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华夏民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如今,过年已突破了表层的节日庆祝,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和民俗文化更深植于炎黄子孙内心。“年的记忆”传承文化、“年的记忆”追溯乡愁、“年的记忆”放飞梦想!
“年的记忆”传承文化。年,是传统节日,更是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节日,年承载并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弘扬的民族文化内涵。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更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民族色彩,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俗节日风尚。扫尘、办年货、贴春联、守岁……多种多样的过年习俗;喜庆、吉祥、平安、团圆、长寿等年时吉语,一代代国人,此生发出各种过年方式,营造出浓浓的年的环境与氛围,更构成了庞大、深厚、高密度的年文化。可以说,年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由此,“年的记忆”更深刻的历史意义在于在传承文化中,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反对以洋为尊、唯洋是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年的记忆”追溯乡愁。年,是民俗,更是美丽乡愁。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民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乡愁。民俗具有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让美丽乡愁得以牢记、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随着现代生活的加速度,自制的灯笼愈发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彩灯、霓红灯;“年夜饭”也由家里的厨房迁入了酒店的厅堂……但这只是形式的转化,国人的乡愁秉承了华夏文化优秀基因,牵系着中华的根脉,此种乡愁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品性,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影响着民众生活。年的情结依然如故、年的乡愁依旧不忘。故而,“年的记忆”不仅仅是精神情感上的简单表达,更多的是对乡愁的一种独特的眷恋,蕴含的深意是要提醒人们记住自己的根。
“年的记忆”放飞梦想。年,是收获,更是美丽梦想。如今,“回家过年”是人们最深厚的情怀,无畏万水千山。在这浓厚氤氲的情怀中,承载更多的是人们过去一年的收获与新年的梦想。的确如此,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空竹、灯谜、花会、祭福、拜年、压岁钱……过年对每个人而言,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都深深浸入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通过这种理想方式,把理想愿望与现实生活拉在一起,用年文化加以创造,将美丽的向往和灿烂的梦想,与实在的生活有机融合一体,使生活就变得异样地亲近、煌煌有望和充满生气。因此,“年的记忆”更深的注脚是,新年,让人们许一个心愿,让自己有个目标,让事业有个重心,让生活更加充实,让梦想早日成真。
“年的记忆”不能被“遗”,不能被遗失、被遗弃、被遗忘。与之相反,“年的记忆”要留,留在炎黄子孙的心灵里,留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留在最美乡愁里。
来源: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