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央视财经评论

《央视财经评论》 20161221 粮食改革 激活市场靠什么?

来源:央视网2016年12月21日 23:39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这事儿明年这么办!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非常关注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问题,提出“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有专家分析说,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关键在玉米,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把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意味着已经实行了八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被取消了。


  10月上旬,记者在吉林省西部的松原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门口看到,前来卖粮的车辆排起了近1公里的长队,当天玉米挂牌价格:标准水(也就是水分为14)的玉米为每吨1480元。虽然比去年的收购价格每吨下降了近520元,但前来卖粮的车辆仍有100多台。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存在惜售心理的农民也不在少数,一个是有些农民觉得自己有储存条件,另外是对玉米价格下滑幅度有点难以接受。

  昨晚(12月21日)《央视财经评论》演播室请来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习银生,以及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农产品提质,农民增收,这事儿该怎么办?

  目前农业的结构性矛盾是什么?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如何把握好粮食进口与自给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从整个供给结构来看,产量加库存量再加进口量这叫总供给。我们现在说进口量太大,生产量多,我们现在向下调,库存量也向下调。未来进口量会不会一直增加?我们生产量会不会越来越少?这个就是一个问题了。如果从整个供给侧结构来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老百姓想吃的,有可能买不到,我们农民生产的,有可能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上价格,就出现这样结构性的矛盾。

  习银生(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品种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

  现在虽然我们总量是丰收了,但其实我们品种结构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我们现在玉米是严重供大于求的,我们的大豆还是要进口的。当然在品种内部,它还有一些矛盾,我们的玉米虽然是增产了,但是我们价格高,我们现在进口量也比较大,还有我们的库存量也是持续攀新高,这也是我们结构性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刘戈(央视财经评论员):过去的补贴政策造成粮食市场失衡

  关键是玉米的确是好东西,这些年一直鼓励种,所以现在库里面也非常多,原来一些不种玉米的地方后来也种了玉米。因为玉米种起来很简单,投入的劳动力相对比较少,对于自然环境的要求也低,所以大家就种。实际上它挤占了一些其他农作物的耕地,也占用了一些其他的劳动力。这个机制,它让整个粮食市场失衡了,所以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来一定要改变。玉米的产量很高,一亩地将近打两千斤,这样一个高的产量,还是因为补贴补出来的,如果要是说当初的补贴没有那么多,持续时间没有那么长,可能国际市场的价格一平衡,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去种玉米了。

  调整玉米收储制度是最有效的方法吗?

  《央视财经评论》主持人张琳问几位嘉宾:这次会议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重要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农业结构叫调好、调顺、调优,像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的改变,就是从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角度入手,是现在最有效的方法吗?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到底该种什么

  我们政府说玉米多了,很可能过两年玉米又少了,政府有的时候想干好事,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政府要想农民去干,去调,农民会不会听你的,这个也是一个矛盾。政府让农民去调,让哪一部分减少,哪一部分还保持种植?这个政府也是很为难的,所以就要交给市场,由市场来决定。道理很简单,这个地方你种不种玉米?你种一亩地,生产的玉米500斤以下的,6毛钱卖不上的劣质玉米,没有这个种植优势的,市场逼着你,你亏本,你种不种了?你就不种了,所以说市场是最灵的。

  《央视财经评论》主持人张琳继续问嘉宾:玉米作为第一个突破口,三大主粮的收储政策,稻谷、小麦都是最低收购价,只有玉米现在改变了,这次特别强调市场化的机制,未来像稻谷和玉米会不会也采用类似的办法?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最低收购价的标准要改变

  在短时间内,应该说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我们是要保留的。我们在十三五规划里明确提出,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2017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已经公布了,仍然1块1毛8钱一斤,所以说种植稻谷和小麦的应该问题不大,或者说国家最低收购价格应该还会持续。问题在于,我们很可能会加大收储制度的改革,我们过去的最低收购价,我们说三等质量,只看你的水分,只看你的杂质,未来或者在2017年的时候有可能我们就引进其他的指标,好比出米粒、出淀粉的程度、口感,这样一些因素,一定要实行优质优价,把差价拉开。我们现在最低收购价变成价格不低,只是收的质量是最差的。

  为什么要让市场成为价格形成机制的关键?

  习银生(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变化很大

  我们已经搞了玉米的临时收储制度改革,现在来看,积极变化还是非常大的。首先我们持续12年增的玉米面积今年第一次下降了,我们的玉米产量今年也调低了。第二,最关键的是我们玉米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了,市场主体活跃度明显增加了,特别是下游企业,今年开工率明显提高,把产业搞活了,产业链比以前顺畅了很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现在价格下来以后,国内外差价明显缩小了,现在跟国际价格接轨的程度大为提高,进口的压力明显减缓。这可能是我们改革之初没有想到会这么积极的明显变化。

  《央视财经评论》主持人张琳继续问:其实在这个政策实行之后,玉米的价格就在一路下跌,现实的情况是农民的收入可能是在下降的,如果这样的政策推广,那这个过程中,农民最关心的是你怎么来保障我的收益?

  刘戈(央视财经评论员):对农业进行补贴是全世界通行的一个做法

  就补贴的方法来说,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用价格上的补贴,比如说一个保底的收购价格来促进农业的生产。比如说在美国,很多州补贴燃油,因为他机械化程度很高,农场里面用油量大,通过这种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对农业进行补贴是全世界通行的一个做法。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补贴不一定就是发现金,有多种补贴方式

  这个倒是对我们一个启发,以后我们就不要发现金了,不要打到银行卡里面去了,你买柴油或者你来租用拖拉机的时候,我帮你付一部分成本,通过这种补贴,让实际种地的农民就得到补贴了。

  习银生(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具体的补贴机制需要完善

  方向来说,价补分离的方向是完全对的。当然,具体的补贴机制确实是需要完善的,能够让真正种粮食的农民得到实际的利益。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因为在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还是个联动作物,所以要统筹考虑东北的大豆和玉米的比价关系,可能这是以后补贴要改进的方向。

  特色农业怎样做出品牌?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特色、优质是农产品品牌的基础

  黑龙江的五常大米有它的特色优势,第一五常大米别的地方生产就不能叫五常大米,尽管有假冒伪劣的。第二个它那个地方有特殊的优势,我们知道农业地域性很强,比如说小气候,不同的小气候生产的农产品,同样一个品种在不同的小气候下生产的就不一样,一个是特色一个是优质,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五常大家都知道了,实际上吉林大米也非常好,关键问题是怎么打品牌了。

  刘戈(央视财经评论员):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推广非常重要

  地方政府对于整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推广也非常重要。那些酿葡萄酒的也好,做橄榄油的也好,还有弄什么帕尔玛火腿的,他如果要是提一个计划,说我要到中国去推广,我要去拍一个电视片或者是什么,会提前有专家来帮他来策划品牌的推广。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有意识的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推广体系下面,这个地方这一类的产品就会慢慢形成特别优势的产业。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打造品牌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

  我们过去认为品牌建设是企业的事情,政府不能搞,也走过弯路,现在我们开始发现,像吉林大米,习总书记到吉林去出差,说你们这个大米就是品牌,这样一个启发,我们现在搞品牌,不是帮企业搞,是我整个吉林省的吉林大米品牌,提出质量要求。

  粮食供给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如何满足更高品质的需求?

  《央视财经评论》网友在互动平台上,对于最关心的提升粮食质量问题,也发表了观点。

  网友王雨生说:首先要保证优质的种子,加大科研人员下乡扶持工作,全面推广一村一特色,减少盲目跟风做生态循环养殖和种植,才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不光种子要好,种植制度也要重视

  说到这个,我个人觉得最主要的,种子应该说在整个品质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用优良种子就要靠科技推广体系了,现在强调一村一品,实际上整个农产品现在还是区域化的问题,一村一品也未必能做到。还有一个现在我们整个农产品优质化,绿色优质实际上指的是种植制度,据我了解现在日本,大家对种植制度的这种重视,比种子更加重要,种子好更要有好的种植制度,种植制度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品种好我不能老是去种它,如果老是种它品种退化了,越种越长,这个品牌最后就砸了,今年种了,需要隔两年再种。

  刘戈(央视财经评论员):不赞同在农业上过度使用物联网

  我真的不赞同在农业上过度使用所谓的物联网这些,其实中国的农业不可能学习美国的这一套东西,美国有太好的自然条件,它适合大规模的耕种,所以他种玉米的效率永远比你高,你永远也赶不上,所以这种大宗农作物你让美国人去干,中国干什么呢?中国人干精细的东西,像做园艺一样去种庄稼,然后把每一个农民的劳动能够跟自己的土地和地理条件相结合,这样一种农业我觉得才是中国未来的农业。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不要搞同质竞争

  我们中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在质量上做文章,不要跟人家搞同质的竞争,同质竞争有可能就是死路一条。

  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央视财经评论》联合数字100做了调查,大家对于如何提高的农产品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人选择提高产品健康环保标准,42.1%选择是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还有24.4%选择提高产品销售渠道的合理性,22.6%选择提高产品的科技的含金量。

  刘戈(央视财经评论员):差异化的竞争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一些思路打开,前两天内蒙的朋友给我寄来了他们在黄河滩地上种植的碱稻,我印象里内蒙是从来不生产水稻的,结果现在种出来的水稻非常好吃,味道很有特色,通过电商打造这样一个特色产品,现在居然卖得很好,所以现在可能不仅仅是种子要多先进,或者是要有多高的科学技术,而是这样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可能给大家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创新跟传统相结合,更有生命力

  农业这种两头发展的趋势,或者完全相反的趋势,一个讲高科技,像物联网的技术,另一头复古,榨油企业我们调查了,用古法榨油,健康环保,实际上还有一个体验文化,还有创意创新,把新的元素加上传统的东西结合起来,更有生命力。

  习银生(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途径非常多

  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么热烈,说明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途径非常多,包括通过规模经营,可以降低成本也能提高竞争力,包括提高科技含量也是可以提高竞争力的,包括刚才说的健康、绿色、环保这些都能够提升竞争力,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12月21日 23:39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目前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有些过度,要让价格真正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要让价格机制能够有效引导农业资源的配置。农产品价格形成改革的关键在玉米。黑龙江五常大米采用物联网技术加上可追溯认证,打造高品质大米,农产品的生产,重“量”也要重“质”,直面市场,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才能提升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央视财经评论》 20161221 粮食改革 激活市场靠什么?)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