言。

杨曦霆:一操场的孩子,以张金翠为首,伸着小手指头,说杨老师我们问了,只有跟你拉勾才有用,你一定要答应我们,老师们要回来。当时我就看着其他几个老师都低着头,我不是很想拉这个勾,因为我觉得这个承诺太多太重,这么多孩子,但是我一想我不拉的话,走不了,而且这几个孩子伸着手指头在你眼前,所以当时我一咬牙就拉了,然后孩子们就欢呼,我就感觉到心头一沉,就是我知道,我可能走不了了。

和孩子的一个拉勾,让杨曦霆再也没能离开在云南的支教事业。但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比中和完小所在的玉龙县更为偏远落后的宁蒗县,这一走,就整整十年没有再回来。

这一次杨曦霆回到中和完小,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校长张胜全希望支教团能为学校提供长期支教老师,在开展夏令营的同时,支教团可以对孩子和学校的教学情况都摸个底。为了兑现对中和完小的孩子承诺,杨曦霆在十年以后归来,但是为了守护更多孩子的希望,他其实从来都没有离开。

张金翠:我也没想到,小时候就只是少不更事的拉个小手指头,谁会记那么多对不对,但是没想到他坚持了10年。我就在想是不是我拖累他了,会不会这样就会耽误他好多事情。看他到现在都还没有结婚,也还没有孩子,他太善良了。

杨曦霆:我觉得是这样,其实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是非常多姿多彩的,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我觉得人就是,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要对自己有帮助。

正说着话,几个孩子跑过来问杨曦霆明天还来不来,杨曦霆答应了他们。得到许诺的孩子兴致勃勃转身离开,没走两步又不放心地调过头来,和杨曦霆拉了勾勾。

十年前和孩子们的拉勾,杨曦霆更多凭的是满腔激情;而十年后,走过了太多师资缺乏的学校,见过了太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他再和孩子们拉勾,凭的是对支教组织更多的思考。他明白,孩子们需要的不是物质和很多人的可怜,而是一种陪伴,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温度。

杨曦霆:我们支教组织就必须理性,如果我们也是跟着一起自娱自乐,或者自己自我陶醉,那么这个支教活动可能做不了多久,它就像一团野火燃烧一下照亮天空,就消失了。所以我是经过无数次的燃烧又熄灭,燃烧又熄灭,我自己感觉到,支教不好保障,所以才会想尽办法建立一个平台,建立几个部门,去保证这些火种,能让它们保留下来。

虽然民间公益组织参与支教的热情很高,但真正持之以恒取得明显成效的却寥寥无几,根据中华支教网提供的数据,目前国内民间组织约80家、年成行人数是4000名左右、年均覆盖学校大概400余所、年输送50名以上长期老师的不足10家。

杨曦霆把支教的激情比做一团火,热烈但短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同样是发光发热,他希望支教组织更像一颗星,冷静而持久,守护更多孩子的希望和更多志愿者的热情。但要维系这样的组织,不仅要靠理性,也要靠资金。为了维持支教团的开支,杨曦霆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将公司的大部分收益用于支教项目。到了2015年,他又出资设立了一个基金会,开始接受社会资助。这个外表深沉的年轻人为支教贡献着自己最多的精力,最大的激情。

这一批杨曦霆带来的志愿者们,都是20出头,风华正貌,正是他当年开始支教的年纪,一切似乎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一直试图用理性的目光审视支教的闵德诏有备而来,不断在为心中的迷团寻求答案,但当夏令营临近尾声,他似乎显得越发沉重起来。

闵德诏说,他觉得这些事情很难做,但是他还是想维持支教的事情,像团长似的,做一些更大的一些事情,让支教继续下去,这是他内心的许诺。

杨曦霆 :有一句话叫,不怕念起,怕不绝。我相信这颗种子已经在他心里,他回到加拿大,或者以后去到更远的地方,他永远会记得,跟他打篮球的这个小孩,他永远会记得,他在精心备课以后,他上课的时候,学生脸上释放出来的那种笑容,那个是他会记忆一辈子的东西,而且我相信他会再回来。

半小时观察:支教:要激情更要理性

这些年,贫困地区的各级政府一直将教育作为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不仅是政府,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也投入到支教的行动中,他们满怀激情在大山深入播撒下知识的火种。但这些支教活动的成效却参差不齐,有些开始时大张旗鼓但不久却无疾而终。

支教需要激情,但仅凭激情是不够的。支教不是一段说走就走的旅程,短暂的激情不足以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它需要科学的统筹、严谨的管理、理性的思考。

支教,不该是一簇璀璨而稍纵即逝的烟火,而应该像是一缕阳光,持久、温暖地照亮那些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心灵。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7年08月13日 23:36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今年暑假,滇西北支教团开办了一个夏令营,组织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大山里的孩子们开展拓展训练。这对山里的孩子是一件新鲜事,因此当滇西北支教团经过7个多小时的颠簸山路到达马龙潭完小时,孩子们和很多村民早就在学校候着了。(《经济半小时》 20170813 教育扶贫在行动:十年支教路 两千同路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