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昨天,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闭幕。几天来,来自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19个国际组织的1000多位嘉宾聚集上海,围绕“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这一主题,交流观点经验。这些年,中国正致力于建设健康中国,很多重大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体现了健康优先的理念。要保障“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需要细水长流,从日常和基层的健康管理做起,让老百姓“少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
这天,江苏镇江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副主任医师和护士来到社区居民黄凯声的家进行健康随访。
两年多以前,黄凯声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一款《家庭医生个性化服务》协议书,他每年缴纳550元,医生团队每月免费上门随访一次,免费上门送药,并为他提供免费的包括心电图、B超等体检和基本医疗服务,这让孩子在外地工作的老人黄凯声心里踏实了很多。
黄凯声今年62岁,生病已有多年,看病、用药已经是他生活中离不开的事。黄凯声的病是一种慢性病,在我国像他这样得了慢性病的老人越来越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加、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正严重威胁着老百姓的健康。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死亡,而且对它的治疗过程十分漫长,医疗费用极其昂贵。2015年4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报告显示,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
怎样才能少生病,做好健康管理,这是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的一个重要议题。近年来,围绕健康管理的工作,我国许多地方都做了大量尝试和探索,比如江苏镇江,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了家庭健康责任团队服务,对慢性病及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干预 。像黄凯声接受的这种健康随访,就是家庭健康责任团队提供的一种服务。在镇江的黎明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个性化服务的已经有1800多人。
72岁的丁於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定期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测血压、血糖等指标。这天,他的这两项指标不正常。为了让他安心,他被全科医生转诊到专科医生那里。这里的专科医生是由上一级医院的专家组成,他们每周在固定的时间来这里出诊一天。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了糖尿病、高血压精细化管理小组活动,这个社区有近七千人参加了这种慢性病精细化管理活动。每两个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会有一位由全科医生带领的团队组织讲课、讨论。不便到现场的成员在家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网收看讲座,参与讨论。
在这里不仅有全科医生授课,居民们也会在这里交流自己健康管理的心得。
医患之间的信任推进着慢性病精细化管理活动的进展,提升了居民的健康管理意识和水平,并且渐渐地改变了他们和家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理念。
除了接受慢性病精细化管理小组的指导,在政府引导下,镇江的许多慢性病患者还逐步接受了以运动控制病情、促进健康的理念。
南山步道离黎明社区不远,被称为“镇江人的健康路”,入选“江苏最美跑步路线”。每天,王吉福和很多镇江人都在这里锻炼,几年前这里还有些荒芜,2011年,镇江启动“健康镇江”建设,市政府多个部门通力协作,退山还绿,投资约18亿元,在这里建成了一条全长约8公里的绿色步道,融休闲、健身、观光于一体,深受居民喜爱。
如果说治病是战术问题,那么防病则是个战略问题。怎么防病,特别是防慢性病?除了加强社区社会的公共服务之外,我们自个儿对身体也得上心。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有过一份报告,题为《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里面说到,不健康饮食、不锻炼身体和使用烟草是导致绝大多数慢性病死亡的原因。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到了60%。这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想要身体好,就得“管好嘴,迈开腿”。在上海的多个社区,成立了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我的健康我做主。
这天,上海张江镇江薇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组员们又聚在一起。不少小组成员都有慢性病,大家常常会聚在一起,学习健康自我管理,交流养生经验。
上海开展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始于2007年,在当地政府推动下,张江镇江薇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于2014年成立。张江镇外来人才聚集,这个小区有大约60%到70%的老人来自外地,他们自称“漂老一族”,漂泊、孤独还有生活方式成为影响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来自五湖四海的“漂老一族”,语言、生活方式、身心状况都不一样,怎样才能做好健康自我管理?在固定的医生指导下,经过系列课程培训,小组成员制定了自己的个人行动计划和目标,然后在小组进行交流,大家互相启发,互相监督。
江薇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不只是学习传播保健养生的场所,还是一个凝聚老人们的一个大平台,他们的活动多种多样。
参加社区自我健康管理小组后,老人们的生活慢慢发生了改变,身心状况也大不一样了。
在上海,到2015年底,这样的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已覆盖全市的街道(镇)和居(村)委会,近44万名社区居民参与小组活动。世卫组织曾经评价,上海的健康城市叫做群众参与健康之路。
截止2014年底,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标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食品安全知晓率超过8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超过四成,全市健康人群,健康环境与健康社会的建设力度、支持水平与综合水准正在稳步提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949年之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35岁,2015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而一个月前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实现这个目标,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尤其需要关注基层,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服务。同时我们自己也需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不管我们拥有多少个0,都需要健康这个1作为根基,后面的数字才会有意义。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11月25日 20:0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16年11月24日,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闭幕。几天来,来自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19个国际组织的1000多位嘉宾聚集上海,围绕“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这一主题交流观点经验。这些年,中国正致力于建设健康中国,很多重大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体现了健康优先的理念。要保障“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需要细水长流,从日常和基层的健康管理做起,让老百姓“少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焦点访谈》 20161125 用好健康社会的“大处方”)