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每年立冬一过、气温骤降,一些滋补佳品就会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比如号称海八珍之一的海参,前些年,作为传统高端滋补品代表,海参一直以来被消费者贴上了“高价、奢侈品”的标签。
但从2011年开始,海参市场行情急转直下,海参价格由2011年底的200元/公斤下降到今年年中80元/公斤左右。刚刚过去的11月,是一年中收获海参最繁忙的季节,今年的海参市场行情怎么样?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到全国海参主产区之一的山东省即墨市田横镇进行了调查。
海参利润暴跌 生意难做
小镇田横,坐落于黄海之滨、三面环海,是我国海参人工培育养殖的起点。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海参种苗繁育和养殖基地,占据了中国海参养殖行业的半壁江山。今年夏天的高温,造成田横海参苗大量死亡,产量减少近八成,价格也从去年的45元/斤左右上涨到了55元/斤左右。眼见海参行情稍有反弹,一位福建来的客户想多买点苗,多赚点钱,可在田横待一个星期下来,好不容易才抓够8000斤海参苗。
为了减少海参在运输过程中吐肠和死亡,一般刚从池塘捞上来的海参会在暂养池里待一至两天,吐尽泥沙之后再装车运输。可就是这两天时间,好不容易抓到的8000斤海参苗重量有些“缩水”,因此交易也就迟迟不能达成。最后关头,中间商王俊业只好打电话叫来了海参协会会长陈成英,希望他能从中调停。
在陈成英的调停下,买卖双方开始对账,账目好不容易对上,客户又开始纠缠掉秤的200斤,接着又提出参苗品质不满意,转来转去,其实就是觉得价格有点高。
福建客户叶老板:你这里总共多少钱加起来331600多,我说我给你33万可以吗?
王俊业:那不可能。这样我们也不挣钱了。
福建客户叶老板:就331就好了,那个实在太差了。
王俊业:这个不行,咱根本就不行,不挣钱,你不知道这才挣多少钱。
夏季高温让田横海参养殖户损失惨重,仅剩的海参苗虽然价格略有增长,但仍然无法让养殖户们就此翻身。所以,眼下争论的焦点虽然只是几百块钱,但对于海参养殖户们来说,并不是笔小数目。作为中间商的王俊业不敢轻易答应,他独自到门外又打了个电话商量卖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讨价还价,双方终于就价格达成了一致。331500。
30多万元的海参生意,为了区区几百块钱,买苗的和卖苗的,谁都不愿意让步。行业的低迷让他们把每一块钱都看得格外重要。虽然作为海参协会会长,陈成英总算帮着解决了问题,可是在陈成英的心里,海参行业的不景气一直像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他的心里。
凑钱也要办海参节,田横海参创品牌,深加工才能保利润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采访期间,田横海参协会会长陈成英一直忙着拨打电话,对他来说,30万元的海参纠纷是个小事情,眼下,他有更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第二天祭海广场就要举办田横镇的第一届海参节。
陈成英:借着海参节,要想着把田横海参团结起来,做品牌,做大做强。
从三个月前,陈成英就开始投入海参节的筹备,前期筹款、节目流程设计、邀请人员、甚至是主持人解说词,凡事陈成英都亲力亲为。
作为率先实现海参大规模养殖的区域,田横海参在国内辽宁、山东、福建三足鼎立的海参市场中却没有一张叫得响的“名片”,始终寂寂无名。成立田横海参协会三年多,这成了陈成英心上的一件大事。三个月前,陈成英下定决心:举办海参节。为此,陈成英特意创作了一首诗,放在自己的朋友圈,希望能够扩大海参节的影响力。
陈成英:海参,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从寂寞无助的前寒武纪,从海岸边到八千米海洋,这首诗过程就是将近一年,断断续续的。写出来以后,我表扬自己,陈成英你真有才。
一有空,陈成英就会朗诵一下这首“得意之作”。他告诉我们,养殖海参对于这个三万多人的海边小镇来说,是“头等大事”、早已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离不开、放不下的“唯一”生计。
陈成英:从上个世纪,1998年,我们田横是在中国第一个开始人工繁育海参种苗,2010年前后,尤其是2011年,这个田横海参海参苗的销售达到了最高点,那时候我们田横真的是整个马路上、街面上,车水马龙,这个特别的外来的收参的、买参的客户非常多,一片兴旺。那个时候,农业银行,田横的农村合作信用社,还有田横的邮政银行等等的,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排队。打钱,存钱,提钱。
把育好的海参苗卖到福建,利用南北气候差异、北参南养,让田横海参养殖户们在短时间内创造了一个个致富神话。于是有了这样的叫法,穿着雨鞋开宝马。村民们一哄而上、养殖海参。
刘祥宝就是当时涌入海参养殖行业的人之一。2010年,刘祥宝跟风而上,投入150万开始培育海参苗。仅仅一年之后,卖海参苗就让刘祥宝赚了50万。也就是在这时,田横海参养殖发展到了顶峰。仅用于育苗、保苗的大棚迅速增加至6000个左右,大田三万亩,年产海参8600吨、年产值32亿元。
赚了钱的刘祥宝花20多万买了一辆车,本以为日子就此会越过越红火,但接下来海参市场的变化让他措手不及。2012年秋天海参行情急转直下。支撑不下去的刘祥宝选择在2014年退出了这个行业。
刘祥宝:坚持不住了,不挣钱了,叫福建捣鼓的。入不敷出了,不挣钱了,就不干了。
海参养殖规模的急剧扩张让海参育苗、养殖一夕之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仅以田横为例,海参苗从市场行情最好的2011年130~140元/斤一路跌至2015年的30~40元/斤。70%的小散户养殖者都像刘祥宝一样选择在这期间退出了这个行业。截至2015年年底,田横用于育苗、保苗的大棚数量减少了70%,大田养殖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作为协会会长,陈成英一直在思索。田横20000多从事海参相关产业的百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下去,困境中,田横海参产业如何才能“起死回生”,他始终有些拿不准。
陈成英:田横海参那么好,没有把那个品牌创得好,建立好,这是根本的原因。因为之前我们比较依赖于海参苗,把我们的苗卖到了大连去,卖到了烟台威海,卖到了河北,卖到了福建霞浦,人们当时那个苗做得非常好,人们就不关心成参,没有心思,没有时间去关心考虑未来的走向。
可是他却清醒的意识到,小散户单兵作战、缺乏品牌营销是田横海参眼下绕不开的短板。可要想改变这种多少年来形成的局面谈何容易,直到三个月前,陈成英突然想到可以举办一次节庆活动,在宣传的同时,提高养殖户们的信心和凝聚力,一举两得。陈成英迅速行动了起来。
陈成英:因为田横海参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是倒退、是停止,还是坚定的往前走,这海参节,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分水岭。我们不是为了办节而办节,我们通过田横海参节,这实际上是我们一个宣誓,我们要改变,我们要做品牌。
但回到现实,该怎么筹集举办海参节的经费这第一件事,就让陈成英费了不少心思。低迷的海参市场让田横养殖户们几年下来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有很多资不抵债。陈成英明白大家的不易,不肯接受大家的捐款。他四处筹款,最终从政府和养殖大户们手中募集了6万块钱。利用这笔钱,海参节前期的宣传、策划如期展开。第二天,海参节如期举行,陈成英卖力地推销着海参。在他看来,海参节是田横品牌的开始。
截至目前,以育、保海参苗为主的养殖户依然占据了田横1/3的比例。要想改变这种产品单一的现状,还要从海参加工产业链上想办法。这天,在陈成英的带领下,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一家海参加工工厂。看到他们依然在用传统的晾晒和水煮的方式加工海参。眼下在田横,绝大部分海参加工依然采用这种传统方式。公司负责人蓝宗产告诉我们,利用这种传统方式把从鲜参加工成淡干海参,需要二十天到一个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们花一万六千块钱引进了一台智能烘干海参设备,能将加工过程从二十多天缩短至七天。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就靠着这一台智能烘干设备,一年下来仅海参加工产品的利润就达到了三十万。这让蓝宗产更加坚定了企业要转型,要走育苗、养殖、加工一条龙的新路子。
陈成英告诉我们,眼下在田横,用于粗加工的海参只占到整个产量的不足10%,而海参粗加工、深加工产品经济价值更高,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也更强。发展海参加工产业、改变产品单一的局面,田横海参,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王印庚,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他告诉我们,在海参市场发展到高峰期的2010、2011年,全国海参养殖面积达到了15万公顷、产量20万吨,供过于求。而眼下,整个行业正在进行洗牌,这对于海参产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王印庚:虽然我们的海参是高端的产品,加工也会带来附加值,所以说我们前面应该有苗种,要有养殖,那么后续必须要加工,所以我们在加工上下工夫,把我们真正的附加值给创造出来。
半小时观察:海参产业链需精耕
事实上,目前不仅是即墨海参的加工产业链十分粗放,这样的情况在整个海参行业普遍存在。粗放加工带来的后果就是问题海参比比皆是,有不法商家为了增重,为了追求暴利,在海参中掺糖、掺面粉、掺明矾。这让很多人即使想买也不敢买,从而抑制了很多潜在的需求。
事实上,在海参养殖、加工环节上的,谁能在品质上下工夫,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建立实实在在的品牌,谁就能在纷乱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脱颖而出。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12月08日 23:1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海参作为传统奢侈补品的代表,一直处于市场高价,然而从2011年开始,海参市场行情急转直下,由原来的每公斤200元到如今的每公斤80元左右。刚刚过去的10月份是一年中海参的收获上市最繁忙的时节,记者调查发现今年海参减产严重,但价格依旧低迷,很多养殖户甚至退出市场。而有些不法商家为求暴利,在海参中掺糖、掺面粉等,这让很多人想买也不敢买,抑制了很多潜在的需求。因此只有在海参的品质上下功夫,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经济半小时》 20161208 低迷参价如何卖出好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