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70620 再访扶贫点:搬出大山 搬离贫困

来源:央视网2017年06月20日 22:26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一直都是云南扶贫攻坚的难点。2016年2月,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在当地拍摄了一期扶贫节目,深刻感受到了当地群众对搬出大山的渴望。如今一年多过去了,住在山顶上的村民们现状如何?

那里是鸟儿才能飞过的垭口 村民凿两年石头不够盖新房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群山耸立,风光旖旎,但是在这看着像神仙居住的大山深处,却生活着将近14.9万的贫困人口。这是2016年2月18日,央视财经记者第一次来到怒江州时拍摄的画面,目的地是怒江州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泸水市古登乡念坪村。

“念坪”,在傈僳语中是“鸟飞过的垭口”的意思,也就是只有鸟才能飞过的路。要想到达这里,需要步行爬山12公里。六个半小时之后,记者终于看到了这个坐落在海拔2200米高的小村落。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村庄的房屋依山而建,一眼望去,山上基本没有一块平地。

李三益的家就住在这个走路都会颤颤巍巍的茅草屋里。他和老伴、儿子儿媳、还有不到一周岁的小孙女儿,全家5口人挤在这个光线昏暗的小屋里。

不一会儿,李三益和家人准备吃午饭,记者注意到,每人一碗苞谷稀饭和水煮青菜,就是他们全部的午餐。这样的午餐每天不变。李三益家里仅剩下不到十几斤大米,他说每斤大米要三块钱,更重要的是买一袋50斤的大米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到古登乡镇的集市上去买,平时舍不得吃,苞谷实在不够吃了,才会拿出来吃一点。

不止是大米,家里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走5个小时山路从山下背上来,这对于今年53岁的李三益来说,已经非常吃力。

李三益和老伴儿每月两百多块钱的低保,是全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山里已经开始阴天,李三益叫上儿子,打算用塑料布把茅草屋顶漏雨的地方盖上。这个茅草屋李三益已经建了40年了,每逢刮风下雨,屋里都会透风、漏雨。那么,俄夺各村组其他村民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呢?在村口,记者遇见了村民恒化波。

今年31岁、拥有大专文凭的恒化波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因为两个孩子还小,恒化波没有外出打工。恒化波家有4亩玉米地,是他们一家四口一年口粮最主要的来源。2011年,恒化波开始尝试在坡地上种植了20亩草果,去年刚刚开始挂果。

在山上的坡地种植草果,要5年才能开始挂果,产量也要比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低上一半,而且更费时、费力。尽管如此,恒化波还是精心地照顾着,因为对于他来说,这些草果就是他和家人生活的希望。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念坪村村民恒化波:运气好气候好的时候,每亩收入最起码在1500元到2000元左右。

然而,风调雨顺的好运气仅仅是一种盼头。前一年爆发的一场泥石流,让刚刚开始挂果的16亩草果被洪水连根拔起。恒化波一家现在住的这个木板和茅草搭建的房子也已经有20多年了,四面透着风。

在山下一块空心砖的价格只需要不到两块钱,但雇马帮驼进村的运费每块就接近20块钱,还有建房所需要的将近4吨的水泥,这些昂贵的运费,是恒化波怎么都无法承受的。为了能给家人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新家,恒化波在山里扯上电线,就地取材,整整凿了两年石头,但凿下来的这些石砖还不够建房用的一半。

恒化波:最希望有一条路,也许比现在能改变一些。

念坪村村民一心盼搬迁 搬迁点选址困难

多年来,恒化波,李三益,还有念坪村的村民们一面在贫瘠的山地上辛苦劳作,勉强换得一家的口粮,他们一面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住上好一点的房子,不再为生计发愁。改变他们命运最切实可行的做法就是易地搬迁。

2017年6月6日,央视财经记者再一次来到了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古登乡念坪村。2016年,最近的公路距离念坪村俄夺各组还有12公里远,如今村里这条进山的公路已经修到了腊斯底组,距离恒化波和李三益所在的俄夺各组还剩下3公里。

5月的几场大雨让这条山间的公路多处遭遇了山体滑坡,汽车只能行驶到第一个村小组,剩余的路程依然需要步行上山。

尽管汽车无法通行,但是在上山的路上,已经可以看到村民们骑着摩托车来往于山上山下,原来三个小时的路程现在一个小时就能到路边了。

四个多钟头以后,记者终于来到了念坪村俄夺各组。一进村,记者便发现李三益家的房子已经变样了。2016年2月父子俩还在翻修的茅草屋顶如今已经换上了蓝色的铁皮瓦。不过,他内心更盼望的是有朝一日能够搬到山下生活。今年5月,他已经报名参加易地搬迁项目。

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恒化波家。破旧的老房屋旁边,一个白色砖墙房屋显得格外突出。这是今年恒化波刚建起来的一个太阳能卫生间。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念坪村村民恒化波:一月份开始修建的,花掉两万几千元,当时我钱不够向亲戚朋友借一点。干完活以后晚上冲冲澡,比以前干净得多。

尽管由于公路尚未通到家门口,恒化波不得不支付比其他村小组更高的运输成本,但是比起2016年,新修的这段公路已经让他节省了大约一半的运输成本。

恒化波:买一包水泥,运输费只需要给十块钱一包,过去是四五十块钱一包。

尽管家里新修了卫生间,但是从2016年开始修建的这栋新房却始终没有修起来,如今空地上已经栽种了玉米,恒化波也随时准备易地搬迁。

由于恒化波家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补助只能拿到2万元左右。目前在山下建造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屋大概需要花费12万元。这意味着恒化波还需要自筹10万。为了解决恒化波的困难,乡里安排恒化波当上了护林员,每月工资大约700元。除了这份工资,恒化波也在积极想办法攒钱,准备未来的搬迁。现在他最大的盼头就是地里这些草果。2016年,泥石流过后恒化波又重新种上了三四亩草果。

恒化波: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搬下去,这个地方路又不通,还有那个土地又贫瘠,生活上带来很大不便。

事实上,这并非是念坪村第一次实施易地搬迁。2000年初,当地政府曾经组织过念坪村部分人口较多的家庭搬迁到别的乡镇。恒化波的父亲和几个弟兄便是在这一年搬迁到了泸水市上江镇百花岭村。

当时恒化波还在上学,户口没有独立,如果搬迁只能和父亲共享一个宅基地。加上山下土地资源稀缺,恒化波当时就放弃了下山的机会,决定继续留在山上,一方面可以耕种父亲和兄弟们留下的土地,一方面等待机会再搬下山和家人团聚。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几年。

恒化波:后悔了。因为这边离公路太远了,离乡镇太远了。

等待了17年,恒化波终于又一次有机会易地搬迁了。不过对于山下的生活,他依然有一个最大的担忧,那就是担心没有土地。事实上,这也是村里大部分村民最为担心的事情。恒化波所在的这个村小组一共生活着20户人家,目前已经有16户报名易地扶贫搬迁。念坪村的村民以傈僳族为主,大部分村民无法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作为古登乡党委副书记,和二波经常要到村民家里调研,将最新的政策解释给老百姓听。

今天和二波一共走访了三户村民,每一户村民给出的答案都大同小异:他们希望搬迁,但是搬迁后要有土地才行。然而怒江州90%以上的土地都是山地,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寻找一个合适的安置点已经困难重重,2017年原本计划新增10个安置点,目前却只找到5个适合安置的地点。

要想满足搬迁户对于耕地的要求更是难上加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怒江州政府一方面规划农民搬迁进城镇,集中安置,鼓励年轻人外出打工,另一方面也在土地规划利用上进行变革。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古登乡副乡长和二波:一是建这个楼层房,二是这个我们政策不变 ,这边土地林地还是属于你们自己的,这个地没有拿掉。

五年搬迁10万人,怒江吃饭财政困难重重

在大山上生活的念坪村村民一方面希望能够搬到条件更好的山下,一方面又担心山下如果没有田地该怎么生活。我们也很想知道,山下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村民们什么时候才能搬到山下?

2016年泸水市启动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搬迁群众涉及9个乡镇11064人。一年过后,总共安置了1733人。还有九千多人无法安置。而土地资源稀缺是泸水市易地扶贫搬迁的头号拦路虎。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副市长何贵军:山区多 平地少,在实施易地搬迁当中 ,选址点难选,甚至难以选到。这样的情况特别突出。

2017年泸水市又新增5个安置点,目前正在开展地质灾害评估、环评和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计划安置5351人。

今天恒化波要到镇上购买生活用品。他希望趁着这个机会能够提前看一下山下这几个安置点的位置和土地情况。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步行,恒化波终于踏上了村里这条新修的公路。随后他来到了今年新增的一个安置点。2016年,这里已经安置了46户,今年准备安置200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的负责人密中华刚好在现场,恒化波忙上去询问搬下来以后是否有耕地。

泸水市城乡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密中华:最起码要有一两亩地,有地以后他有个能够生活的条件。还有需要养几头猪、几只鸡。养殖我们统一规划里面有了,安排了一部分地用作我们集中养殖这块。

在这个安置点旁边是2016年的一个安置点,里面已经生活着搬迁下来的村民。恒化波也在路边向一位村民打听起搬迁后的生活万一没有土地怎么办。

这位村民说,搬下来后打工的机会多了,不用担心赚不到钱,日子好过了很多。他的话多少打消了一些恒化波对于搬迁后生活的顾虑。这一天恒化波一共看了三个安置点。每到一处,他都要掏出手机拍几张照片。

在今年设置的5个搬迁点中,恒化波最希望去的便是眼前这个位于上江镇的安置点。2000年他的父亲和几个弟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部搬迁到了上江镇百花岭村。这个安置点虽然也是一块坡地,但是距离公路只有几百米,生活远比念坪村更加便利。

恒化波的弟弟现在一边承包别人的土地进行耕作,一边外出打工赚钱,依靠自己的努力,2015年家里修起了这栋新房子。坐在弟弟的新房子里,恒化波似乎越发思念这里的父母和兄弟。

恒化波:一年最多我回来一两次,不然我们几个兄弟团聚在一起多么高兴、多么幸福。我回到这个地方,好像回到了我父母亲怀抱里。

想到自己与家人山上山下分隔了十几年以及山上艰辛的生活,恒化波忍不住流下了泪水。泪水里面夹杂着思念、也带着一份失落。如今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能够早日搬离大山,在山下与亲人团聚,摆脱贫困的生活。

恒化波:还是早点要搬过来,我们兄弟几个还是在山下团聚,不然他一个人在山上,我们也是挺担心的。

恒化波希望能尽早搬下山。根据怒江州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怒江州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9000多人,但是国家给怒江州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指标只有20000多人,这意味着还有8万多人无法享受到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补贴。对于怒江州原本就不充裕的财政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

云南省怒江州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刘会平:我们四个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保工资的财政 ,甚至工资都保不了,一年只能保证十个月左右的工资,每年到十一月份后两个月就借贷了。我们打算整合我们自己各方面的涉农资金,还有三峡集团等这些帮扶资金,还有珠海帮扶的这些资金,也实现一批易地搬迁,就是说几条腿走路。

半小时观察:办法总比困难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财政支持显然很难完成。尤其是在怒江这样的贫困山区,资金紧张、土地稀缺成了挡在易地扶贫搬迁面前的拦路虎。

扶贫攻坚的任务必须完成,面对这些难题,我们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自己开动脑筋、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多方筹措资金,科学有效利用土地,努力破解困难。俗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7年06月20日 22:26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群山耸立,风光旖旎,却生活着将近14.9万的贫困人口。泸水市古登乡念坪村,便是怒江州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山村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村民每天要走5个小时山路才能下山买吃住用品,所住的茅草屋四处漏风、漏雨,水煮青菜是村民每天不变的午餐。时隔一年,记者再一次来到了这里。(《经济半小时》 20170620 再访扶贫点:搬出大山 搬离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